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孔雀計劃」序——中文排版思路的重建

本站 The Type(TIB)在創建之初主要着重於介紹西方字體排印的歷史、理論與實踐,而對於中文的字體排印,我們能做些什麼,也是我們從未停止思考的問題,而「中文排版」則很自然地成為關注的焦點。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傳統中文排版工藝已隨着金屬活字的消亡而沒落,又經過照相排版、數碼時代的洗禮,對西文排版方式亦步亦趨。在中文字體排印「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已過三十餘載的今天,是時候對中文排版重新審視一番了。

重建,是因為曾經被摧毀過——現在的中青年設計師里,能理解並掌握中文排版傳統規範知識的人已經很少,在專業的美術院校里幾乎已經沒有老師教;沒有多少人想到要學、願意學,即使想學也沒有人教、也沒有教材,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被完全摧毀、亟待重建的狀態。

請注意,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排版」而不是「字體設計」(type design)。包括設計師在內的許多人,仍對這兩個問題的涵義混淆不清。這幾年,隨着知識產權保護和民族意識的興起,中文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的「字體熱」,但大部分人注重的依舊是中文漢字的「字體設計」。畢竟漢字書法藝術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喜歡練字、能寫一手好字的人不少。方正、漢儀兩大字體廠商舉辦字體大賽,無論是從參賽數量和質量來看,字體設計到現在還可以算是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但是排版呢?

其實,並不需要所有人都來學字體設計,但是大家都要學一點排版知識。字體設計,尤其是用於正文的漢字設計,是一項非常複雜且繁重的工作。漢字龐大的字符集註定了只有一部分專業人士能夠長時間從事這份工作。然而,正如西方字體界常聽見的金句「沒有差的字體,只有差的字體排印」,字體是需要靠排印來體現的。當今桌面排版(DTP, Desktop Publishing)的時代,排印所需的硬件和軟件觸手可及,使「排版」這樣一項曾屬於出版專業、印刷廠的工作成為了大眾的日常。一份文件、一封家書、一份商業報告,都可以用電腦和打印機實現,大家每天都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排版。然而我們看到的現狀卻是,中文字體廠商們的字體樣張上斷裂的破折號屢見不鮮,中國最主流的通信應用軟件的排版引擎里標點不避頭尾。許多專業公司的設計師們都不會排版,或者至少不在意排版。

作為億萬用戶每天使用的應用,「微信」似乎一直在迴避「避頭尾處理」的問題。(截圖使用設備:iPhone X,使用版本:微信 iOS 6.6.6 版)

從「排版」再具體看看「中文排版」,現在能進行規範中文排版的,似乎也就只有那幾家老牌出版社了。目前流行的電腦排版軟件都是幾乎都是西方廠商製造,而絕大多數的中文用戶並不知道,他們日常使用的排版軟件工具很可能根本無法達到中文排版的基本需求。

工具實際上還是其次,因為創作的關鍵在於人。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桌面排版的出現其實並沒有為廣大平面設計師減輕負擔。從字體排印的角度來說,平面設計師的工作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在那往日的美好時光里,分工細緻而明確:有專業的字體排印師、有諳熟排版規則的排版工負責排出規範的版面,而平面設計師只要定好大版式即可。而到現在,專業字體排印師不見了,排版工人也退休了,所有的排版工作要由平面設計師自己完成。另一方面,中文的平面設計師極少受過字體排印的教育,即使有一些知識的設計師,也多是從海外學習的。部分有留洋經驗的設計師們對西文排版了如指掌,卻對本土的中文排版一知半解,甚至用西文的知識生搬硬套在中文上。而他們之外,更多的設計師則從未真正與文字打交道,也沒有書法或寫美術字的基礎,最多從事的是標識設計 (logo/logotype design)、海報製作,甚至在使用位圖處理軟件 Photoshop 搞字體——「正文排版是什麼?InDesign 怎麼用?別問我」。

桌面排版的確是極大提高了設計師們創意的自由度,但是對於「微觀字體排印」里所關注的字距行距、正書法、標點符號等排版規則,卻大多數都是源自文字本身的規律、排版風格和規範,並不是隨着設計潮流而輕易改變的。電腦固然方便,但是我們要先理解最基礎的概念之後再進行發揮,而不是忽視中文的原則而亂搞一氣。

「行尾 uke 無浮動」:堪稱 Adobe InDesign 最重要功能的「標點擠壓」,在首選項里儘是各種「火星文」。這些選項原本都是為日文設計,然後經過英文再翻譯會中文,更是令人一頭霧水,這類問題在中文版 InDesign 中有很多。經筆者反饋後,Adobe 已於 2020 年對此界面進行了部分修改。

多年旅居海外的筆者曾經多次被當地設計師問過:「你們中文有 typography(字體排印)么?」對方的提問本來沒有惡意,我也會立刻反駁說「當然有,而且博大精深。」但是在回答的同時,我自己是心虛的:到底「博大精深」「悠久五千年文明」「印刷術是四大發明之一」意味着什麼。我當時既說不出中文排版的要點,也無法找到幾本系統講解中文排版的書。沒有理論類書籍也罷,現在甚至找不到幾本優秀排版的範例給海外同行看——那些所謂「最美的書」,往往有着華麗裝幀和精美的印刷,而翻開一看正文,排版簡直堪稱災難。走進圖書館、書店,講字體設計的書尚有幾本,但是講排版的寥寥無幾。

華人的知識、思想、情感的記錄,需要用中文字體、用中文排版流傳下來。而到現在,那些在鉛字時代留下的優秀排版傳統,隨着活字技術的消失、隨着老一輩排字工人的年老,逐漸在離我們遠去。之後從照排到電腦排版,中文的字體排印技術就一直是青黃不接。今天翻閱一下從 ISO 國際文件轉譯而成的堂堂國標 GB 文件,裡面的文辭居然是如此晦澀、詞不達意,讓人甚至懷疑中國竟然找不到多少既懂字體又懂技術的專家。筆者當然希望事實並非如此,或者說,筆者更願意相信,只是沒有人在認真對待這件事。

《GB/T 16964.1—1997 信息技術 字型信息交換 第 1 部分:體系結構》部分書影。根據前言所述,此標準「等效採用國際標準 ISO/IEC 9541-1:1991 信息技術 字型信息交換 第 1 部分:體系結構」。可以看到字形術語 3.25 weight (粗細度/字重)被錯誤地翻譯成「權」,而其他很多術語也相當值得商榷。

必須承認,我們手頭的電腦,包括其基本操作系統和排版軟件,最初都是西方人開發的。曾在中國出版界獨佔鰲頭的國產出版系統和排版軟件則故步自封,完全跟不上國際上字體產業的先進步伐。創意業界里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西方軟件進行中文排版,導致我們看到的中文都是「以西文模式製作的中文排版」。筆者甚至無法責怪負責排版的設計師,因為很多設計師本來就不知道正確的中文排版本應該是什麼樣的,只會反過來一臉迷茫地反問:「這樣不是挺好的么?」而這才是完全被摧毀的典型表現。一般大眾不具備專業知識尚情有可原,但如果連專業群體都沒有危急存亡的意識,那麼我們就只能等待消亡了。

現在有西方軟件來「關照」我們,以「軟件本地化」形式可以「順便」幫我們實現一下中文排版功能。設計業界事實標準的 Adobe InDesign 中文版,實質就是把日文排版功能換了一張皮。作為中文用戶,我們應該反省自己在做什麼,而不能去怪那些軟件公司,畢竟對於一個追求商業利益的商業公司來說,如果正版軟件沒有銷路,總是不能把軟件當做公益事業來開發專用功能吧。Adobe 公司一度甚至退出中國並停止在中國的研發,但這決不是使用盜版軟件的一個更好的借口,而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個一盡頭。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有好心的海外軟件專家志願來開發功能,現狀卻是無從下手——中文排版目前面對的窘境是,我們連自己的需求都說不出來,別人沒法幫忙做。有需求才有實現,沒有需求,只有乾等消亡。

所以我要參與制定《中文排版需求》。所以我給 Adobe 公司撰寫 InDesign 的反饋,要求改進軟件功能。所以我要做一檔用華語製作的播客節目《字談字暢》。所以我要在這裡啟動「孔雀計劃」項目寫這篇文章。

與本站的所有撰稿人一樣,筆者自己也只是在學習和研究,努力去探尋並重建那些已經坍塌的中文排版理論。我們要通過各種媒介告訴大家,中文排版里本土的、規範的思路應該是什麼樣的,內在的邏輯應該如何建立,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啟發,並能在此之上做出更出色的設計。設計本來就是可以百花齊放,但哪些是基礎概念、哪些是大原則不宜違背,哪些是多選項可以發揮、如何依照優先順序制定一個自恰的設計邏輯,這是作為一款設計需要事先搞清楚的。這也是我們要做媒體、做播客的原因。如果沒有我們拋磚,永遠引不出寶玉。既然沒有人做,我們願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本站及其成員長期努力的方向來看,吃螃蟹主要有三個步驟:

  • 第一,學習介紹海外知識。考慮到字體排印(typography)的系統化概念來自中文世界以外,那麼先發揮「拿來主義」的精神,學習包括西文和日文在內的字體排印知識。通過線上文章和播客介紹,並翻譯引進一部分海外經典著作到中文世界,保證翻譯質量,不以訛傳訛。慶幸的是,我們團隊里有一批既懂字體排印又諳熟外文的成員。The Type(TIB)已經在近年引進了一批外文著作,比如《西文字體》《西文排版》等書籍,可以說這一步已經紮實地踏出。
  • 第二,挖掘和拯救中文字體排印傳統。比如田野調查式的「上海活字」計劃,通過老一輩的口述和過往的檔案資料整理出中文字體排印的傳統知識和一手史料;再比如從海外如日本等地的資料去尋找漢字活字發源和發展的重要歷程。當然,挖掘搜集在先,之後取精除糟的工作更為艱難,也更有意義。
  • 第三,為中文排版發聲。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我們會分階段總結中文排版的思路,並以適當的形式發布。一方面在印刷排版領域,理清中文排版中設計的要素和思路,傳承鉛字、照排時代的優良傳統,結合電腦排版的實際,對中文排版進行理論重建,並在合適的時候集結成冊;另一方面在網頁排版領域,積极參与制定 W3C《中文排版需求》等規範文檔,儘管這份文件還在草稿狀態,還很不成熟,但是沒有需求就沒有實作;在這二者之間還要向各地軟件廠商、讓各網絡服務商和設備為中文排版做優化,這樣才能從根底提高並改善中文排版的面貌。

我們深知這不是我們這樣一個小團隊花一點時間就能做出來的。我們也願意更多的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這個計劃註定是以年為單位的漫長之旅,更不是能賺大錢的買賣,但我們覺得是時候着手解決這個問題了。

我給這個計划起的代號是「孔雀」:因為當團隊成員在聊天中談到中文排版理論書籍「空缺」時,輸入法自動跳出的首選詞是「孔雀」。因此我們決定用這個可愛的動物來稱呼這個項目,也希望整個項目能像孔雀一樣早日開屏。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何拯救瀕死的本土中文排版,是中文圈設計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文完成於上海福州路,二十世紀中葉中國民族印刷業最繁華地區。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2 個相關討論

  1. Link broken
    2021/01/31 at 3:23 am | Permalink

    W3C link broken
    Error link: https://https//w3c.github.io/clreq/

  2. Eric Q. LIU
    2021/01/31 at 9:06 am | Permalink

    Link fixed. Thanks!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