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國際字體大會 ATypI · 2020 雲端

2020 年 10 月,國際字體協會(ATypI, 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的年度大會如期舉行;但與過往全然不同的是,原定於在巴黎舉行的大會改成了線上舉辦——24 小時全球直播、多達 150 個會程,讓五湖四海的文字設計愛好者前所未有地「共聚一堂」。

首次線上大會未免略顯倉促和不足,但幸運的是,本站的編輯團隊得以足不出戶觀看了整個 ATypI ,並在大會期間同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平台上更新每日雲端速報。ATypI 目前也在官方 Youtube 頻道上陸續上傳演講視頻,想要了解完整內容的讀者可前往觀看。作為視頻導覽和索引,我們也將之前的每日報道與相關內容在本頁面悉數奉上。

此外,各位讀者還可以從以下渠道獲得更深入全面的報道,這些內容與 ATypI 官方公布的演講視頻內容並不完全重合:

本次大會現場報道由 Mira 和 Richor 主筆,由 Eric 共同協助完成。

工作坊集錦

工作坊包含非拉丁文字的書法練習、設計創意、以及軟件和工具教學等內容。在此,我們為大家介紹其中的三款實用工具。

Font Bakery,檢查字體文件規範的「烘培坊」

2
檢查通過!獎勵一個杯子蛋糕
1
檢查後導出報告
3
Font Bakery Dashboard

談論字體的設計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字體也是一款程序,一旦發布就必須保證規範和可用。Font Bakery 就是一款用於檢查字體格式規範的工具,無論是在正式發布之前,還是日常的開發過程中,都可以使用 Font Bakery 查漏補缺,每一次檢查的文檔也都會保留下來,方便迭代與更新。

與其他類似的工具相比,Font Bakery 是一個開源維護的項目,它的標準庫不斷在擴大,滿足變化的技術需求。如果是字體設計方面專家,但不會開發,則可以提交問題,指出需要檢查的方面,由開發者來提供解決方案。現在,標準庫除了可以檢查 OpenType 等格式規範,也能檢查是否符合 Adobe Fonts、Google Fonts 等平台的發布標準。

談論字體的設計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字體也是一款程序,一旦發布就必須保證規範和可用。Font Bakery 就是一款用於檢查字體格式規範的工具,無論是在正式發布之前,還是日常的開發過程中,都可以使用 Font Bakery 查漏補缺,每一次檢查的文檔也都會保留下來,方便迭代與更新。

與其他類似的工具相比,Font Bakery 是一個開源維護的項目,它的標準庫不斷在擴大,滿足變化的技術需求。如果是字體設計方面專家,但不會開發,則可以提交問題,指出需要檢查的方面,由開發者來提供解決方案。現在,標準庫除了可以檢查 OpenType 等格式規範,也能檢查是否符合 Adobe Fonts、Google Fonts 等平台的發布標準。

雖然 Font Bakery 需要使用 GitHub 運行,但官方提供了詳細的安裝和使用教程,還開發了 Font Bakery Dashboard 的可視化網頁工具,直接通過拖拽就可以簡易測試文件。而且軟件完全免費,無論是設計師和開發者、個人設計師和字體廠商都可以使用。

SLOType:更講究感性的字體靈感生成器

4
往期 SLOType 工作坊
5
SLOType 生成任務。
6
在直播中使用 Padlet 頁面點評

熟悉字體靈感生成器的朋友們也許知道由 Erik van Blockland 設計的 TypeCooker 工具,它能夠隨機生成字體設計任務,讓設計師基於諾爾澤(Gerrit Noordzij)的筆畫理論,做字形創意練習。不過 TypeCooker 工具提供的主要是參數要求,例如粗細、字寬、襯線類型等。

而這堂工作坊介紹的 SLOType 工具則是設計師們在 TypeCooker 的基礎上創造的,它結合了音樂家 Brian Eno 和 Peter Schmidt 創作於七十年代的經典錦囊卡片套裝 Oblique Strategies 的內容,為設計任務加入了感性元素。在 SLOType 高階版的任務中,你將得到「我的名字是弗蘭肯斯坦」「儘可能地作弊」等腦洞提示,並試圖將其與其他設計屬性結合,讓頭腦風暴來得更猛烈一些。

另外,線上工作坊使用了 Padlet 這款網頁應用,讓參與者在網頁上無需註冊便能隨時上傳作品、展示點評,相比其他工作坊使用 WeTransfer 甚至網盤等工具來說,顯然更直觀而具有互動性。

犀牛加蚱蜢,3D 字體上手不難

7
Taekyeom Lee 的玩家秀
8
五秒迅速獲得成就感
9
這款「字形丘陵」的曲線變化都可以按照參數生成和迅速調整(Taekyeom Lee 演示),左側便是 Grasshopper 的「線路板」視覺化編程界面

如今文字設計進入實體空間、用於產品設計的需求與日俱增,字體和平面設計師有時需要一些成本低、學習曲線平緩的建模軟件來進行跨媒介設計。畢竟說到底,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思考創作而不是學習軟件上。相對經濟和簡便的 Rhino(犀牛)軟件就成為了許多人的選擇。來自愛荷華大學的平面設計助理教授 Taekyeom Lee 就展示了 Rhino 及插件 Grasshopper 的強大功能。

Rhino 中繪製模型的方式與一般 CAD 軟件類似。而在文字設計方面,可以用 TextObject 工具快速選擇計算機本地字體創造立體效果,或者直接導入 AI 文件。這個層面的操作十分便捷,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而 Grasshopper 是 Rhino 6 開始支持的視覺化編程插件,讓曲線、平面和模型效果根據參數而靈活變化。選擇不同的參數,你就能快速地將一條曲線分割成幾十個節點,將二維字形平面連續旋轉形成立面,或者在兩條曲線中快速生成一個曲面……不同的函數之間還可以相互作為輸出和輸入項,讓效果之間相互影響。

在導出階段,則可以選擇曲面的平滑程度,並生成不同格式的文件,滿足 3D 打印或其他建模軟件兼容的格式。但 Rhino 的渲染預覽功能並不強大,這一點可以藉助 V-Ray 等其他插件來輔助。Rhino 也有中文社區支持教程,軟件可免費試用 90 天,感興趣的設計師不妨小試。

ATypI 演講亮點

從第二天開始,會議就進入了每天從早至晚十幾場演講連軸轉的狀態。當各位讀者在官方 Youtube 頻道回看所有演講內容的同時,不妨配合我們的精選報道,了解重點和亮點。以下內容順序較實際議程稍有調整,分別以日本文字設計、多語言多文字、字體技術、設計案例、設計研究與批評等主題來大致排序,方便大家瀏覽。

三十年代的手寫體鉛字,比數字時代更精巧

三十年代意大利鑄字所 Nebiolo 出品的手寫體鉛字 Fluidum(左)和五十年代手繪廣告(右)

三十至五十年代的歐洲是手寫體鉛字設計最繁盛的時期,Riccardo De Franceschi 的研究帶領觀眾認識到了這一風潮背後的推動力量——現代廣告業開始蓬勃,催生了對新穎醒目字體的需求,在宣傳品中請藝術家繪製手寫字能為廣告加上點睛之筆。但請藝術家又太貴,於是手寫體鉛字滿足了小型印刷社的經營需求,而他們的業務讓手寫體鉛字大範圍地運用於商務領域,廣為大眾所接受。這種書法、繪寫、鉛字設計之間的融會貫通,集大成地體現在手寫體鉛字中。

隨着照相排版技術的興起,手寫體鉛字反而沒落了。哪怕是在數字時代,一些優秀的手寫體的復刻作品反而簡化了原版細膩的設計細節。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在數字作品中重現當時的精益求精,在技術上和文化上也不失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Art Deco 風潮中,建築師大展美術字身手

Art Deco 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在巴西出現,比歐洲要晚十來年。但因為無需建造複雜的立面、建築形態相對更符合幾何特徵,使建造成本大大降低,一時間巴西湧現出許多 Art Deco 建築。這也影響到了附着於建築上的文字,甚至建築圖紙中的文字設計。José Roberto D’Elboux 博士在五年多時間裡收集研究了聖保羅在上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的 170 多份建築項目圖紙,觀察其中的署名標識、繪圖風格、圖紙手寫標題、注釋、以及建築主體上的文字標牌等信息。它們呈現出多達四百餘種手繪風格。

如何為樂譜製作一款字體

音樂和字體設計的發展時間軸,可以看到 150 年間字體從傳統的襯線體發展到百花齊放的現代風格,但音符的造型幾乎沒有改變

來自加州的字體設計師 Dave Lawrence 研究了百年來的樂譜字體史,他首先展示了幾種不同風格的樂譜字體適配:優雅的 Bodoni 風格,莫里斯的工藝美術風格,簡約的無襯線風格……不僅是樂譜記號和歌詞,也要在標題乃至花邊上下功夫才能塑造一份風格統一的樂譜。與此同時,Dave 也注意到了設計樂譜字體的一些難點,而這些難點大多來自於作曲軟件的限制。最後 Dave 提出疑問:如何在保留譜號筆畫末端類似襯線的圓點的同時,塑造新的樂譜風格?喜愛音樂的設計師或許可以挑戰一下樂譜字體的設計。

霓虹燈下的華沙

在豐富的工作坊和講座之餘,本次 ATypI 特設觀影環節,首先播放的便是波蘭導演 Eric Bednarski 執導的 Neon 紀錄片,為大家講述一段鮮為人知的華沙霓虹史。

在蘇聯模式下的波蘭,儘管社會經濟並不景氣,但霓虹成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種象徵和宣傳需求。無論是戰前流光溢彩的街道夜景,還是戰時社會黨派利用霓虹宣傳造勢,抑或是戰後伴隨冷戰和城市化的霓虹的衰落,還是保護傳承意識的再度興起,霓虹燈的命運變遷反映了華沙複雜而動蕩的歷史。

影片中,Bednarski 採訪了位於華沙的霓虹博物館的創始人之一 Ilona Karwinska,她收集了大量冷戰時期的霓虹標誌,以及一些當代設計師的霓虹設計,光線昏暗的館內陳列着大量色彩斑斕的霓虹燈,讓人回憶起昔日霓虹閃爍的都市夜景。

阿文數字利器 Sawād,真實還原葦管筆筆觸

阿拉伯文對於許多人來說都很陌生,因為它和我們熟悉的拉丁文字幾乎截然相反。書寫阿文最主要的道具是葦管筆(Reed Pen),但現代人顯然更習慣使用尖頭筆,在數字環境下更是如此,這讓阿文在屏幕上較難還原書寫感。但另一方面,OpenType 中的合字(Ligature)特性解決了阿文複雜的字母組合情況,這極大地提高了阿文字體的製作效果。但真正提高字體出品質量,還需設計師深入了解阿文知識和字形變化的規則。

鑒於此,伊朗設計師 Sina Fakour 憑藉自身設計與計算機的雙重背景,開發了傳播阿文知識的平台 Sawād。Sawād 展示了關於阿文基礎知識的文章和視頻,支持英語和阿語瀏覽,並提供頁邊注釋、可變字體調節字號間距、夜間模式等良好的閱讀體驗。此外,Sawād 還有兩款阿文小工具,用於教學的 Morakkab 和 書寫工具 Kalamos。

Sawād 目前還在開發中,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給 Fakour 發送郵件索取測試鏈接(sina.fakour[at]gmail.com)。

平面設計中的種族歧視

黑人寶寶的童車看似精緻,掛着的牌子卻寫着「沒人會想要偷走我」

文字與平面設計如今在社會運動中不可或缺,然而它們曾經怎樣用來強化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紐約新學院的助理教授 Kelly Walters 通過研究 1870–1960 年代(種族隔離制度法律實行期間)的海報、樂譜等娛樂演出印刷品,為觀眾建立起了一條視覺線索。

Walters 通過提取早期黑人電影海報中的文字,將其剝離原來的歧視語境而進行拼貼、混合的再創作,嘗試將充滿爭議的設計材料重組為一種社會批評的方式。在許多人、尤其是亞洲人的認知中,種族問題彷彿只是黑人問題、美國問題或西方問題,但對少數文化的歧視和刻板印象其實充斥在我們周圍,也值得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審視。

意大利體設計大盤點:五步解構設計策略

來自 SIL 國際語言文化公益組織的 Victor Gaultney 在收集了大量經典意大利體設計史料、採訪了二十餘位資深設計師後,嘗試着總結出一套明晰的設計框架,通過不同的變量取捨,意大利體的可讀性與個性可以千變萬化。Gaultney 的設計框架分為五個步驟:排版環境、造型選擇、書寫方法、與羅馬體的區別和聯繫。他也強調,他的框架雖然針對意大利體,但在不具有意大利體傳統的其他文種中,也可以作為「副文本」設計的思路。與此對應的是,此前 3type 的設計師也在討論中文意大利體的可能性。Gaultney 還將發表更完整的研究論文,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他的博客

文字設計的「克里奧化」

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混合語言(亦稱克里奧語言,creole languages)的現象十分普遍,街頭店鋪的招牌常用多種文字表達多種語言。殖民期時代多文種手寫字大雜燴的景觀,如今似乎成了人們懷舊和浪漫化的對象,設計師也喜歡從舊時的這些文字中尋找靈感。但人們也許忽略了一點:這種多語言狀態本身與殖民歷史緊密相關,政府的多語言文字政策也並非真正平等對待所有族群,而是總有主次之分。但一個地區的拉丁文字在視覺上是否能擁有不同個性?混合語狀態,或者說克里奧化的狀態,有沒有可能在文字設計方面轉譯出來呢?

來自馬來西亞 huruf 工作室的設計師以他們饒有趣味的字體作品 Kedai-Kedai Merdeka 提出了他們的想法。Kedai-Kedai 原是工作室製作的一款無襯線西文字體,名字意為「店鋪」,取自馬來西亞街頭招牌上常見的被強行縮窄的拉丁字母;而 Merdeka 是他們為一次展覽而定製的實驗版本,意思是從殖民歷史和教條主義中獨立出來。該字體的設計理念就是以中文、阿拉伯文、泰米爾文的形態去影響看似主流的拉丁文字,拉丁字母必須依照這些文字的特性來變形。這與一般設計教育中所批評的「不正統的拉丁字母設計」恰恰針鋒相對。

作為一個文字實驗和創意作品,Kedai-Kedai Merdeka 的文化意義顯然大於實用意義。在全球經歷多重危機的當下,它以簡單的創意傳遞出重要的信息,也就是對多種文化並存的包容和慶祝。畢竟全球人類在使用的語言,在本質上也都是混合語。

怎樣才能站在視覺障礙者的視角做設計?

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近年來頗受重視,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也開始接觸關注視覺障礙者需求的字體設計。在討論文本內容和排版美學之前,首先應意識到閱讀是一個物理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觀看者的客觀視力制約,設計師在做字或排版時也應當考慮到視力模糊、視野異常和對比度異常等複雜的視力情況。

為此,德國設計師 Florian Adler 與政府組織合作,在兩年間針對視覺障礙者的閱讀體驗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創立了一個專註於字體包容性設計的網站:legibility.info,提供了關於視覺障礙的知識與相應的字體設計要點,並開發了字體效果模擬器,勾選不同使用場景便可模擬出合適的字號或對比度參數。研究中,x 字高偏小、更具人文感的字體一般更能兼顧視覺障礙者的體驗,但這也並非是一種限制。設計師完全可以在保證更多群體閱讀體驗的同時做出創新且有趣的設計,首先要做的是去意識到這些需求的存在。

復刻歷史字體是一大潮流,但歷史自帶的偏見要怎麼看待?

克洛德·加拉蒙的名字成為囊括一整代鉛字設計的名詞,但其實並沒有一款「原創」的 Garamond 字體,同時代的其他鑄字商也未能像他那樣青史留名,並且在背後支撐起一個鑄字廠的工人們也在這種主人公光環下被忽略

荷蘭設計師 Robin Mientjes 在演講中冷靜而犀利地拆解了當下字體設計師們使用歷史資料的方式,審視了復刻大潮中值得打破的慣性和觀念。作為從海牙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Mientjes 不出意料地借用了 Gerrit Noordzij 和 Petr van Blockland 的理論來表達她的基本立場:字體始於工業產品,「生產就是設計」。對書寫筆具、雕刻工具、鑄排工藝的分析,能夠將作品剝離由後人構建的歷史語境,幫助真正理解「為什麼這樣的設計管用」。而不是靠複製經典來獲得虛假的安全感,也不是對着扁平的設計理念空談。

Mientjes 自己在創作或看待歷史材料時,往往採取的不是復刻而是「翻譯」的態度。如果說將歷史作品以新時代的媒介呈現是一種翻譯,那麼翻譯中必然已經丟失和新造了一些東西。她提倡大家更多地去了解設計所產生的環境、工藝技術的狀態、設計師受到誰的影響、與誰合作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作品和巨匠之名。

這些想要「隱藏信息」的文字設計,對技術倫理提出了什麼問題?

互聯網、人臉識別、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技術早已滲透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此帶來的問題和反思也不絕於耳,我們或許正生活在一個「技術統治」(technocracy)的世界。來自芝加哥德保羅大學的 Heather Snyder-Quinn 在《透明:過去/現在/未來》(Transparency: Past/Present/Future)一書中就用設計暗示了新技術中的種種倫理問題,讀者需要通過手機掃描書頁通過 AR 才能閱讀到隱藏的內容。

Snyder-Quinn 在演講中分享了許多類似的文字設計項目,它們通常着眼於隱私、性別、自由等人權問題。其實自古以來,人們在用文字交流的同時,也一直在用文字加密。女書、盲文乃至繪文字、驗證碼,都有意無意地成為傳遞隱私信息的方式。在數字時代,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最有效的加密方式,也許還是發生在物理空間中的人際交流。另一方面,文字設計的直觀性,被設計師們用來表達對技術霸權的抗議,它們不一定在設計上複雜高妙,而是主要在概念上直指技術倫理問題。

技術惠及眾人的同時也讓我們困惑,這些作品所揭示的問題正一步步逼近人類的底線。正如電影《降臨》中使用圖形交流的外星人,我們的文字設計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一種更複雜的密語嗎?Heather 也將繼續收集和關注這些項目。

不會做字體的脫口秀演員不是好設計師

Linus Boman 不僅是一名設計師,也曾在美國創立了一家喜劇俱樂部,本次他為我們帶來喜劇與字體設計的故事。喜劇起初並非是一個獨立的表演形式,通常依託於咖啡店或夜店,直到 1963 年首個喜劇俱樂部 The Improv 成立。最開始 The Improv 的標誌顯得傳統而略顯無趣,後來經過重新設計後融入了搶眼的霓虹元素和 Broadway 字體誇張的對比度,此種風格影響到了之後許多喜劇俱樂部的品牌設計風格。

1975 年之後迎來了喜劇俱樂部的快速擴張,商業模式愈加成熟,這也催生了更多更有設計感的品牌設計。九十年代之後,喜劇俱樂部走向衰落。所幸這段時期很快過去,二十一世紀之後喜劇重歸大眾視線,不僅視覺風格有了新的借鑒元素,表演形式和場地也有了突破。近兩年頗為流行的直播文化似乎尚未對喜劇有何衝擊,但在了解喜劇俱樂部的視覺史後,我們或許可以結合新技術做更多嘗試。

火車字體連連看

Travelling Charts(1846) 的正中間使用了火車鐵軌字符

火車和印刷術都是工業時代的重要標誌,而字體中的火車形象幾乎和火車的歷史一樣悠久,來自英國的 Laurence Penney 便為我們介紹了近百年來火車字體的歷史變遷。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火車開始在歐洲普及,為了在報紙和廣告等印刷物中宣揚火車文化,各大字體中也開始出現火車字符。此後的火車字符也發展出不同的樣式,3D 立體的火車頭、帶火車輪的拉丁字母、完整的火車字體……數字環境中的字體技術更是賦予火車全新的生命力,emoji、彩色字體、鐵軌路線圖,如今的火車字體擁有更多的細節和用途。

Laurence Penney 的正經身份其實是著名的可變字體平台 Axis-Praxis.org 的創始人和開發者,於是自然要動用一些編程技術來「跑」火車:他用簡單的 CSS 和 JS 技術演示了一列可以在網頁上行駛的火車,還能改變火車的加速度。他還想象在字體中還原環形軌道、變道的場景,感興趣的鐵道宅和技術達人們不妨也嘗試一番。

文字的綠洲:當印度手工藝和字體設計相遇

「綠洲」象徵著蓬勃的生機,也暗示着周遭的貧瘠。在印度這樣一個色彩紛呈的國家,設計教育在近年來也受到了歐美的影響。現代主義、包豪斯、極簡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視覺流派,其內在的邏輯則是:去除冗雜的、形式只追隨功能的,才是「現代」的。而這意味着多元的民族傳統、眼花繚亂的圖騰裝飾,往往會被視作更原始落後的、愚昧不開的文化狀態。然而在工業革命以前,紋樣和裝飾曾經象徵著財富、力量和文化身份;在印度,它也一直是凝聚社群、創造歸屬感的核心。

鑒於這種現狀,Ishan Khosla 以及其他設計師們發起了 Typecraft 項目,以集體創作字體的方式傳播各部族的手工藝。設計師們找到各部落的手工藝人,請他們製作具有自己手藝特點的字形,並且針對每種手藝定製一套合適的創作方法。Typecraft 項目希望這種方式能幫助提升手工藝人群體、尤其是女性手藝人的識字率,希望後代們認着母親設計出的文字長大,接受更好的教育。字體也將用來設計開發各種教學材料,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更親切的感受。

從砍樹開始做木活字

木活字印刷是一項古老而耗時的技術,而許多木活字伴隨着戰爭等歷史原因破損甚至燒毀。來自斯洛文尼亞的字體設計師 Marko Drpić 意識到這一點,決定以梣葉槭(Boxelder maple)這種樹木為原料,製作現代木活字。這是當地的入侵物種,與其焚燒它們,不如物盡其用更環保,一舉兩得。Drpić 翻閱各種歷史資料,走訪美國各大木活字博物館和製造商,向設計師和木匠取經,學了一堆他從來沒概念的技能。同時各處張羅收集所需的木材和機器,準備工作完成之後,終於開始着手製作木活字。

最終 Drpić 完成了五套風格各異的木活字,並打算使用這些木活字開設工作坊教授字體課程,訪問對木活字感興趣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今後還會製作斯洛文尼亞特有的一些字體來宣傳斯洛文尼亞文化。這些木活字兼具環保和文化意義,不僅是來之不易的印刷工具,也是一種有力的實體媒介。

中文相關演講匯總

國際字體大會當然少不了中文設計的話題。來自 3type、方正、漢儀、文鼎等字體廠商的講者們帶來了關於漢字的設計、歷史和應用等方面的精彩講座。我們也在《字談字暢》播客中專門對中文演講者進行了訪談

1
厲致謙(3type):「料理」漢字
3
Jeff Wu、Edwina Lee(文鼎科技):UI 界面中使用中文字體時的一些問題
4
劉釗(中央美術學院)、Eiso Chan、Kushim Jiang:女書體的數字化設計
5
曾祥東(3type):漢字重疊
6
厲致謙(3type):漢字度量
7
劉育黎(3type):中文點陣字體的過往與新生
8
Edwina Lee(文鼎科技):文鼎書苑宋——一款適用於多種場合的響應式中文宋體
9
譚澤源(漢儀字庫):中國佛經字體設計
10
劉釗(中央美術學院)等:ATypI 國家代表報告
11
劉宇(漢儀字庫):中國書法對數碼時代文字設計的啟發

幕後花絮:萬聖節派對

ATypI 最後一日正逢萬聖節,各國友人在家中玩起了遠程派對,刻一個南瓜頭,穿上 Cosplay 服,為 ATypI 畫上了一個歡樂的句號。

ATypI 2021–2022:更多形式,更多活動

考慮到世界情勢,ATypI 也對會期和議程做了許多調整。本應在法國巴黎召開的 2020 年 ATypI 大會將延期至 2022 年春天。在此之前,作為 2022 年大會的預熱,ATypI 還將在 2021 年 5 月初重啟線上的字體技術論壇,並在 2021 年下半年展開一系列線上活動,包括每月的主題演講,2021 ATypI All Over 以及各類論壇,讓大家在家也可以參與各種字體活動。本站也將持續報道 ATypI 系列活動,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