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的启迪
一个越辈份跨年代的对话
2014 年 11 月,上海字体研究者厉致谦(colourphilosophy)在上海当代艺术馆(Power Station of Art)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字体设计对话讲座。邀请了上海印刷研究所 70 岁的设计界老前辈陈其瑞先生来演讲。我因为正与汉仪字库合作刚完成了第一套柏京字体,所以很荣幸能和厉致谦一起和创造经典中文铅字的陈其瑞老先生对话。作为晚辈我们准备了许多要请教陈老师的问题。陈老师精神充沛,耐心又生动地回答了我们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叙述了他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化中文字体的发展的状况。当天有一百多个大多都与设计有关的的年青人,充满兴趣地分享了两个多小时的生动的对话交流。演讲后,我们还有机会和陈老师以及其他两位朋友一起去拜访他的老同事:八十多岁的徐成学老师。徐老师热情地在他家里接待我们,并且整整三个小时不停地讲述了他一生经历的与字体有关的故事, 又给我们看了他一些珍贵的手稿。我们对两位老师对字体的激情和奉献精神深感佩服。
下面是受两位老前辈的启迪而写下的感想。
字体是时代的反映
听了二位前辈设计大师陈其瑞老师和徐成学老师的叙说,仿佛进入了穿越时代的旅程。他们把我们带入了六十,七十年代新中国的革命热潮中。让我们了解了两位老师和他们上海印刷研究所的同志们如何为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新字体,如「宋一」、「宋二」、「黑一」、「黑二」等,并以此编印成《毛泽东著作选集》等重要文集。
除了创新字体以外老师们首先花了几年的时间精心地,一笔一划地统一规范了当时中文字的笔划字型,在 1960 年代编辑出版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型表》。
当时是在浓浓的政治背景下创造的字体设计。徐老师提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特别重视封面上的字体设计效果,因为作为一个政治读物的出版社,书的封面不能靠花花绿绿的图画或照片来吸引读者, 而应该以端重的,有神采的字体编排来宣传政治性的革命内容。
如今中国早已实行改革开放,国际化数码化的发展太快了,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人们要与时俱进。如今的数码字体技术给字体设计带来了颠覆性的改革。很可惜陈老师和他们的同事们都已经退休了,他们的手艺和技术几乎要流失,就象近代中国城市里老区替换成高楼一样,许多老房子里的东西和回忆都丢失了。如何留住前辈大师们的精粹以其结合发展当今的字体设计技术也是一个课题。
字体的区别,时代的反差
如果将字体比喻为音乐的话,陈老师他们设计的字体可以比为古典交响乐。象「柏京体」这样的新型美术字体可作为摇滚和 Pop 流行音乐来欣赏。掌握传统书法就像懂得五线谱。
「柏京体」是在21世纪国际化环境中诞生的字库。它的字型端庄而又不失活泼,具有德国和中国视觉文化元素的艺术风格。它结合了手写字体和数码技术,重视设计过程的试验性和个性的表达。
上海印刷研究所设计的字体是经典的,它们有深厚的中文书法基础,是结合传统书法和当时印刷技术,精益求精而产生的。他们对每个字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每一种字体设计都由众多者一起参与,经过几轮磋商修改,字体结构上部下部等等要经反复审评才能确定。一天一共才能完成三到四个字。字库主要被应用发表重要政治文章,譬如《毛泽东著作选集》,新闻报纸等等。
「黑一」字体可以视为中国的 Helvetica。可惜它没有得到同样的尊重和保护。可能这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对字体和艺术的观念有联系:在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社会中 ,当时个人设计师和艺术家没有得到重视。字体设计师只是一个普通工作者,个人工作成果得不到于此相应的名誉。在欧洲,许多字体都以设计创意者的名字命名:如 Frutiger、Bodoni、Caslon 等等。「黑体」,「宋体」的命名只是社会主义生产流程的编号。
当时的好字体是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成果,是属于国家的。而今日的字库被广泛应用与国际商业品牌,互联网以及社会各种各样的媒体里。
中文字里的美学普遍性
当今的字库不仅仅只是单独应用在国内,而它们经常也需要和不同国家的文字并存应用。最普遍的就是英文和中文的搭配。质量高的中文字库可以和经典的拉丁字库成为和谐的搭档,让不懂中文的国外读者们能欣赏两种语言组合的魅力。许多老外朋友虽然不认字,但是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很崇拜。
前阵子在汉堡「堤坝之门」美术馆(Hamburger Deichtorhallen)举办的一个关于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展览吸引了许多德国游客,那些包括徐冰,谷文达,张洹等国际一流艺术家的展品来自于瑞士收藏家希格(Uli Sigg)的收藏。主题为「Secret Signs 神秘的符号」的展览,反映了中文字对外国人的印象, 这些字体和书法犹如来自异国的抽象艺术。要是人们看不懂字意的话,不等于他不能判断字体的艺术价值。外国人更加会重视字体的视觉效果。就像一位在柏林设计师/摄影师对柏京体的印象是:「这个字库在跳舞!」
在此联想到陈老师讲到文革时的一个有趣故事:当时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工作组带着字体设计稿子去乡下向工农兵征求意见。在江苏,他们把稿子给一位在农田劳动的,叫顾阿桃的学习标兵来评判, 她虽然是文盲,但却明确地选择了徐学成老师按照康熙字典设计的「宋四」字体。
这个故事能证明审美的普遍性吗?就像各国的旅游者一进入紫禁城就会感到震撼,因为他们能亲身体验到历史悠久的皇宫建筑的雄伟,这也源自于「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古老的哲学观。其实中文字的结构也类似于此,它们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华所成。往往一款好字体是被公认的。由它组成的文章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会让人体会到平衡与和谐。就像欧洲的黄金分割率作为艺术和建筑准则一样。什么是中文字的普遍准则呢?这是一个从设计史、人文学或艺术历史角度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们的前辈们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 ,其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应用上的基础规则和技术,他们提出的最基本的建议就是学习传统书法,掌握书法技术是理解历史的方式,也是进行创新的基石。同时直到今天他们对字体设计都充满了激情,这种精神值得让我们年轻人学习。
历史和未来的链接
怎么样找到过去和当代的链接是最重要的问题。下面是一些如何承续字体遗产的建议:
- 有个设计师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希望字库公司和前辈设计师,陈老师他们一起合作,参与设计新字库过程,也可以把老的好字稿转化成电子字库。
- 创作更多机会让陈老师以及老前辈们和年青人公开交流,就如这次的演讲。媒体一起参与作宣传报导,拜访等等。并且最终能将这些整理出来,编辑成书。
- 希望陈老师以及老前辈们能去大学的艺术和设计系,直接参与字体设计课的教授,辅导学生们书写字体的技术,把握字体的结构。
- 希望当代字体设计师在设计新字库时直接请教这些前辈设计大师,让他们参与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