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元宇宙」话术之外, 我们向往怎样的未来媒介?

在《堡垒之夜》中举办的 Ariana Grande 虚拟演唱会。图:Epic Games

Metaverse(元宇宙,一译「超宇宙」)在今年成为了互联网风投圈的热词。当 Epic GamesFacebookRoblox腾讯和字节跳动等巨头纷纷将「构建 Metaverse」写进自己最新的使命宣言或招股书的同时,有关「元宇宙」是什么、将有怎样的体验、实现的技术路径、将创造怎样的价值等讨论也火热展开。科技公司对「元宇宙」的想象大同小异:它是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是一个可以置身其中的虚拟环境,以全真的体验和平台间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实现用户的沉浸式娱乐、社交、经济活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融入实体生活而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继续阅读

为美国科技创新铺路的亚洲移民

电华打字机,由高仲芹发明,IBM 制造。© The Smithsonian

全球规模最大、最成功的电信公司之一,名字中却带有「铁路」二字,这是为什么?

我在每个学期的信息史课程中都会先用这个问题来刁难斯坦福的学生们。其中提到的电信公司是斯普林特(Sprint),全名是「南太平洋铁路内网电信公司」(Southern Pacific Railroad Internal Networking Telecommunications)。随后,我就会简明扼要地普及一番关于美国通讯基建的历史知识,而这些史实总是能让他们大开眼界。

铁路,以许多方式为现代美国及至全球的信息架构铺设了第一层历史基础,我这样解释。在电报技术兴起时,工程师基本上都会选择沿着南太平洋铁路等已经打通的铁道线路来铺设电报线,毕竟有现成的工程,何必再重新砍树开路、穿河过桥呢?不久后,又有了光纤通讯,大多也以同样的方式,沿着一百五十多年前初次联通美国各地的火车轨道来进行基础建设。

「铁路是谁建的呢?」我接着问。一位学生答:「中国移民。」

继续阅读

Gerrit Noordzij 九十岁了,他被奉为圭臬的著作 The Stroke 究竟说了什么

赫里特·诺尔泽(Gerrit Noordzij)先生不幸于 2022 年 3 月 17 日在荷兰梅珀尔逝世,享年 91 岁。谨以此文送上我们对他的追思。

荷兰字体设计师、书法家赫里特·诺尔泽(Gerrit Noordzij, 1931–2022)在 1985 年出版的《笔划:书写的理论》(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一书,可以说是对他的文字设计/书写理论的最精简有力的诠释。该书翻译成多国文字,数次重印,2019 年 4 月初又重新发行了英译版。德国字体巨匠施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曾说,「谁只要对视觉语言感兴趣,只要想知道文字和字体为何形态如此,就应该去读这本 86 页的小册子。」诺尔泽的理论并不是是金科玉律,但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何影响如此之大。

继续阅读

平面设计的反主流叙事

© Aggie Toppins

从 2019 年包豪斯建立百年之际「包豪斯女性」被反复追溯和讨论,到国外女性设计师作品专集书目接连涌现,这股热潮也逐渐被国内的艺术文化媒体所感知,中文圈开始积极挖掘女性艺术家、设计师的话题资源,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不过,当我们连设计批评本身都未成气候时,怎样的讨论才更有效呢?我们是否只是在旧有的模式下,简单地将女性和其他被忽略的设计师群体视作多样化的代表,却没有改变模式本身?这要求我们认真审视平面设计的叙事方式。

继续阅读

与 21 位朋友的跨年寄语

从巨大的不确凿中开始的 2020,仍在不确凿中结束了。漫长的一年中,疫情的反复周折以及东西方社会议题的此起彼伏,淋漓尽致地将今日世界的联结与分裂并行展示在我们眼前。许多事发生了,许多事停下了,许多思考也在酝酿。而思想不应当是一座孤岛,因此在准备跨年小结时,编辑 Mira 把提给团队的问题也抛给了 The Type 的新老朋友们:

2020 给你带来影响的理念和思考是什么?
有什么让你受到了启发?

作答的有设计师,有研究者,也有教育者、写作者、艺术与文化的观察者与构建者。感谢他们平日对 The Type 的支持与勉励,也感谢他们从全球不同角落给我们发来认真的回答。这些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感悟,将陪伴我们一起步入新的开始。

继续阅读

在这里发生、也在这里消失的网络艺术

Reabracadabra, Eduardo Kac

在过去的两年间,数字艺术机构 Rhizome 每周都在线上展出一件网络艺术作品,目前这个包含一百件展品的线上展览「网络艺术选集」(Net Art Anthology)已进入最后一个章节,逐渐接近尾声。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从 1986 年直到现在,包含了早期互联网、Flash 和博客时代、后网络艺术和社交媒体初现,以及当下极度饱和的移动应用时代。

表面上看,网络艺术似乎比实体世界的艺术创作更民主化, 门槛和成本更低,传播更广,创作意图与手段也更多元,甚至有颠覆传统艺术机构体制的潜力。然而这种技术乌托邦的美好幻想忽略了网络的物质性:当支撑内容的网络协议、服务器、浏览器、操作系统、储存介质被时代迅速淘汰时,依靠它们诞生的网络艺术作品也会被动消亡。

继续阅读

缺席的最美之书

1943 年由字体排印大师扬·奇肖尔德(Jan Tshichold)开办的「瑞士最美的书」评选,迄今已经嘉奖了两千多本书籍。然而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项在二战尾声开始举办的比赛,却在二战结束后停办了三年,在 1946–1948 年间,没有举行任何评比。有说法认为是因奇肖尔德恰巧这几年去了英国给企鹅出版社做艺术指导,评委会失去了主心骨,但除了猜测之外,官方的记录就只是语焉不详的「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持」。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历史记录的空缺反而成为了研究的绝佳入口。

继续阅读

TIB 特别策划:Graphic Means 纪录片内地首映 + 主题沙龙

如果没有电脑,平面设计师怎么工作?怎样编排字体?怎样在版面里插入图片?怎样运用色彩?设计稿做完了又如何让印刷机批量印刷?

今日,绝大部分的设计靠计算机软件完成,得益于它的迅捷,也受制于它的单一,更因为行业知识的断层,数字工具成为我们唯一的依赖。当我们渴望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当我们深入研究某种风格的来源,当我们意识到设计师与工艺材料之间的隔阂,当我们争论 AI 是否能代替创意工作者,当我们开始思考人的设计与创作活动的本质……我们无可避免地频频回望,期待从历史中寻找启迪。

这也许是纪录片 Graphic Means: 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Production 在去年一经推出就引起广泛反响的原因。这部有关前数字时代西方平面设计历史的纪录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从热金属铸排机到激光照排、从手工剪贴到数字 PDF 文档,它探索了平面设计职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现在,Type is Beautiful 与纪录片制作方合作,将它正式带到你的眼前。

前数字时代的平面设计 | Graphic Means 纪录片内地首映 + 主题沙龙

  • 主办:Type is Beautiful
  • 协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汉仪字库
  • 时间:2019 年 5 月 4 日(周六)13:30–17:30
  • 地点: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暗房报告厅(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 281 号)

本场活动免费,席位有限,请点击此处提前预约。

继续阅读

一次关于跨文化文字设计的讨论(一):审美、理念与思路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编纂的《华英词典》(1815–1823)中的「字」词条。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多文字设计很早就在商业领域开始了尝试。从单纯为企业设计多语言的品牌标识,到如今初露锋芒的本地化字库定制,这通常是较大的设计公司、字体公司承接的业务,也尽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如今随着小型工作室、独立设计师的涌现,多文字设计则成为一种共同的专业追求,这意味着更多人将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设计,即为非母语的文字做设计。

继续阅读

「寻找台湾消失的字体」

以「中南正楷」为原型,正进行数字复刻的「台湾铅楷体」
编者按:在即将进行的 TypeTour 台南台北之行中,我们将与研究台湾活字印刷历史的阿之宝团队进行交流。旅行招募仍在进行,欢迎了解详情和报名。本文图片和部分文字由阿之宝提供。

十年前,花莲的印厂老师傅对台湾中南铸字厂铅字品质的盛赞,让陈秀美开始了与铅字的不解之缘。

曾在《汉声》杂志担任美术编辑的秀美,回到花莲后创立了名为「阿之宝」的设计工作室和手工艺文化平台。2008 年,她听花莲荣记印刷厂的邱老板对中南铸字厂铸造的铅字大加赞赏,称中南正楷为「最美的字体」。邱老板口中的中南铸字厂又称中南行,位于台北,曾是台湾规模最大的铸字厂,1928 年开张,2000 年结束营业,曾拥有 180 多位员工和 20 多台铸字机,宋、 黑、仿、楷的字形数量也非常齐全,供应了全台大部分活字印刷厂的铅字产品。

继续阅读

关于

Avatar photo
设计师,译者,编辑与写作者。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