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Gerrit Noordzij 九十歲了,他被奉為圭臬的著作 The Stroke 究竟說了什麼

赫里特·諾爾澤(Gerrit Noordzij)先生不幸於 2022 年 3 月 17 日在荷蘭梅珀爾逝世,享年 91 歲。謹以此文送上我們對他的追思。

荷蘭字體設計師、書法家赫里特·諾爾澤(Gerrit Noordzij, 1931–2022)在 1985 年出版的《筆劃:書寫的理論》(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一書,可以說是對他的文字設計/書寫理論的最精簡有力的詮釋。該書翻譯成多國文字,數次重印,2019 年 4 月初又重新發行了英譯版。德國字體巨匠施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曾說,「誰只要對視覺語言感興趣,只要想知道文字和字體為何形態如此,就應該去讀這本 86 頁的小冊子。」諾爾澤的理論並不是是金科玉律,但讓我們來看看他為何影響如此之大。

《筆劃》一書封面上的諾爾澤立方體(Noordzij Cube)在文字設計領域幾乎無人不知,它體現了該書中的一個關鍵理論模型,但這一模型到了書末尾才倏然展開一個有限的斷面,主要是前面的章節解釋了他對文字和書寫的認識。

諾爾澤首先強調,我們依靠文字的負形(白色部分)來認識它們,文字之間也依靠白色空隙而產生延續或停頓的韻律,形成語詞的概念。如果執着於正形(黑色部分),就難免落入分析輪廓形狀並試圖將其理性化的窠臼,但若脫離了這種觀念就會認識到,哪怕不同文字系統之間的黑色部分大相徑庭,白色部分的變化對認知的影響卻是它們唯一的共通之處。全書短短九個章節中,就有四個章節是在討論白色部分,它們清晰地闡述了字母的內外空隙為何需要保持一致,並且舉例提出,羅馬體和哥特體的區別就主要在於白色部分的疏密,筆劃的曲直形態變化只是副作用而已。

這種拋棄所謂文化意涵、純粹從書寫中構建認知的方式,進一步體現在諾爾澤對黑色筆劃的分析中。他提到,筆劃的粗細對比(contrast)有三個維度上的變化——筆頭的平移(translation)、筆頭的旋轉(rotation)、筆尖的寬度擴張(expansion);而筆劃的行進又有斷續和回連(正書和潦草)兩種方式。這幾種維度可以組合囊括絕大部分字體的類型:例如所謂現代襯線風格的 Didot 類字體就可以看作是尖頭筆在平移過程中同時擴張了筆頭寬度,並且由斷續的筆劃組成;而意大利斜體則是沒有寬度擴張的平頭筆通過平移寫成,且筆劃有回連的部分……在這種認識下,無論是幾何無襯線體還是古典羅馬體,都可以在這幾個維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徹底顛覆了以往依靠字形外廓特徵和歷史背景來進行分類的理論。但反過來,每個維度的變化又有自由的描述空間,例如「擴張」這個維度可以表達成西方硬筆書寫和東方軟筆書寫之間的漸變,但也可以表達成使用同一支尖頭筆時不同程度的力度變化。

諾爾澤立方體表現的,只是「粗細對比」這個概念的模型。它有三個方向上的變量:對比的增強(通過加粗豎筆)、對比的減弱(通過加粗橫筆)、對比的種類(是否像尖頭筆那樣漸變擴張粗度)。這個立方可以給計算機輔助設計提供一種視角,也為如今字體家族的插值變換提供了思考的出發點。但諾爾澤自己也提到,為了論述方便,這個立方體並沒有將維度的極值表現出來,也沒有加上之前他所說的筆劃斷續/回連、以及筆頭的旋轉因素等多重維度,而這些都帶來無窮的可能性,若計算機設計局囿於這個有限的立方體,只會作繭自縛。

Gerrit Noordzij, 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 Uitgeverij de Buitenkant 2019. 圖:Typotheque

諾爾澤並沒有提供普適性的理論,而是從書寫角度探究性地構建出模型,只解釋一部分的問題。但它的意義在於完全跳脫了正統字體設計理論,提供了嶄新的認知視角,他曾經在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教授的學生,如今也繼續在教學中沿用他的方法。而即使不是字體設計師,即使對他理論所暗示的浩渺無邊的變化空間感到束手無策,至少他對文字負形的分析仍是所有運用文字的平面設計師有必要了解的。

書籍

人物檔案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