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歷史

陳其瑞字體設計年表

1969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全然人員合影。前排左起:瞿宗玉、施渭峰、許柏康、顧震寰、陳初伏、陳永海。後排左起:陳其瑞、徐學成、錢震之、邵廣凡、周今才、謝培元、華宗慈。
本文為陳其瑞先生回憶文最後一篇。陳其瑞先生是較早進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年輕」字體設計師。他經歷了新中國最早的專業字體設計實踐,在團隊中逐漸成長成熟。作為在世的為數不多的字體設計前輩,他熱心和年輕一代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一手資料,他是我們研究上海字體設計歷史的起點。他一生的字體設計年表,是宏觀歷史背景下的個體範本。本年表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1961年,18歲

上海出版印刷專科學校畢業,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室工作,陸續參與了黑一、黑二、宋黑、經典著作體等字體的設計工作。

繼續閱讀

The Story of Story

在文字設計的術語里,stor(e)y 指字符中由筆畫圍合出的封閉或半封閉區域;本文姑且將其譯作「字閣」。與另一術語「字櫃」(counter)有所不同的是,「字閣」一般專用於描述小寫拉丁字母 a 和 g 的兩對書寫變體。準確地說,「字櫃」這一概念集中而明確地指向字符中的負空間(negtive space),而「字閣」更側重於指示上述負空間所處的整體區域。熟悉英語的讀者,應該也會想起 stor(e)y 所代表的「樓層」含義。

繼續閱讀

書法家與電腦字庫

參與印刷字模的書法家任政書法作品局部。圖:金禾畫廊
本文為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回憶文章。文中介紹了1970年代中國出版印刷業請書法家寫印刷字模的故事。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時代的飛速發展給人們提供了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方式,如今寫信幾乎都不需要手寫了,為什麼?用電腦唄!搞美化包裝設計也幾乎一樣不用人工畫稿,電腦中有的是用不完的各種漂亮的字體,彩稿、黑稿,只要輕鬆點擊鼠標,也一樣能方便搞定。

尤其要提出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街上的各種店名招牌都是要請名人書法家題寫,然後再人工放大製作的。文革中上海「大世界」附近有一塊「鮮得來」三個亮麗大字的招牌,就是赫赫有名的書法家任政先生書寫的,想來也會同那兒賣的排骨年糕一樣,給人帶來深刻的回味⋯⋯現在人們要搞個美化店招的招牌題字,只要到電腦中去選擇就行了,要行書就行書,要隸書就隸書,至於要魏碑及歷史上有名的各種書家字體,在這裡都能給你提供方便選擇。

但你知道電腦中的行書、隸書、新魏體、篆書體是哪些書法家寫的嗎?

繼續閱讀

牟體與大字本

本文為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回憶文章。文中不乏與當今時代強烈不符的政治色彩。但時代的荒謬後,當年造字人的激情仍然可敬。曾發表於2012年6月7日《新民晚報》,有少量刪改。現原文刊出。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牟體是人民日報美術編輯牟紫東書寫、設計的美化報版的標題字,也是印刷字體用個人姓名稱呼的極少個例之一。由於鉛字印刷,一個字號大小只能一付字,漢字又數量繁多,在上世紀60年代,《人民日報》卻能推出「長牟」和「扁牟」兩付不同的字體,在那時是相當不容易的事。而要由一個人完成設計書寫出所有的字符更是一個艱難浩大的工程,實在了不起。不管怎麼樣,在當時的中央,黨報給全國各地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繼續閱讀

被遺忘的宋體

六人集體照。這是赴江蘇太倉沙溪大隊,請農民顧阿桃評選字體的一張集體照(部分人員)。前排中間是「造反」後的字體室組長(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帶格子圍巾的是我(陳其瑞),右面是老前輩周今才,後排自右至左是陳永海、許柏康、陳初伏。背景是縣革委大禮堂,剛聽完顧阿桃的報告會。
近來,中國近現代字體設計歷程廣受關注。在《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一文後,我們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的委託,將他幾篇回憶文章全文刊發,講述更多當時的故事。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一次偶然的上網搜索,我無意中發現有一個網友自發組織的「字體交流與鑒賞小組」。其中小青年厲向晨設計的康熙字典體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已被不少雜誌採用作標題排版。接着網友張彌迪也在小組發出了「有誰知道宋四體嗎」的討論帖子。看着這些話題,電腦屏幕前的我,很想參與他們的討論,無奈我只會用搜狗打字法中的手寫輸入,一筆一划的鼠標寫字相當吃力費時,我也不是他們的成員,上傳圖片資料,鏈接其他文件更不會,只能一次次地看着他們熱烈討論而遺憾關機作罷。這兩個話題的答案,四十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早就完成過康熙字典體。

這款字體來源自老一輩字體設計師中唯一健在的、被華文字庫老總黃克儉稱作「國寶級」人物的徐學成。而我親身參與經歷了這一設計,至今腦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如今四十多年後新一代的設計師及我們這些前輩,想不到會有這樣歷史性的相會,在這裡繼續我們的討論……

繼續閱讀

弘一法師與開明書店楷體字模

弘一法師(1880–1942)

俗名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皆有開先河之功。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關於他的佛學、書法、音樂等領域成就廣為人知,而這位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大師,不為人們所熟悉的曾經也參與過中文字模的設計。

繼續閱讀

民國的一場字體著作權糾紛

《中華書局與文嵐簃因侵害著作權涉訟上告案》判決書
歡迎平面設計師 張彌迪 加入我們的作者行列!

關於字體版權的問題,一直困擾着字體設計界。版權的無法正常保護也是當今中文字體設計發展嚴重滯後的一大原因。前幾日翻閱資料,偶然發現發生在民國時期的一樁關於字體著作權的官司。1932年《司法行政公報》上記錄了這樁官司的判決書,上告人是中華書局,被上告人是文嵐簃。訴訟原因是中華書局認為文嵐簃侵害了其字體的著作權。

繼續閱讀

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為樣本,講述了中國1949年以後字體設計和鑄字行業在社會、政治和技術的變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載於《漢品》雜誌第二輯,文字有改動,圖片有補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漢字是中華文化綿延傳承的基因序列,歷經千年,有過許多種書體和字體的變化。隨着活字和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文字字體的歷史逐漸分衍成兩條線索——書法(書寫)字體和印刷字體。歷史上的書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們也有跡可尋。然而有一門新興的職業,卻是五千年來的頭一回,這是一項對綜合素質有很高要求的另類職業,拔尖者可謂鳳毛麟角。

繼續閱讀

潘石屹與西塞羅,字號的故事

潘石屹是誰,國內的朋友大都知道——著名房地產開發商。西塞羅是誰,可能只有少數文藝青年知道——公元前1世紀的古羅馬政治家、演說家、法學家和哲學家。讀者可能要心存嘀咕了,作者又是標題黨又玩穿越劇啊……可是,這兩個人還真是有一個共同點。2011年末,地產開發商潘石屹在點評蘋果前CEO喬布斯逝世的風波中被迫推出了以自己姓為計算單位的偽貨幣——「潘」,專用於計算房地產價格,1潘=1000元/平方米。以一個人的姓作為一種計量單位,往古代往西面穿越,就有一個案例,叫西塞羅。和潘總不同,西塞羅是死了很多年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單位」的,西塞羅在字體排印的歷史上,是字號的一種單位。

繼續閱讀

秀英體歷史

日文翻譯:Shizuka Kin,特別感謝:老薑

「秀英體」被譽為日本現代活字印刷字體的重要源頭之一(另一個是築地體)。得名自誕生字體的印刷所——秀英舍。1867年(明治9年),佐久間貞一在現在的銀座地區創立了「秀英舍」印刷所。在這之後,一批印刷所相繼成立:1870年本木昌造創立了「新街活版所」,1872年平野富二的「平野活版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