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西文

《西文字体设计方法》译后记

由著名字体设计师小林章撰写的《西文字体设计方法》简体中文版近日终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继 2014 年中信出版社《西文字体》《西文字体2》之后,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三本小林章先生的著作,依旧由本站 The Type 编辑刘庆(Eric Q. Liu)负责翻译。书末的《译后记》出于篇幅关系而略有删节,特将原稿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此书是继《西文字体》《西文字体2》之后,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三本小林章先生的著作。距离我与陈嵘老师合作、着手开始翻译小林章先生第一本书,已经整整十年。十年后的今天,我开始担任 TDC 的顾问理事,而小林章先生更是已经获得堪称「字体行业终身成就奖」的 TDC 奖章。在祝贺他获奖的致词里,我曾经提到:「小林章先生不可复制。这个世界上没有、也不会有第二个小林章。作为字体设计师,他不仅能做设计,还能写、能说。」

继续阅读

时隔六年 经典重现——《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经典版)出版及试读

时隔六年,平面设计经典著作《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经过修订,并以「经典版」的名义再次与读者见面。

继续阅读

油墨陷阱和它的朋友们

最近我看到了伊夫斯·彼得斯(Yves Peters)在推特上询问图中尖刺的正式名称叫什么,我简短地回答了一下(剧透:这叫光陷阱!)。我觉得在这个话题上还有更多值得探索,因此决定写点东西,不只关于光陷阱,还会包含类似的概念和造型。在字体设计师的生活中,总有那么几天想要就这些东西写上个四千字,而不考虑言简意赅。1

继续阅读

Gerrit Noordzij 九十岁了,他被奉为圭臬的著作 The Stroke 究竟说了什么

赫里特·诺尔泽(Gerrit Noordzij)先生不幸于 2022 年 3 月 17 日在荷兰梅珀尔逝世,享年 91 岁。谨以此文送上我们对他的追思。

荷兰字体设计师、书法家赫里特·诺尔泽(Gerrit Noordzij, 1931–2022)在 1985 年出版的《笔划:书写的理论》(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一书,可以说是对他的文字设计/书写理论的最精简有力的诠释。该书翻译成多国文字,数次重印,2019 年 4 月初又重新发行了英译版。德国字体巨匠施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曾说,「谁只要对视觉语言感兴趣,只要想知道文字和字体为何形态如此,就应该去读这本 86 页的小册子。」诺尔泽的理论并不是是金科玉律,但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何影响如此之大。

继续阅读

Vojtěch Preissig:一名爱国者

Vojtěch Preissig 自画像

西欧、尤其是德国的设计史,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设计史书写的主要题材。但很少有人会去发掘历史的另一面⸺东欧。事实上,东欧国家的设计发展史虽然与西欧不无相似之处,但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环境而更令人寻味。设计师沃伊捷赫·普雷西格的同名传记 Vojtěch Preissig 可以为我们打开进入东欧设计,尤其是捷克设计的大门。他是一位插画家、艺术总监、设计教育家和字体设计师,也是一位身体力行、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独立和反法西斯战争献出生命的爱国者。

继续阅读

十年磨砺之作:复刻字体 Heldane

© Klim Type Foundry

位于新西兰的 Klim Type Foundry 在 2019 年 12 月发布了一款衬线字体家族 Heldane。这套字体从 2014 年正式动工,基于十六世纪荷兰和比利时刻字工的作品而设计,特别是亨德里克·范登基尔(Hendrik Van den Keere)和西蒙·迪克林(Simon de Colines)的活字。它拥有诸多 OpenType 特性和变体字形,提供标题和内文两种视觉优化字形,各分三个字重及配套的意大利斜体。Heldane 是 Klim 出品的衬线字体中最为野心勃勃者,创始人 Kris Sowersby 也称其研究和设计的全程「耗费十余年心血」。

继续阅读

末世感叩击:《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文字世界

(图:evangelion.co.jp ©カラー/Project Eva. ©カラー/EVA製作委員会 ©カラー.)
本文原由作者以英文发表于 Font In Use。中文由 Skye Mok 初译,经作者审校后发布。作者特别感谢周建豪(Francis Chow)对 Matisse 字体的设计过程的详情解答。

由庵野秀明创作并执导的跨媒体制作《新世纪福音战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常通称 NGE,或简称为 EVA)由四大部分组成:一部26集的动画连续剧(1995 年),两版改编电影(1997 版及 2007 起的新版四部曲)及漫画(1995–2013 年)。剧集设定在后末日时代的要塞都市「第三新东京市」,围绕着少年碇真嗣展开。他受雇于关系疏远的父亲,加入神秘军事组织 NERV,与其他同龄少年少女一起驾驶巨型生物机器人「EVA」,与被称为使徒的怪物展开战斗。

EVA 开始只是一部典型的机甲动画,但逐渐发展成对机甲题材的存在主义解构,立刻赢得了批评界的赞誉。它长盛不衰的人气催生了大量的衍生漫画、改编小说、游戏、联名广告,甚至柏青哥赌博机;这些风靡也逐渐将 EVA 渗透到日本文化之中,最终受到了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追捧。EVA 所用的视觉元素都成为了文化语汇,这里面就包括其主题字体:Matisse EB。

继续阅读

TypeTour 侧记:柏林风暴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世界钟
2017 年 9 月,我们的 TypeTour 远赴德国,在柏林、德绍、德累斯顿、莱比锡探寻欧洲文字设计的丰富遗产。在 2019 年包豪斯百年之际,我们的团员再次回顾这段旅程,与你分享我们的收获。
本文摄影:王燕茹、柳东原、厉致谦Mira Ying、卢涛

此行十二人因字结缘,一路接受视觉上的连环冲击,亲历欧洲罕见风暴的袭击,一起接受了包豪斯大师们的「接风洗尘」,感受欧洲设计先驱给予后世的馈赠。

继续阅读

赫拉尔德·因赫尔(Gerard Unger, 1942–2018):继往开来的字体设计师

2011 年在 ATypI 大会。来源:Luc Devroye

2018 年 11 月 23 日,荷兰字体设计师赫拉尔德·因赫尔(Gerard Unger)逝世,享年 76 岁。

因赫尔是马修·卡特(Matthew Carter)和埃里克·施皮克曼(Erik Spiekermann)的同辈,也被荷兰设计师弗雷德·斯迈耶尔斯(Fred Smeijers)称作「继扬·范克林彭(Jan van Krimpen)和布拉姆·德杜斯(Bram de Does)之后,荷兰字体设计的文化大使」。他出生在热金属铸排机的末期,成长在照相排版年代,又亲历了桌上出版革命的风雨,可称继往;在字体设计上始终追求实用技术与美学形体的结合,积极在当代字体行业中发光发热,是谓开来。本文将以因赫尔的字体作品为主,为读者简明介绍一下他的一生。

继续阅读

Willy Wiegand:不来梅印刷坊与德国书籍工艺的标杆

不来梅印刷坊书籍(图:Christian Hesse Auktionen
二十世纪早期的德国见证了海报艺术、书籍艺术的兴起,商业平面设计初现雏形,但这段过渡时期的历史却往往被扬·奇肖尔德(Jan Tschichold)或者保罗·伦纳(Paul Renner)等早期现代主义者的革新光环盖过。本系列文章重点关注这些过渡时期的艺术家和早期设计师们,也希望他们的思想、作品与遭遇能予后来人以启发。

德国的不来梅印刷坊(Bremer Presse)在 1911–1939 年运作期间印制的书籍,版式装帧之精湛考究,至今仍受到众多藏书家的追捧。那时,奇肖尔德一代人还未成年,现代主义的文字排印和平面设计尚在襁褓之中,不来梅印刷坊的作品可谓德国书籍设计最早的行业标杆。而它的主要运营者威利·维甘德(Willy Wiegand)则对印刷坊的工作模式、书籍选题、装帧设计、以及生意的兴衰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