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元宇宙」話術之外, 我們嚮往怎樣的未來媒介?

在《堡壘之夜》中舉辦的 Ariana Grande 虛擬演唱會。圖:Epic Games

Metaverse(元宇宙,一譯「超宇宙」)在今年成為了互聯網風投圈的熱詞。當 Epic GamesFacebookRoblox騰訊和字節跳動等巨頭紛紛將「構建 Metaverse」寫進自己最新的使命宣言或招股書的同時,有關「元宇宙」是什麼、將有怎樣的體驗、實現的技術路徑、將創造怎樣的價值等討論也火熱展開。科技公司對「元宇宙」的想象大同小異:它是移動互聯網的繼承者,是一個可以置身其中的虛擬環境,以全真的體驗和平台間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實現用戶的沉浸式娛樂、社交、經濟活動,並且從某種程度上融入實體生活而產生變革性的影響。

繼續閱讀

為美國科技創新鋪路的亞洲移民

電華打字機,由高仲芹發明,IBM 製造。© The Smithsonian

全球規模最大、最成功的電信公司之一,名字中卻帶有「鐵路」二字,這是為什麼?

我在每個學期的信息史課程中都會先用這個問題來刁難斯坦福的學生們。其中提到的電信公司是斯普林特(Sprint),全名是「南太平洋鐵路內網電信公司」(Southern Pacific Railroad Internal Networking Telecommunications)。隨後,我就會簡明扼要地普及一番關於美國通訊基建的歷史知識,而這些史實總是能讓他們大開眼界。

鐵路,以許多方式為現代美國及至全球的信息架構鋪設了第一層歷史基礎,我這樣解釋。在電報技術興起時,工程師基本上都會選擇沿着南太平洋鐵路等已經打通的鐵道線路來鋪設電報線,畢竟有現成的工程,何必再重新砍樹開路、穿河過橋呢?不久後,又有了光纖通訊,大多也以同樣的方式,沿着一百五十多年前初次聯通美國各地的火車軌道來進行基礎建設。

「鐵路是誰建的呢?」我接着問。一位學生答:「中國移民。」

繼續閱讀

Gerrit Noordzij 九十歲了,他被奉為圭臬的著作 The Stroke 究竟說了什麼

赫里特·諾爾澤(Gerrit Noordzij)先生不幸於 2022 年 3 月 17 日在荷蘭梅珀爾逝世,享年 91 歲。謹以此文送上我們對他的追思。

荷蘭字體設計師、書法家赫里特·諾爾澤(Gerrit Noordzij, 1931–2022)在 1985 年出版的《筆劃:書寫的理論》(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一書,可以說是對他的文字設計/書寫理論的最精簡有力的詮釋。該書翻譯成多國文字,數次重印,2019 年 4 月初又重新發行了英譯版。德國字體巨匠施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曾說,「誰只要對視覺語言感興趣,只要想知道文字和字體為何形態如此,就應該去讀這本 86 頁的小冊子。」諾爾澤的理論並不是是金科玉律,但讓我們來看看他為何影響如此之大。

繼續閱讀

平面設計的反主流敘事

© Aggie Toppins

從 2019 年包豪斯建立百年之際「包豪斯女性」被反覆追溯和討論,到國外女性設計師作品專集書目接連湧現,這股熱潮也逐漸被國內的藝術文化媒體所感知,中文圈開始積極挖掘女性藝術家、設計師的話題資源,這是值得鼓勵的好事。不過,當我們連設計批評本身都未成氣候時,怎樣的討論才更有效呢?我們是否只是在舊有的模式下,簡單地將女性和其他被忽略的設計師群體視作多樣化的代表,卻沒有改變模式本身?這要求我們認真審視平面設計的敘事方式。

繼續閱讀

與 21 位朋友的跨年寄語

從巨大的不確鑿中開始的 2020,仍在不確鑿中結束了。漫長的一年中,疫情的反覆周折以及東西方社會議題的此起彼伏,淋漓盡致地將今日世界的聯結與分裂並行展示在我們眼前。許多事發生了,許多事停下了,許多思考也在醞釀。而思想不應當是一座孤島,因此在準備跨年小結時,編輯 Mira 把提給團隊的問題也拋給了 The Type 的新老朋友們:

2020 給你帶來影響的理念和思考是什麼?
有什麼讓你受到了啟發?

作答的有設計師,有研究者,也有教育者、寫作者、藝術與文化的觀察者與構建者。感謝他們平日對 The Type 的支持與勉勵,也感謝他們從全球不同角落給我們發來認真的回答。這些對工作、生活和社會的感悟,將陪伴我們一起步入新的開始。

繼續閱讀

在這裡發生、也在這裡消失的網絡藝術

Reabracadabra, Eduardo Kac

在過去的兩年間,數字藝術機構 Rhizome 每周都在線上展出一件網絡藝術作品,目前這個包含一百件展品的線上展覽「網絡藝術選集」(Net Art Anthology)已進入最後一個章節,逐漸接近尾聲。展出的作品時間跨度從 1986 年直到現在,包含了早期互聯網、Flash 和博客時代、後網絡藝術和社交媒體初現,以及當下極度飽和的移動應用時代。

表面上看,網絡藝術似乎比實體世界的藝術創作更民主化, 門檻和成本更低,傳播更廣,創作意圖與手段也更多元,甚至有顛覆傳統藝術機構體制的潛力。然而這種技術烏托邦的美好幻想忽略了網絡的物質性:當支撐內容的網絡協議、服務器、瀏覽器、操作系統、儲存介質被時代迅速淘汰時,依靠它們誕生的網絡藝術作品也會被動消亡。

繼續閱讀

缺席的最美之書

1943 年由字體排印大師揚·奇肖爾德(Jan Tshichold)開辦的「瑞士最美的書」評選,迄今已經嘉獎了兩千多本書籍。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項在二戰尾聲開始舉辦的比賽,卻在二戰結束後停辦了三年,在 1946–1948 年間,沒有舉行任何評比。有說法認為是因奇肖爾德恰巧這幾年去了英國給企鵝出版社做藝術指導,評委會失去了主心骨,但除了猜測之外,官方的記錄就只是語焉不詳的「由於缺乏足夠的支持」。不過這些都無關緊要,因為歷史記錄的空缺反而成為了研究的絕佳入口。

繼續閱讀

TIB 特別策劃:Graphic Means 紀錄片內地首映 + 主題沙龍

如果沒有電腦,平面設計師怎麼工作?怎樣編排字體?怎樣在版面里插入圖片?怎樣運用色彩?設計稿做完了又如何讓印刷機批量印刷?

今日,絕大部分的設計靠計算機軟件完成,得益於它的迅捷,也受制於它的單一,更因為行業知識的斷層,數字工具成為我們唯一的依賴。當我們渴望探索新的創作手法,當我們深入研究某種風格的來源,當我們意識到設計師與工藝材料之間的隔閡,當我們爭論 AI 是否能代替創意工作者,當我們開始思考人的設計與創作活動的本質……我們無可避免地頻頻回望,期待從歷史中尋找啟迪。

這也許是紀錄片 Graphic Means: 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Production 在去年一經推出就引起廣泛反響的原因。這部有關前數字時代西方平面設計歷史的紀錄片,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從熱金屬鑄排機到激光照排、從手工剪貼到數字 PDF 文檔,它探索了平面設計職業生產方式的發展。現在,Type is Beautiful 與紀錄片製作方合作,將它正式帶到你的眼前。

前數字時代的平面設計 | Graphic Means 紀錄片內地首映 + 主題沙龍

  • 主辦:Type is Beautiful
  • 協辦: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漢儀字庫
  • 時間:2019 年 5 月 4 日(周六)13:30–17:30
  • 地點: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暗房報告廳(上海市楊浦區阜新路 281 號)

本場活動免費,席位有限,請點擊此處提前預約。

繼續閱讀

一次關於跨文化文字設計的討論(一):審美、理念與思路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編纂的《華英詞典》(1815–1823)中的「字」詞條。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多文字設計很早就在商業領域開始了嘗試。從單純為企業設計多語言的品牌標識,到如今初露鋒芒的本地化字庫定製,這通常是較大的設計公司、字體公司承接的業務,也盡在有限的範圍內運用。如今隨着小型工作室、獨立設計師的湧現,多文字設計則成為一種共同的專業追求,這意味着更多人將在跨文化的語境下設計,即為非母語的文字做設計。

繼續閱讀

「尋找台灣消失的字體」

以「中南正楷」為原型,正進行數字復刻的「台灣鉛楷體」
編者按:在即將進行的 TypeTour 台南台北之行中,我們將與研究台灣活字印刷歷史的阿之寶團隊進行交流。旅行招募仍在進行,歡迎了解詳情和報名。本文圖片和部分文字由阿之寶提供。

十年前,花蓮的印廠老師傅對台灣中南鑄字廠鉛字品質的盛讚,讓陳秀美開始了與鉛字的不解之緣。

曾在《漢聲》雜誌擔任美術編輯的秀美,回到花蓮後創立了名為「阿之寶」的設計工作室和手工藝文化平台。2008 年,她聽花蓮榮記印刷廠的邱老闆對中南鑄字廠鑄造的鉛字大加讚賞,稱中南正楷為「最美的字體」。邱老闆口中的中南鑄字廠又稱中南行,位於台北,曾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鑄字廠,1928 年開張,2000 年結束營業,曾擁有 180 多位員工和 20 多台鑄字機,宋、 黑、仿、楷的字形數量也非常齊全,供應了全台大部分活字印刷廠的鉛字產品。

繼續閱讀

關於

Avatar photo
設計師,譯者,編輯與寫作者。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