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為樣本,講述了中國1949年以後字體設計和鑄字行業在社會、政治和技術的變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載於《漢品》雜誌第二輯,文字有改動,圖片有補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漢字是中華文化綿延傳承的基因序列,歷經千年,有過許多種書體和字體的變化。隨着活字和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文字字體的歷史逐漸分衍成兩條線索——書法(書寫)字體和印刷字體。歷史上的書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們也有跡可尋。然而有一門新興的職業,卻是五千年來的頭一回,這是一項對綜合素質有很高要求的另類職業,拔尖者可謂鳳毛麟角。

一、百廢待興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室

1956年,中國在北京和上海同時成立了印刷研究所。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是今天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前身。而位於當時印刷出版中心上海的——上海印刷研究所,今天依然如故。到了1960年,上海印刷研究所正式成立字體設計研究室,在系統內部招收「字體設計師」。字體設計師,這一前無古人的劃時代職業,就此開始在中國創立。也許讀者會納悶,字還需要設計?字和字體有什麼關係?老祖宗的字就是那麼寫,還需要特別「設計」么?要搞清楚這許多的疑問,惟有潛入字海,一窺歷史的波瀾沉浮。

左:徐學成,右:陳其瑞,攝於2011年

筆者有幸採訪過幾位字體設計師,以下將引用他們的部分訪談。

曾經主持設計過黑一、黑二、宋黑等字體的第一代字體設計師徐學成回憶當年字體設計研究室成立的原委:

中國的書籍裝幀在1959年參加了德國萊比錫展覽會,這次展覽會上呢,我們的書籍設計以及大型畫冊都奪得了金獎,只有印刷字體啊評價最差。什麼道理呢?因為以前的印刷字體都是手工刻的,有一些是從日本來的。我們中國文字的字數數以萬計。筆劃有多有少,少的是一兩筆,多的要幾十筆。以前的字都是刻工刻出來的,少筆劃的字就是很淡,多筆劃的字就是很黑,因此在一個版面上人家講像「蒼蠅」,深深淡淡,版面非常不好看。同西文字比較起來根本沒有辦法,就是同日本人的字比較起來,也不好相比。印刷字體是評價最差,也可以說是滑鐵盧吧,評價一塌糊塗。在這樣的情況下面,我們中國文化部部長鬍愈之先生(註:實為副部長),年紀很大了,也是出版界的老前輩。他看到新中國已經成立十年了,好像字體還是這樣差,心裏面總歸不是很舒服,那麼就要成立印刷字體研究所。印刷字體研究所放在什麼地方呢?就準備在上海。當時胡愈之部長講了之後,上海出版局局長叫湯季宏,就馬上響應,要在上海成立字體研究所。

那麼怎麼著手呢?他制定了「整舊創新,目前以整舊為主」的方針。因為中國的文字、印刷字體不可能脫離現實,總歸要有個基礎。這時候就從出版系統調集了一些美術字比較好的人。當時我是人民出版社搞書籍裝幀的,當年我年紀比較輕,也是無名小卒,根本沒人曉得。他們在書店裡看書籍封面,寫的封面字比較好的美術字,誰設計的都有名字,看到我的美術字寫得比較還可以吧,就把我吸收進去了。還有一個是刻字方面,原來印刷字體的刻字技工,八級技工,有經驗的一些老師傅,本身對印刷字體等非常講究結構等方面。再招呢有一定漢字的書法基礎的人員。三方面的結合,就是美術、刻字、書法三方面人員結合在一起成立一個字體設計研究小組。

印研所字體設計師合影

來自各個系統的精英匯聚一堂,還有錢君陶等名家做顧問。面對陌生的工作內容,所有人都沒有任何經驗。說是字體研究,主要工作就是依靠手工完成工作量巨大的字體設計和製作,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

印研所合影2
印研所字體設計師合影
chenqirui
陳其瑞剛入印研所參加工作,從朵雲軒淘來了上好的硯台。當時的字體設計,用的是毛筆填墨
heying2
左起許柏康、陳志鵬、陳其瑞
heying
前排左起陳其瑞、瞿宗玉、周今才,後排左起陳初伏、許柏康、陳永海

推動漢字字體設計的,除了在國外展會上丟面子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漢字文字簡化、拉丁化的浪潮就前赴後繼地波開。建國後,我國經過了矯枉過正的簡化字反覆後,才最終達到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字的「簡度」。為了普及和規範簡化新字,需要儘快做出規範的簡體印刷文字。在印刷研究所的努力下,1961年9月正式發布了《漢字印刷字體技術規範》,並開始了為《辭海》定製設計新的簡化字字體——用於正文的宋一和用於書眉、標題的黑一。1960至62年,字體設計師們為1965年版的《辭海》設計出了全部的正文宋一字體。1978年至1983年,又為《漢語大字典》正文排版用字,對宋一進行了擴充,前後共完成字符數63,561字。

《漢字印刷字體技術規範》
《辭海》內頁,使用宋一和黑一體
宋一和宋二
在艱難摸索中完成了宋一、宋二、黑一、黑二等字體後,字體設計師們的經驗變得更為豐富,手法則更為老練。徐學成回憶當年的工作,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就是把寫好的字貼出來大家評判:
搞書法的、搞美工的,以及搞刻字的應該說是格格不入的。怎麼樣子能融合在一起呢?經過了開始試寫字樣。寫出來的字大家評。根據印刷字體要求來評。三方面取長補短,你寫的字我認為你的字是怎麼樣的。比如搞書法的人認為這個漢字結構應該怎麼寫。搞美工的人寫的字相對來說比較整齊,刻字的人雖然懂得印刷字體的要求,但是刻出來非常呆板,不漂亮,對書法的特點、個性方面也沒怎麼掌握。經過一段時間相互評字提意見,後來取得同一個認識:認識到印刷字體同書法是不同的。書法是講究個性的,印刷字體呢要有個共性,所謂集體性。就是一個字排在任何字裡面,譬如一萬個字裡面,這個字和其他任何字排在一起,要非常協調,要非常一致。書法講起來某一個字寫得漂亮就是漂亮了,印刷字體是一個字也可以,排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就是集體性要好,也就是講共性。

黑一和黑二

《毛澤東選集》內頁,使用了宋二和黑二體

整舊創新的字體設計工作完成後,字體設計師們開始考慮創作前所未有的新字體,一款把宋體和黑體結合起來的新字體——宋黑誕生了。徐學成在回憶當時的設計時這麼說道:

宋黑是65年時候設計完成⋯⋯兩副字完成了之後,要想比較創新一點的字⋯⋯講起宋黑呢,當時我為什麼想到寫宋黑呢?原有印刷字體方面,宋體字比較呆板,黑體字感覺好像不大符合中國人手寫體的要求。中國人講起來撇有撇的起筆、收縮,橫有橫的起筆以及頓角等方面。黑體字的主要作用是排標題,它的特點優點是醒目突出,比其他的字都醒目。那麼我想,是不是可以設計一種既有宋體字,宋體字當時是印刷體中主要字體,既有宋體字的特點,又有黑體字醒目突出的效果,可以來代替黑體字。那麼就設計寫字樣。我就想,橫豎劃的粗細基本同黑體差不多。黑體字橫豎劃的粗細在視覺上是一樣的。因此我在宋黑體上的橫劃和豎劃要和黑體一樣,在視覺上感覺一樣粗細。在撇捺挑鉤等方面基本同宋體一樣,只是加粗一點、渾厚一點。當時也不是寫了一次字樣,反反覆複寫了好多次字樣,最後定稿。後來就定下來。定了之後也不是我一個人來完成,也要好多人來完成,呵呵。

宋黑字體樣張

正當字體設計師們信心滿滿,對漢字字體設計開始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把握時,政治風暴的來臨險些使他們的事業翻船。

字體的評審不再局限在設計室內部,判官也換成了沒有太多文化的工農兵們。被政治運動神話了的太倉農婦顧阿桃,因為毛澤東思想學得好,成為了最有發言權的字體評審,然而,可惜的是,她並不識字。

白頭巾農婦為顧阿桃,她被字體設計師們簇擁着,俯身查看鋪在田野上的字稿

好日子沒那麼長。很快,字體設計室就被解散,陳其瑞回憶道:

文化大革命叫「鬥批改」,講得難聽點就是「斗批散」。把研究所撤銷,散掉了。研究所是上層建築,要和工廠結合,要和工農兵結合,唯一去向就是到字模廠。所以那時候全部一起到字模廠去。

宋一、宋二、黑一、黑二字稿

參看西文字體的歷史,不少著名字體設計師,本也是字體雕刻工匠。上海印研所字體設計室里的設計師們,不少原先也是刻字工人。讓他們去字模廠,似乎不是一個最壞的事情。在沒有電腦的年代,字體設計師們用手寫出一個個挺括的字形,交到字模廠,用徒手或機器雕刻出金屬字,電鍍成銅模母型字,再翻鑄成鉛合金活字,用於排版和印刷。技與藝,技往往決定了藝的高度。

二、鉛與火的鑄煉

解放前上海華豐鑄字廠從美國進口的湯姆生鑄字機,如今依然靜靜地在建紅字模廠的廠房裡健康地被保存着,偶爾還能運轉一下。

上海字模一廠和上海印刷研究所都成立於1956年,是以華豐鑄字所為主,合併了30多家小廠而成。華豐鑄字所是解放前上海規模較大的鑄字所之一,成立於1915年,製作的字模和鉛字產品遍銷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在照相排版技術尚未普及之前,上海字模一廠可以說幾乎壟斷了整個字模行業,供應全國各地印刷廠字模、鉛字等產品,門庭若市,要馬上買到字,需要介紹信外加特別關係。

各種中文銘字樣本
華豐鑄字所字體樣冊
img253_sm
《字模與鉛字》
img112_sm
《Shanghai Type Matrix Factory No.1》樣冊

字體設計師的下放使得字模一廠被迫成立了新的部門——畫稿組。設在了雕刻機車間的邊上。文革後期,一些剛畢業的初中生通過選拔,進入了畫稿組,為字體設計注入了新鮮血液。曾就讀於上海印刷出版專科學校的一位網友 jikaiwen 如此描述自己當年參觀字模一廠畫稿組時情形:

一人一盞小檯燈,工人在一寸見方的紙片上描着“宋、仿、黑、楷⋯⋯”,有些椅子面都被屁股蹭出兩個凹槽了。⋯⋯當年誰也沒意識到這是有美感的工作,沒有人想到拍照留念。記得當年字模廠還來我校要人來着,參觀過帶凹槽的椅子後,同學們嚇得四散奔逃,呵呵!

70年代末,印刷研究所恢復,一些字體設計師回到研究所,也有一些留在了字模一廠,直到退休。

字模一廠的輝煌一直延續到了80年代末。據老工人回憶,80年代初中期,上海字模一廠上交國家的稅金每年都有十幾萬元。參考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86年全國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才1271元。

曾經位於許昌路1110號的上海字模一廠有四層樓:一樓是電鍍車間、機修車間和籃球場;二樓是小片模(銅字模)車間和回字組;三樓是澆字組和修字組;四樓是雕刻機車間和畫稿租。在大躍進期間,來自全國的廢銅聚集於此,其中甚至不乏青銅器文物。

技術的進步是讓人欣喜但卻無情的。鉛字需求的逐漸減少使得原有的工藝和產業在短短的十年間就急劇萎縮。上海字模一廠的鉛字業務由搬遷到青浦區的建紅字模印刷材料公司延續着,由於租金壓力,位於許昌路的門市部在2011年底關閉,這意味着在上海市區內獲取鉛活字和字模產品的唯一窗口就此關閉,更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

_DSC2097_sm
上海最後的鑄字工廠
_DSC1954_sm
上海最後的鑄字工廠
_DSC1951_sm
上海最後的鑄字工廠
_DSC2026_sm
上海最後的鑄字工廠
_DSC2077_sm
上海最後的鑄字工廠
_DSC5084_sm
上海最後的鑄字工廠
_DSC7918_sm
上海最後的鑄字工廠
_DSC7946_sm
上海最後的鑄字工廠

三、光環與今天

1984年《印刷新字體展評會》結集

1950年代,手動照相排版機開始進入中國。70年代末期,照相排版技術已經在中國被成熟吸收。鉛印會導致油墨鋪張,得到的印刷文字會比原有字模略粗,而照相感光則會把文字的邊緣吃掉或加粗。設計師們的回歸及時地解決了這個問題。1981年,有關部門組織了字體設計師們去西安碑林和龍門石刻採風,吸取營養。在1984年的全國印刷新字體展評會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新面貌的字體。

_DSC4494
《印刷新字體展評會》內頁
_DSC4585
《印刷新字體展評會》內頁
_DSC4587
《印刷新字體展評會》內頁
_DSC4598
《印刷新字體展評會》內頁
_DSC4603
《印刷新字體展評會》內頁

1987年,日本森澤字體公司對中國大陸開放了自己的字體設計競賽,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的設計師們積极參与,陸華平獲得了一等獎,徐學成得了優秀獎。這兩款字體都交由上海印刷研究所開發成了完整的字庫,日本人以每個字11美金的設計費用購買,在當時引起了轟動。1988年,又有四位設計師獲得了日本寫研字體設計競賽的佳作獎:金偉民、謝培元、原偉民、鄒秀英。其中三位來自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

雖然屢屢在日本獲獎,褒揚和榮譽的光環卻暗藏迷藥。中國的字體開發單位,並沒有積極自主地開發新字體,卻把設計師們費勁心力的優秀作品,送去了日本,以獲獎創收為榮。到了90年代,隨着老一輩字體設計師的陸續退休和過世,後繼無人的危機逼促地撲面而來。

森澤徐明體樣張。徐學成參加日本森澤比賽獲獎的字體如今已經被森澤公司製作成了數字化字體。當我們默默注視這設計精美的字體時,大概不會想到,這是80年代末的上海製造。

從1974年開始,我國啟動了一項名為748工程的綜合性系統工程,748工程包含三個部分:精密照排、中文檢索和中文計算機通信三個部分。被譽為現代畢升的北大教授王選是「精密中文編輯排版系統」的總負責人。科研攻關,數字化中文輸入和編輯,以及排版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作為國家級工程,上海印刷研究所無償為748工程提供了五款基礎字體的字稿——宋體、標題宋、黑體、仿宋和楷體,也成為了日後方正等字體公司起步的基礎電腦字體。

到了19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本的電腦造字技術已經不那麼神秘和複雜了,而少數字體公司則擁有自己開發的拼字軟件,效率非坊間流傳的軟件可比。基礎技術的普及和高端技術的稀缺直接導致了市場的混亂。一方面新出現的字體被很快地稍做修改成為山寨產品;另一方面,如上海印刷研究所,擁有很強的手工字體設計能力,卻因為缺乏電腦技術而陷入了有米釀不成酒的尷尬境地。大浪淘沙,中文字體設計機構到如今生存者寥寥。

黑二體(灰色)與方正黑體(黑色)對比

2009年6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第八類的傳統手工技藝的 VIII-35為「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申報單位為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和字體設計師,這一前無古人的工作和職業,僅僅經歷了兩代人,就成了堪比熊貓的文化遺產。經過整理歸納,今天的人們列出了當年字體設計的七道工序:

  1. 鉛筆稿,指設計者用鉛筆在專用紙上按自己的設計意圖勾勒出字體輪廓,確定風格。
  2. 畫線,指設計者對字稿的橫、豎筆畫用直線畫出黑色線條,要求線條光潔,色調一致。
  3. 勾線,指將字形中的點、撇、捺、勾、挑等筆畫用毛筆勾出清晰輪廓,要求線條挺拔光潔,筆形準確。
  4. 填墨,指將勾畫好的輪廓擦去鉛筆線條,然後用黑色填滿空當,要求色調一致。
  5. 描白,指按照規範對成型後的字稿進行精細加工,去除毛刺,使筆畫圓潤。
  6. 評字,指將設計好的字稿分批成行、成列地貼在對開幅面的硬紙上,通過照相縮成小樣,逐字逐行進行集體評議。
  7. 審稿,課題負責人按《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和相應規範,進行一次全面的審查,最後定稿。

在開始設計一套字體之前,基本筆形規範的確定十分關鍵

七道工藝流程明確了各道工序的職責,為字體規範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今天的漢字字體設計,由於工具的改變,省略了很多原有的步驟。不論時代和工具如何變化,預先制定規則,反覆比對修改,總是獲得高質量字體的必經之途。這是我們的文字基因所註定的,也是我們不變的文化情懷。

本文鳴謝

陳其瑞、陳嶸、金偉民、原偉民、徐學成、沈建新、戴榮冠、方莎莎、姜慶共、張彌迪、謝莉、周祺

參考

  • 《各種中文鉛字樣本》,華豐印刷鑄字所,1935
  • 《活字排版講義》,1975
  • 《字模與鉛字》,上海字模一廠,1978
  • 《字模與鉛字》,上海字模一廠,1988
  • 《ZD201型單字鑄字機》,印刷工業出版社,1985
  •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徐學成,車茂豐,2008
  •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與漢字印刷字體之姻緣》,何遠裕,原偉民,2011
  • 《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2011
  • 《漢字字庫樣本》,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漢字字形信息專業委員會,2011
  • 《漢字印刷字體原創字形樣本》,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2011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16 個相關討論

  1. Schuke
    2012/11/05 at 10:40 am | Permalink

    牌匾好低調!外行看着像SimSun。。。

  2. gds
    2012/11/05 at 4:44 pm | Permalink

    不應該是“百廢待興”?

  3. Rex Chen
    2012/11/05 at 11:20 pm | Permalink

    不好意思,已經糾正了。好大的錯誤,抱歉。

  4. 2012/11/08 at 1:01 am | Permalink

    看得我忽然好難過……

  5. Di
    2012/11/08 at 4:28 pm | Permalink

    放在九十年代父母輩這麼多人下崗的大背景下,也就沒這麼難過了

  6. varrr
    2012/11/11 at 1:38 pm | Permalink

    三篇文章很好,看得我很捉急啊。。。不過似乎是個有前途的行業。。

  7. 2012/11/11 at 2:52 pm | Permalink

    不得不感慨一下……哎。

  8. 2012/11/11 at 5:09 pm | Permalink

    白頭巾農婦顧阿桃那段好心酸。。。

  9. 珍珠
    2012/11/11 at 5:38 pm | Permalink

    您好,我非常喜歡這篇文章,也希望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不知您能否允許我轉載您的這篇文章到我的人人小站,我會標註文章來源以及原地址鏈接。希望可以徵得您的許可,萬分感謝~

  10. Rex Chen
    2012/11/11 at 6:03 pm | Permalink

    你好,我們歡迎以推薦的形式引用文字和圖片,以鏈接形式到本站全文,但不主張全文轉載,希望理解:)

  11. 珍珠
    2012/11/12 at 5:34 am | Permalink

    您好~我也希望儘可能的尊重你們的勞動成果,如果轉發微博,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轉發人人我擔心只有鏈接地址就很難讓人注意到,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關注、閱讀並且喜愛這篇東西。謝謝。

  12. 2012/11/12 at 6:22 am | Permalink

    有興趣的看了簡介會點擊鏈接過來看的,沒有興趣的即使貼原文也不會仔細看,既然尊重勞動成果,那麼就按照作者的主張來做才是最大的尊重。冒昧的回復~

  13. 珍珠
    2012/11/12 at 6:30 am | Permalink

    好的~冒昧打擾了~

  14. Rex Chen
    2012/11/12 at 8:51 am | Permalink

    我們也有推薦過別人的文章,可用別人的圖和一段,引文,效果也不錯呀:
    https://www.thetype.com/2009/06/1313

  15. 2012/12/05 at 7:31 am | Permalink

    您好,

    看到你們的文章後,覺得很棒,不知道是否能夠全文轉載你們的文章?我們將會把credit來源出處完全按照規定來做刊登。麻煩請您回覆,非常感謝!

    – Jeremy

  16. witt
    2017/01/13 at 10:28 pm | Permalink

    建國才有雕刻機,那民國時那些書刊報紙都是拿什麼印的?

5 個Trackbacks

  1. By 中文字體的未來 | Hydrangea Land on 2013/03/02 at 10:20 am

    […] 與英文設計不同,中文的設計需要相當大的成本,具體參見”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這篇文章,其中提到: […]

  2. By 被遺忘的宋體 | Type is Beautiful on 2013/03/19 at 9:22 am

    […] 六人集體照。這是赴江蘇太倉沙溪大隊,請農民顧阿桃評選字體的一張集體照(部分人員)。前排中間是「造反」後的字體室組長(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帶格子圍巾的是我(陳其瑞),右面是老前輩周今才,後排自右至左是陳永海、許柏康、陳初伏。背景是縣革委大禮堂,剛聽完顧阿桃的報告會。 近來,中國近現代字體設計歷程廣受關注。在《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一文後,我們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的委託,將他幾篇回憶文章全文刊發,講述更多當時的故事。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和Colourphilosophy編輯、整理。 […]

  3. […] 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 […]

  4. […] 一位曾就讀於上海印刷出版專科學校的網友 jikaiwen 曾留言回憶當年參觀字模一廠畫稿組時的情形:「一人一盞檯燈,工人在一寸見方的紙片上描著『宋、仿、黑、楷……』,有些椅子面都被屁股蹭出兩個凹槽了……當年誰也沒意識到這是有美感的工作,沒有人想到拍照留念。記得當年字模廠還來我校要人來著,參觀過帶凹槽的椅子後,同學們嚇得四散奔逃,呵呵!」但厲致謙後來沒能找到這位網友。 […]

  5. […] 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 […]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