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国际字体大会 ATypI · 2020 云端

2020 年 10 月,国际字体协会(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的年度大会如期举行;但与过往全然不同的是,原定于在巴黎举行的大会改成了线上举办——24 小时全球直播、多达 150 个会程,让五湖四海的文字设计爱好者前所未有地「共聚一堂」。

首次线上大会未免略显仓促和不足,但幸运的是,本站的编辑团队得以足不出户观看了整个 ATypI ,并在大会期间同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更新每日云端速报。ATypI 目前也在官方 Youtube 频道上陆续上传演讲视频,想要了解完整内容的读者可前往观看。作为视频导览和索引,我们也将之前的每日报道与相关内容在本页面悉数奉上。

此外,各位读者还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更深入全面的报道,这些内容与 ATypI 官方公布的演讲视频内容并不完全重合:

本次大会现场报道由 Mira 和 Richor 主笔,由 Eric 共同协助完成。

工作坊集锦

工作坊包含非拉丁文字的书法练习、设计创意、以及软件和工具教学等内容。在此,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三款实用工具。

Font Bakery,检查字体文件规范的「烘培坊」

2
检查通过!奖励一个杯子蛋糕
1
检查后导出报告
3
Font Bakery Dashboard

谈论字体的设计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字体也是一款程序,一旦发布就必须保证规范和可用。Font Bakery 就是一款用于检查字体格式规范的工具,无论是在正式发布之前,还是日常的开发过程中,都可以使用 Font Bakery 查漏补缺,每一次检查的文档也都会保留下来,方便迭代与更新。

与其他类似的工具相比,Font Bakery 是一个开源维护的项目,它的标准库不断在扩大,满足变化的技术需求。如果是字体设计方面专家,但不会开发,则可以提交问题,指出需要检查的方面,由开发者来提供解决方案。现在,标准库除了可以检查 OpenType 等格式规范,也能检查是否符合 Adobe Fonts、Google Fonts 等平台的发布标准。

谈论字体的设计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字体也是一款程序,一旦发布就必须保证规范和可用。Font Bakery 就是一款用于检查字体格式规范的工具,无论是在正式发布之前,还是日常的开发过程中,都可以使用 Font Bakery 查漏补缺,每一次检查的文档也都会保留下来,方便迭代与更新。

与其他类似的工具相比,Font Bakery 是一个开源维护的项目,它的标准库不断在扩大,满足变化的技术需求。如果是字体设计方面专家,但不会开发,则可以提交问题,指出需要检查的方面,由开发者来提供解决方案。现在,标准库除了可以检查 OpenType 等格式规范,也能检查是否符合 Adobe Fonts、Google Fonts 等平台的发布标准。

虽然 Font Bakery 需要使用 GitHub 运行,但官方提供了详细的安装和使用教程,还开发了 Font Bakery Dashboard 的可视化网页工具,直接通过拖拽就可以简易测试文件。而且软件完全免费,无论是设计师和开发者、个人设计师和字体厂商都可以使用。

SLOType:更讲究感性的字体灵感生成器

4
往期 SLOType 工作坊
5
SLOType 生成任务。
6
在直播中使用 Padlet 页面点评

熟悉字体灵感生成器的朋友们也许知道由 Erik van Blockland 设计的 TypeCooker 工具,它能够随机生成字体设计任务,让设计师基于诺尔泽(Gerrit Noordzij)的笔画理论,做字形创意练习。不过 TypeCooker 工具提供的主要是参数要求,例如粗细、字宽、衬线类型等。

而这堂工作坊介绍的 SLOType 工具则是设计师们在 TypeCooker 的基础上创造的,它结合了音乐家 Brian Eno 和 Peter Schmidt 创作于七十年代的经典锦囊卡片套装 Oblique Strategies 的内容,为设计任务加入了感性元素。在 SLOType 高阶版的任务中,你将得到「我的名字是弗兰肯斯坦」「尽可能地作弊」等脑洞提示,并试图将其与其他设计属性结合,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些。

另外,线上工作坊使用了 Padlet 这款网页应用,让参与者在网页上无需注册便能随时上传作品、展示点评,相比其他工作坊使用 WeTransfer 甚至网盘等工具来说,显然更直观而具有互动性。

犀牛加蚱蜢,3D 字体上手不难

7
Taekyeom Lee 的玩家秀
8
五秒迅速获得成就感
9
这款「字形丘陵」的曲线变化都可以按照参数生成和迅速调整(Taekyeom Lee 演示),左侧便是 Grasshopper 的「线路板」视觉化编程界面

如今文字设计进入实体空间、用于产品设计的需求与日俱增,字体和平面设计师有时需要一些成本低、学习曲线平缓的建模软件来进行跨媒介设计。毕竟说到底,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思考创作而不是学习软件上。相对经济和简便的 Rhino(犀牛)软件就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来自爱荷华大学的平面设计助理教授 Taekyeom Lee 就展示了 Rhino 及插件 Grasshopper 的强大功能。

Rhino 中绘制模型的方式与一般 CAD 软件类似。而在文字设计方面,可以用 TextObject 工具快速选择计算机本地字体创造立体效果,或者直接导入 AI 文件。这个层面的操作十分便捷,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而 Grasshopper 是 Rhino 6 开始支持的视觉化编程插件,让曲线、平面和模型效果根据参数而灵活变化。选择不同的参数,你就能快速地将一条曲线分割成几十个节点,将二维字形平面连续旋转形成立面,或者在两条曲线中快速生成一个曲面……不同的函数之间还可以相互作为输出和输入项,让效果之间相互影响。

在导出阶段,则可以选择曲面的平滑程度,并生成不同格式的文件,满足 3D 打印或其他建模软件兼容的格式。但 Rhino 的渲染预览功能并不强大,这一点可以借助 V-Ray 等其他插件来辅助。Rhino 也有中文社区支持教程,软件可免费试用 90 天,感兴趣的设计师不妨小试。

ATypI 演讲亮点

从第二天开始,会议就进入了每天从早至晚十几场演讲连轴转的状态。当各位读者在官方 Youtube 频道回看所有演讲内容的同时,不妨配合我们的精选报道,了解重点和亮点。以下内容顺序较实际议程稍有调整,分别以日本文字设计、多语言多文字、字体技术、设计案例、设计研究与批评等主题来大致排序,方便大家浏览。

三十年代的手写体铅字,比数字时代更精巧

三十年代意大利铸字所 Nebiolo 出品的手写体铅字 Fluidum(左)和五十年代手绘广告(右)

三十至五十年代的欧洲是手写体铅字设计最繁盛的时期,Riccardo De Franceschi 的研究带领观众认识到了这一风潮背后的推动力量——现代广告业开始蓬勃,催生了对新颖醒目字体的需求,在宣传品中请艺术家绘制手写字能为广告加上点睛之笔。但请艺术家又太贵,于是手写体铅字满足了小型印刷社的经营需求,而他们的业务让手写体铅字大范围地运用于商务领域,广为大众所接受。这种书法、绘写、铅字设计之间的融会贯通,集大成地体现在手写体铅字中。

随着照相排版技术的兴起,手写体铅字反而没落了。哪怕是在数字时代,一些优秀的手写体的复刻作品反而简化了原版细腻的设计细节。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在数字作品中重现当时的精益求精,在技术上和文化上也不失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Art Deco 风潮中,建筑师大展美术字身手

Art Deco 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在巴西出现,比欧洲要晚十来年。但因为无需建造复杂的立面、建筑形态相对更符合几何特征,使建造成本大大降低,一时间巴西涌现出许多 Art Deco 建筑。这也影响到了附着于建筑上的文字,甚至建筑图纸中的文字设计。José Roberto D’Elboux 博士在五年多时间里收集研究了圣保罗在上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的 170 多份建筑项目图纸,观察其中的署名标识、绘图风格、图纸手写标题、注释、以及建筑主体上的文字标牌等信息。它们呈现出多达四百余种手绘风格。

如何为乐谱制作一款字体

音乐和字体设计的发展时间轴,可以看到 150 年间字体从传统的衬线体发展到百花齐放的现代风格,但音符的造型几乎没有改变

来自加州的字体设计师 Dave Lawrence 研究了百年来的乐谱字体史,他首先展示了几种不同风格的乐谱字体适配:优雅的 Bodoni 风格,莫里斯的工艺美术风格,简约的无衬线风格……不仅是乐谱记号和歌词,也要在标题乃至花边上下功夫才能塑造一份风格统一的乐谱。与此同时,Dave 也注意到了设计乐谱字体的一些难点,而这些难点大多来自于作曲软件的限制。最后 Dave 提出疑问:如何在保留谱号笔画末端类似衬线的圆点的同时,塑造新的乐谱风格?喜爱音乐的设计师或许可以挑战一下乐谱字体的设计。

霓虹灯下的华沙

在丰富的工作坊和讲座之余,本次 ATypI 特设观影环节,首先播放的便是波兰导演 Eric Bednarski 执导的 Neon 纪录片,为大家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华沙霓虹史。

在苏联模式下的波兰,尽管社会经济并不景气,但霓虹成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和宣传需求。无论是战前流光溢彩的街道夜景,还是战时社会党派利用霓虹宣传造势,抑或是战后伴随冷战和城市化的霓虹的衰落,还是保护传承意识的再度兴起,霓虹灯的命运变迁反映了华沙复杂而动荡的历史。

影片中,Bednarski 采访了位于华沙的霓虹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 Ilona Karwinska,她收集了大量冷战时期的霓虹标志,以及一些当代设计师的霓虹设计,光线昏暗的馆内陈列着大量色彩斑斓的霓虹灯,让人回忆起昔日霓虹闪烁的都市夜景。

阿文数字利器 Sawād,真实还原苇管笔笔触

阿拉伯文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很陌生,因为它和我们熟悉的拉丁文字几乎截然相反。书写阿文最主要的道具是苇管笔(Reed Pen),但现代人显然更习惯使用尖头笔,在数字环境下更是如此,这让阿文在屏幕上较难还原书写感。但另一方面,OpenType 中的合字(Ligature)特性解决了阿文复杂的字母组合情况,这极大地提高了阿文字体的制作效果。但真正提高字体出品质量,还需设计师深入了解阿文知识和字形变化的规则。

鉴于此,伊朗设计师 Sina Fakour 凭借自身设计与计算机的双重背景,开发了传播阿文知识的平台 Sawād。Sawād 展示了关于阿文基础知识的文章和视频,支持英语和阿语浏览,并提供页边注释、可变字体调节字号间距、夜间模式等良好的阅读体验。此外,Sawād 还有两款阿文小工具,用于教学的 Morakkab 和 书写工具 Kalamos。

Sawād 目前还在开发中,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给 Fakour 发送邮件索取测试链接(sina.fakour[at]gmail.com)。

平面设计中的种族歧视

黑人宝宝的童车看似精致,挂着的牌子却写着「没人会想要偷走我」

文字与平面设计如今在社会运动中不可或缺,然而它们曾经怎样用来强化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纽约新学院的助理教授 Kelly Walters 通过研究 1870–1960 年代(种族隔离制度法律实行期间)的海报、乐谱等娱乐演出印刷品,为观众建立起了一条视觉线索。

Walters 通过提取早期黑人电影海报中的文字,将其剥离原来的歧视语境而进行拼贴、混合的再创作,尝试将充满争议的设计材料重组为一种社会批评的方式。在许多人、尤其是亚洲人的认知中,种族问题仿佛只是黑人问题、美国问题或西方问题,但对少数文化的歧视和刻板印象其实充斥在我们周围,也值得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审视。

意大利体设计大盘点:五步解构设计策略

来自 SIL 国际语言文化公益组织的 Victor Gaultney 在收集了大量经典意大利体设计史料、采访了二十余位资深设计师后,尝试着总结出一套明晰的设计框架,通过不同的变量取舍,意大利体的可读性与个性可以千变万化。Gaultney 的设计框架分为五个步骤:排版环境、造型选择、书写方法、与罗马体的区别和联系。他也强调,他的框架虽然针对意大利体,但在不具有意大利体传统的其他文种中,也可以作为「副文本」设计的思路。与此对应的是,此前 3type 的设计师也在讨论中文意大利体的可能性。Gaultney 还将发表更完整的研究论文,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他的博客

文字设计的「克里奥化」

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混合语言(亦称克里奥语言,creole languages)的现象十分普遍,街头店铺的招牌常用多种文字表达多种语言。殖民期时代多文种手写字大杂烩的景观,如今似乎成了人们怀旧和浪漫化的对象,设计师也喜欢从旧时的这些文字中寻找灵感。但人们也许忽略了一点:这种多语言状态本身与殖民历史紧密相关,政府的多语言文字政策也并非真正平等对待所有族群,而是总有主次之分。但一个地区的拉丁文字在视觉上是否能拥有不同个性?混合语状态,或者说克里奥化的状态,有没有可能在文字设计方面转译出来呢?

来自马来西亚 huruf 工作室的设计师以他们饶有趣味的字体作品 Kedai-Kedai Merdeka 提出了他们的想法。Kedai-Kedai 原是工作室制作的一款无衬线西文字体,名字意为「店铺」,取自马来西亚街头招牌上常见的被强行缩窄的拉丁字母;而 Merdeka 是他们为一次展览而定制的实验版本,意思是从殖民历史和教条主义中独立出来。该字体的设计理念就是以中文、阿拉伯文、泰米尔文的形态去影响看似主流的拉丁文字,拉丁字母必须依照这些文字的特性来变形。这与一般设计教育中所批评的「不正统的拉丁字母设计」恰恰针锋相对。

作为一个文字实验和创意作品,Kedai-Kedai Merdeka 的文化意义显然大于实用意义。在全球经历多重危机的当下,它以简单的创意传递出重要的信息,也就是对多种文化并存的包容和庆祝。毕竟全球人类在使用的语言,在本质上也都是混合语。

怎样才能站在视觉障碍者的视角做设计?

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近年来颇受重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开始接触关注视觉障碍者需求的字体设计。在讨论文本内容和排版美学之前,首先应意识到阅读是一个物理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观看者的客观视力制约,设计师在做字或排版时也应当考虑到视力模糊、视野异常和对比度异常等复杂的视力情况。

为此,德国设计师 Florian Adler 与政府组织合作,在两年间针对视觉障碍者的阅读体验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创立了一个专注于字体包容性设计的网站:legibility.info,提供了关于视觉障碍的知识与相应的字体设计要点,并开发了字体效果模拟器,勾选不同使用场景便可模拟出合适的字号或对比度参数。研究中,x 字高偏小、更具人文感的字体一般更能兼顾视觉障碍者的体验,但这也并非是一种限制。设计师完全可以在保证更多群体阅读体验的同时做出创新且有趣的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去意识到这些需求的存在。

复刻历史字体是一大潮流,但历史自带的偏见要怎么看待?

克洛德·加拉蒙的名字成为囊括一整代铅字设计的名词,但其实并没有一款「原创」的 Garamond 字体,同时代的其他铸字商也未能像他那样青史留名,并且在背后支撑起一个铸字厂的工人们也在这种主人公光环下被忽略

荷兰设计师 Robin Mientjes 在演讲中冷静而犀利地拆解了当下字体设计师们使用历史资料的方式,审视了复刻大潮中值得打破的惯性和观念。作为从海牙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Mientjes 不出意料地借用了 Gerrit Noordzij 和 Petr van Blockland 的理论来表达她的基本立场:字体始于工业产品,「生产就是设计」。对书写笔具、雕刻工具、铸排工艺的分析,能够将作品剥离由后人构建的历史语境,帮助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的设计管用」。而不是靠复制经典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也不是对着扁平的设计理念空谈。

Mientjes 自己在创作或看待历史材料时,往往采取的不是复刻而是「翻译」的态度。如果说将历史作品以新时代的媒介呈现是一种翻译,那么翻译中必然已经丢失和新造了一些东西。她提倡大家更多地去了解设计所产生的环境、工艺技术的状态、设计师受到谁的影响、与谁合作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作品和巨匠之名。

这些想要「隐藏信息」的文字设计,对技术伦理提出了什么问题?

互联网、人脸识别、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早已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和反思也不绝于耳,我们或许正生活在一个「技术统治」(technocracy)的世界。来自芝加哥德保罗大学的 Heather Snyder-Quinn 在《透明:过去/现在/未来》(Transparency: Past/Present/Future)一书中就用设计暗示了新技术中的种种伦理问题,读者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书页通过 AR 才能阅读到隐藏的内容。

Snyder-Quinn 在演讲中分享了许多类似的文字设计项目,它们通常着眼于隐私、性别、自由等人权问题。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在用文字交流的同时,也一直在用文字加密。女书、盲文乃至绘文字、验证码,都有意无意地成为传递隐私信息的方式。在数字时代,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最有效的加密方式,也许还是发生在物理空间中的人际交流。另一方面,文字设计的直观性,被设计师们用来表达对技术霸权的抗议,它们不一定在设计上复杂高妙,而是主要在概念上直指技术伦理问题。

技术惠及众人的同时也让我们困惑,这些作品所揭示的问题正一步步逼近人类的底线。正如电影《降临》中使用图形交流的外星人,我们的文字设计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更复杂的密语吗?Heather 也将继续收集和关注这些项目。

不会做字体的脱口秀演员不是好设计师

Linus Boman 不仅是一名设计师,也曾在美国创立了一家喜剧俱乐部,本次他为我们带来喜剧与字体设计的故事。喜剧起初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表演形式,通常依托于咖啡店或夜店,直到 1963 年首个喜剧俱乐部 The Improv 成立。最开始 The Improv 的标志显得传统而略显无趣,后来经过重新设计后融入了抢眼的霓虹元素和 Broadway 字体夸张的对比度,此种风格影响到了之后许多喜剧俱乐部的品牌设计风格。

1975 年之后迎来了喜剧俱乐部的快速扩张,商业模式愈加成熟,这也催生了更多更有设计感的品牌设计。九十年代之后,喜剧俱乐部走向衰落。所幸这段时期很快过去,二十一世纪之后喜剧重归大众视线,不仅视觉风格有了新的借鉴元素,表演形式和场地也有了突破。近两年颇为流行的直播文化似乎尚未对喜剧有何冲击,但在了解喜剧俱乐部的视觉史后,我们或许可以结合新技术做更多尝试。

火车字体连连看

Travelling Charts(1846) 的正中间使用了火车铁轨字符

火车和印刷术都是工业时代的重要标志,而字体中的火车形象几乎和火车的历史一样悠久,来自英国的 Laurence Penney 便为我们介绍了近百年来火车字体的历史变迁。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火车开始在欧洲普及,为了在报纸和广告等印刷物中宣扬火车文化,各大字体中也开始出现火车字符。此后的火车字符也发展出不同的样式,3D 立体的火车头、带火车轮的拉丁字母、完整的火车字体……数字环境中的字体技术更是赋予火车全新的生命力,emoji、彩色字体、铁轨路线图,如今的火车字体拥有更多的细节和用途。

Laurence Penney 的正经身份其实是著名的可变字体平台 Axis-Praxis.org 的创始人和开发者,于是自然要动用一些编程技术来「跑」火车:他用简单的 CSS 和 JS 技术演示了一列可以在网页上行驶的火车,还能改变火车的加速度。他还想象在字体中还原环形轨道、变道的场景,感兴趣的铁道宅和技术达人们不妨也尝试一番。

文字的绿洲:当印度手工艺和字体设计相遇

「绿洲」象征着蓬勃的生机,也暗示着周遭的贫瘠。在印度这样一个色彩纷呈的国家,设计教育在近年来也受到了欧美的影响。现代主义、包豪斯、极简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流派,其内在的逻辑则是:去除冗杂的、形式只追随功能的,才是「现代」的。而这意味着多元的民族传统、眼花缭乱的图腾装饰,往往会被视作更原始落后的、愚昧不开的文化状态。然而在工业革命以前,纹样和装饰曾经象征着财富、力量和文化身份;在印度,它也一直是凝聚社群、创造归属感的核心。

鉴于这种现状,Ishan Khosla 以及其他设计师们发起了 Typecraft 项目,以集体创作字体的方式传播各部族的手工艺。设计师们找到各部落的手工艺人,请他们制作具有自己手艺特点的字形,并且针对每种手艺定制一套合适的创作方法。Typecraft 项目希望这种方式能帮助提升手工艺人群体、尤其是女性手艺人的识字率,希望后代们认着母亲设计出的文字长大,接受更好的教育。字体也将用来设计开发各种教学材料,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更亲切的感受。

从砍树开始做木活字

木活字印刷是一项古老而耗时的技术,而许多木活字伴随着战争等历史原因破损甚至烧毁。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字体设计师 Marko Drpić 意识到这一点,决定以梣叶槭(Boxelder maple)这种树木为原料,制作现代木活字。这是当地的入侵物种,与其焚烧它们,不如物尽其用更环保,一举两得。Drpić 翻阅各种历史资料,走访美国各大木活字博物馆和制造商,向设计师和木匠取经,学了一堆他从来没概念的技能。同时各处张罗收集所需的木材和机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终于开始着手制作木活字。

最终 Drpić 完成了五套风格各异的木活字,并打算使用这些木活字开设工作坊教授字体课程,访问对木活字感兴趣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今后还会制作斯洛文尼亚特有的一些字体来宣传斯洛文尼亚文化。这些木活字兼具环保和文化意义,不仅是来之不易的印刷工具,也是一种有力的实体媒介。

中文相关演讲汇总

国际字体大会当然少不了中文设计的话题。来自 3type、方正、汉仪、文鼎等字体厂商的讲者们带来了关于汉字的设计、历史和应用等方面的精彩讲座。我们也在《字谈字畅》播客中专门对中文演讲者进行了访谈

1
厉致谦(3type):「料理」汉字
3
Jeff Wu、Edwina Lee(文鼎科技):UI 界面中使用中文字体时的一些问题
4
刘钊(中央美术学院)、Eiso Chan、Kushim Jiang:女书体的数字化设计
5
曾祥东(3type):汉字重叠
6
厉致谦(3type):汉字度量
7
刘育黎(3type):中文点阵字体的过往与新生
8
Edwina Lee(文鼎科技):文鼎书苑宋——一款适用于多种场合的响应式中文宋体
9
谭泽源(汉仪字库):中国佛经字体设计
10
刘钊(中央美术学院)等:ATypI 国家代表报告
11
刘宇(汉仪字库):中国书法对数码时代文字设计的启发

幕后花絮:万圣节派对

ATypI 最后一日正逢万圣节,各国友人在家中玩起了远程派对,刻一个南瓜头,穿上 Cosplay 服,为 ATypI 画上了一个欢乐的句号。

ATypI 2021–2022:更多形式,更多活动

考虑到世界情势,ATypI 也对会期和议程做了许多调整。本应在法国巴黎召开的 2020 年 ATypI 大会将延期至 2022 年春天。在此之前,作为 2022 年大会的预热,ATypI 还将在 2021 年 5 月初重启线上的字体技术论坛,并在 2021 年下半年展开一系列线上活动,包括每月的主题演讲,2021 ATypI All Over 以及各类论坛,让大家在家也可以参与各种字体活动。本站也将持续报道 ATypI 系列活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