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历史

陈其瑞字体设计年表

1969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全然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瞿宗玉、施渭峰、许柏康、顾震寰、陈初伏、陈永海。后排左起:陈其瑞、徐学成、钱震之、邵广凡、周今才、谢培元、华宗慈。
本文为陈其瑞先生回忆文最后一篇。陈其瑞先生是较早进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年轻」字体设计师。他经历了新中国最早的专业字体设计实践,在团队中逐渐成长成熟。作为在世的为数不多的字体设计前辈,他热心和年轻一代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一手资料,他是我们研究上海字体设计历史的起点。他一生的字体设计年表,是宏观历史背景下的个体范本。本年表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1961年,18岁

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毕业,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工作,陆续参与了黑一、黑二、宋黑、经典著作体等字体的设计工作。

继续阅读

The Story of Story

在文字设计的术语里,stor(e)y 指字符中由笔画围合出的封闭或半封闭区域;本文姑且将其译作「字阁」。与另一术语「字柜」(counter)有所不同的是,「字阁」一般专用于描述小写拉丁字母 a 和 g 的两对书写变体。准确地说,「字柜」这一概念集中而明确地指向字符中的负空间(negtive space),而「字阁」更侧重于指示上述负空间所处的整体区域。熟悉英语的读者,应该也会想起 stor(e)y 所代表的「楼层」含义。

继续阅读

书法家与电脑字库

参与印刷字模的书法家任政书法作品局部。图:金禾画廊
本文为原上海印研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陈其瑞先生回忆文章。文中介绍了1970年代中国出版印刷业请书法家写印刷字模的故事。本文手写稿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如今写信几乎都不需要手写了,为什么?用电脑呗!搞美化包装设计也几乎一样不用人工画稿,电脑中有的是用不完的各种漂亮的字体,彩稿、黑稿,只要轻松点击鼠标,也一样能方便搞定。

尤其要提出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街上的各种店名招牌都是要请名人书法家题写,然后再人工放大制作的。文革中上海「大世界」附近有一块「鲜得来」三个亮丽大字的招牌,就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任政先生书写的,想来也会同那儿卖的排骨年糕一样,给人带来深刻的回味⋯⋯现在人们要搞个美化店招的招牌题字,只要到电脑中去选择就行了,要行书就行书,要隶书就隶书,至于要魏碑及历史上有名的各种书家字体,在这里都能给你提供方便选择。

但你知道电脑中的行书、隶书、新魏体、篆书体是哪些书法家写的吗?

继续阅读

牟体与大字本

本文为原上海印研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陈其瑞先生回忆文章。文中不乏与当今时代强烈不符的政治色彩。但时代的荒谬后,当年造字人的激情仍然可敬。曾发表于2012年6月7日《新民晚报》,有少量删改。现原文刊出。本文手写稿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牟体是人民日报美术编辑牟紫东书写、设计的美化报版的标题字,也是印刷字体用个人姓名称呼的极少个例之一。由于铅字印刷,一个字号大小只能一付字,汉字又数量繁多,在上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却能推出「长牟」和「扁牟」两付不同的字体,在那时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而要由一个人完成设计书写出所有的字符更是一个艰难浩大的工程,实在了不起。不管怎么样,在当时的中央,党报给全国各地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继续阅读

被遗忘的宋体

六人集体照。这是赴江苏太仓沙溪大队,请农民顾阿桃评选字体的一张集体照(部分人员)。前排中间是「造反」后的字体室组长(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带格子围巾的是我(陈其瑞),右面是老前辈周今才,后排自右至左是陈永海、许柏康、陈初伏。背景是县革委大礼堂,刚听完顾阿桃的报告会。
近来,中国近现代字体设计历程广受关注。在《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一文后,我们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陈其瑞先生的委托,将他几篇回忆文章全文刊发,讲述更多当时的故事。本文手写稿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一次偶然的上网搜索,我无意中发现有一个网友自发组织的「字体交流与鉴赏小组」。其中小青年厉向晨设计的康熙字典体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已被不少杂志采用作标题排版。接着网友张弥迪也在小组发出了「有谁知道宋四体吗」的讨论帖子。看着这些话题,电脑屏幕前的我,很想参与他们的讨论,无奈我只会用搜狗打字法中的手写输入,一笔一划的鼠标写字相当吃力费时,我也不是他们的成员,上传图片资料,链接其他文件更不会,只能一次次地看着他们热烈讨论而遗憾关机作罢。这两个话题的答案,四十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早就完成过康熙字典体。

这款字体来源自老一辈字体设计师中唯一健在的、被华文字库老总黄克俭称作「国宝级」人物的徐学成。而我亲身参与经历了这一设计,至今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四十多年后新一代的设计师及我们这些前辈,想不到会有这样历史性的相会,在这里继续我们的讨论……

继续阅读

弘一法师与开明书店楷体字模

弘一法师(1880–1942)

俗名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皆有开先河之功。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关于他的佛学、书法、音乐等领域成就广为人知,而这位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大师,不为人们所熟悉的曾经也参与过中文字模的设计。

继续阅读

民国的一场字体著作权纠纷

《中华书局与文岚簃因侵害著作权涉讼上告案》判决书
欢迎平面设计师 张弥迪 加入我们的作者行列!

关于字体版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字体设计界。版权的无法正常保护也是当今中文字体设计发展严重滞后的一大原因。前几日翻阅资料,偶然发现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桩关于字体著作权的官司。1932年《司法行政公报》上记录了这桩官司的判决书,上告人是中华书局,被上告人是文岚簃。诉讼原因是中华书局认为文岚簃侵害了其字体的著作权。

继续阅读

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为样本,讲述了中国1949年以后字体设计和铸字行业在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变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载于《汉品》杂志第二辑,文字有改动,图片有补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基因序列,历经千年,有过许多种书体和字体的变化。随着活字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文字字体的历史逐渐分衍成两条线索——书法(书写)字体和印刷字体。历史上的书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们也有迹可寻。然而有一门新兴的职业,却是五千年来的头一回,这是一项对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的另类职业,拔尖者可谓凤毛麟角。

继续阅读

潘石屹与西塞罗,字号的故事

潘石屹是谁,国内的朋友大都知道——著名房地产开发商。西塞罗是谁,可能只有少数文艺青年知道——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和哲学家。读者可能要心存嘀咕了,作者又是标题党又玩穿越剧啊……可是,这两个人还真是有一个共同点。2011年末,地产开发商潘石屹在点评苹果前CEO乔布斯逝世的风波中被迫推出了以自己姓为计算单位的伪货币——「潘」,专用于计算房地产价格,1潘=1000元/平方米。以一个人的姓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往古代往西面穿越,就有一个案例,叫西塞罗。和潘总不同,西塞罗是死了很多年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单位」的,西塞罗在字体排印的历史上,是字号的一种单位。

继续阅读

秀英体历史

日文翻译:Shizuka Kin,特别感谢:老姜

「秀英体」被誉为日本现代活字印刷字体的重要源头之一(另一个是筑地体)。得名自诞生字体的印刷所——秀英舍。1867年(明治9年),佐久间贞一在现在的银座地区创立了「秀英舍」印刷所。在这之后,一批印刷所相继成立:1870年本木昌造创立了「新街活版所」,1872年平野富二的「平野活版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