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漢字

中文排版網格系統的五大迷思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本篇將着眼於宏觀字體排印與微觀字體排印的關係,從中文排版的底層本質為大家理清對「網格」的各種迷思。

也許對於很多設計師來說,版式設計中最經典的一個工具就是「網格」。瑞士現代設計的代表設計師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 (Josef Müller-Brockmann) 在半個世紀前整理出了一套西方的網格系統理論,被平面設計師們奉為圭臬,其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也是設計師必讀之書。該書於 2016 年發行簡體中文版時,筆者也參與了監修工作。

理論重在實用。近年來,有很多設計師一方面沒有吃透西方設計理論中「網格系統」的內容,另一方面又缺乏對中文網格的學習,把西方網格理論生搬硬套到中文排版里,做出了一些看似有網格、實際上卻完全不符合中文體例的排版。本文就針對這些現象,對網格系統在中文排版中應用中常見的誤區和迷思做一簡單的分析。

繼續閱讀

徐學成(1928–2019):中文字體設計歷史的見證者

原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師:徐學成。(攝影:厲致謙)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obituary here.

中國第一代字體設計師徐學成先生於 2019 年 11 月 1 日清晨 5 時 45 分過世,享年 91 歲。

徐學成 1928 年(民國 17 年)出生於江蘇武進,1964 年畢業於華東藝專美術系,先後在上海新知識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從事書籍裝幀工作。1960 年,徐學成調入剛剛成立的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研究室,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字體設計師。在印研所,他參與了簡化字的筆形設計規範工作,與周今才一起主持了黑一、黑二體的設計,主導了宋黑體、宋七體等的設計。在外部信息匱乏的環境下,他與同事們從零開始,摸索出了中國最早的字體設計流程與方法論。

繼續閱讀

不離不棄的破折號

用思源黑體 Heavy 顯示的各種橫杠形狀的字符,具有不同的長短、粗細和高低位置。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從本文起將重點分析幾個中文的特殊標點符號。希望讀者可以結合本系列之前關於「擠擠總是有的」「避頭尾」等幾項內容一起來閱讀分析。

2016 年 7 月「知乎 LIVE」新上線,而本站作者、多語言字體技術開發者梁海隨即在其知乎專欄里發布了一篇名為《破折號好難啊!破折號怎麼這麼難!》的文章。他在文章里附上了 2016 年 7 月 8 日在推特上發的截圖,並對 1024 場次「知乎 LIVE」中使用的 907 個破折號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居然有 11 種用法,情況之複雜以致於他說「嗯……我懶得分析了。」既然如此,筆者就接這一棒,為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破折號這麼難。

繼續閱讀

「孔雀計劃」序——中文排版思路的重建

本站 The Type(TIB)在創建之初主要着重於介紹西方字體排印的歷史、理論與實踐,而對於中文的字體排印,我們能做些什麼,也是我們從未停止思考的問題,而「中文排版」則很自然地成為關注的焦點。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傳統中文排版工藝已隨着金屬活字的消亡而沒落,又經過照相排版、數碼時代的洗禮,對西文排版方式亦步亦趨。在中文字體排印「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已過三十餘載的今天,是時候對中文排版重新審視一番了。

重建,是因為曾經被摧毀過——現在的中青年設計師里,能理解並掌握中文排版傳統規範知識的人已經很少,在專業的美術院校里幾乎已經沒有老師教;沒有多少人想到要學、願意學,即使想學也沒有人教、也沒有教材,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被完全摧毀、亟待重建的狀態。

繼續閱讀

一次關於跨文化文字設計的討論(一):審美、理念與思路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編纂的《華英詞典》(1815–1823)中的「字」詞條。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多文字設計很早就在商業領域開始了嘗試。從單純為企業設計多語言的品牌標識,到如今初露鋒芒的本地化字庫定製,這通常是較大的設計公司、字體公司承接的業務,也盡在有限的範圍內運用。如今隨着小型工作室、獨立設計師的湧現,多文字設計則成為一種共同的專業追求,這意味着更多人將在跨文化的語境下設計,即為非母語的文字做設計。

繼續閱讀

回顧《中文排版需求》

今年 9 月 18、19 兩天,萬維網聯盟 (W3C) 在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辦了一場數字出版工作坊。之後,由日本數大出版社集資與慶應大學合作成立的高級出版實驗室(Advanced Publishing Lab, APL)趁這機會舉辦了一場座談會,W3C 中文標準參與者董福興(Bobby Tung)在會上用日語做了一場「中文排版需求的沿革與標準化活動」為主題的演講,本文根據講稿加以說明,講述《中文排版需求》目前的進程,以及繼續推進它所需的行動。

《中文排版需求》的過去與進程

2009 年,《日文排版需求》(「日本語組版処理の要件」, 簡稱 JLREQ)正式發表,如同日本標準化專家小林龍生先生在其著作《EPUB 戰記》中所述,在日本當地並未產生迴響與漣漪。但這是由 W3C 國際化工作小組(i18n WG)所發表的第一份語言排版文檔,實際上是一步重要的定石。一方面作為參考文件,推動了多數與東亞語文排版相關 CSS3 標準的制定;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其他語言的跟進,中文就是其中之一。

繼續閱讀

2018 日中韓字體講座暨研討會回顧

2018 年 9 月 1 日,「日中韓字體講座暨研討會:東亞漢字字體的現在與未來」在東京印刷博物館舉行。Type is Beautiful 有幸參與協辦,成員 Eric 作為組委會成員參與策劃,並為整場會議提供中文翻譯。與會嘉賓陣容龐大,分別來自日、中、韓三國字體文化研究前沿,為大家分享了東亞文字、尤其是漢字設計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下面跟隨 TIB 簡單回顧一下這場字體學術盛會吧。

繼續閱讀

中日韓字體排印講座暨研討會開始報名

「中日韓字體排印講座暨研討會」是東亞三國共同參與的字體排印相關活動,繼 2015 年 10 月在西安、2017 年 2 月在首爾、2017 年 12 月在上海舉辦之後,將於 2018 年 9 月 1 日在東京印刷博物館召開。會議由組委會主辦,Type is Beautiful 參與協辦。

在研討會上,語言學家、字體史研究者、編輯、字體設計師們匯聚一堂,共同參與以「文字」「字體」為主題的演講和討論。今年的會議主題是:東亞的漢字字體——現狀與未來。

活動信息

  • 地點:東京印刷博物館(從飯田橋駅步行 13 分鐘即至)
  • 日期:2018 年 9 月 1 日
  • 時間:12:30 入場;13:00 開始;18:30 結束
  • 語言:日語
  • 參與費用:免費(東京印刷博物館門票需自理)
  • 報名限額:80 人(通過網頁報名表單預定,滿員即止)

繼續閱讀

孫明遠談《聚珍仿宋體研究》:「古典的回歸」絕非單純的擬古

聚珍仿宋體是 20 世紀初中國人自行製作活字字體的早期嘗試,由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後人丁三在、丁輔之兄弟着手開發,於 1919 年正式問世,隨後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聚珍仿宋在風格上不同於當時主導印刷出版市場的日本制宋體字(明朝體),而是以傳統雕版印刷字形為藍本的古典字體。它在構思上完成了仿宋體從寫刻到鑄字的改造,折射出當時中國人對自身文字形態的認知,以及對審美規範如何適應技術變革這一問題的理解。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孫明遠近日出版的《聚珍仿宋體研究》針對這一款字體,從時代背景、產業狀況、製作初衷、審美觀念、開發技術、應用傳播等角度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採用了大量一手資料,考證紮實,內容全面,是近年來國內字體歷史研究中少有的深度專題性著作。孫明遠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獲設計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字藝術設計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上海美術學院字體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員、日本文字設計學會會員。2004 年至今在國內、日本、韓國、香港等地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 2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平面設計史、活字字體史。

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本書,我們對孫明遠博士進行了簡短的訪談,以下內容略有編輯整理。

繼續閱讀

TypeSchool 中文字體設計課 2018 夏季招生已啟動

去年夏天繼推出 TypeSchool 西文設計課之後,3type(三言)同時推出了中文字體設計課程,延續「從手寫到數位」的課程模式,從零基礎開始教授中文字體的設計方法。今年的中文字體課將在 8 月進行,現已開始招募:

  • 開課時間:2018 年 8 月 24 – 29 日(全天),期間跨越一個周末
  • 地點:北京服裝學院(北京朝陽區櫻花東街甲 2 號)
  • 學員對象:學生、教師、設計師、文字設計愛好者、藝術創作愛好者
  • 費用、報名和優惠信息:詳見文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