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汉字

书法家与电脑字库

参与印刷字模的书法家任政书法作品局部。图:金禾画廊
本文为原上海印研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陈其瑞先生回忆文章。文中介绍了1970年代中国出版印刷业请书法家写印刷字模的故事。本文手写稿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如今写信几乎都不需要手写了,为什么?用电脑呗!搞美化包装设计也几乎一样不用人工画稿,电脑中有的是用不完的各种漂亮的字体,彩稿、黑稿,只要轻松点击鼠标,也一样能方便搞定。

尤其要提出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街上的各种店名招牌都是要请名人书法家题写,然后再人工放大制作的。文革中上海「大世界」附近有一块「鲜得来」三个亮丽大字的招牌,就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任政先生书写的,想来也会同那儿卖的排骨年糕一样,给人带来深刻的回味⋯⋯现在人们要搞个美化店招的招牌题字,只要到电脑中去选择就行了,要行书就行书,要隶书就隶书,至于要魏碑及历史上有名的各种书家字体,在这里都能给你提供方便选择。

但你知道电脑中的行书、隶书、新魏体、篆书体是哪些书法家写的吗?

继续阅读

牟体与大字本

本文为原上海印研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陈其瑞先生回忆文章。文中不乏与当今时代强烈不符的政治色彩。但时代的荒谬后,当年造字人的激情仍然可敬。曾发表于2012年6月7日《新民晚报》,有少量删改。现原文刊出。本文手写稿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牟体是人民日报美术编辑牟紫东书写、设计的美化报版的标题字,也是印刷字体用个人姓名称呼的极少个例之一。由于铅字印刷,一个字号大小只能一付字,汉字又数量繁多,在上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却能推出「长牟」和「扁牟」两付不同的字体,在那时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而要由一个人完成设计书写出所有的字符更是一个艰难浩大的工程,实在了不起。不管怎么样,在当时的中央,党报给全国各地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继续阅读

被遗忘的宋体

六人集体照。这是赴江苏太仓沙溪大队,请农民顾阿桃评选字体的一张集体照(部分人员)。前排中间是「造反」后的字体室组长(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带格子围巾的是我(陈其瑞),右面是老前辈周今才,后排自右至左是陈永海、许柏康、陈初伏。背景是县革委大礼堂,刚听完顾阿桃的报告会。
近来,中国近现代字体设计历程广受关注。在《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一文后,我们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体研究室设计师陈其瑞先生的委托,将他几篇回忆文章全文刊发,讲述更多当时的故事。本文手写稿由张弥迪Colourphilosophy 编辑、整理。

一次偶然的上网搜索,我无意中发现有一个网友自发组织的「字体交流与鉴赏小组」。其中小青年厉向晨设计的康熙字典体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已被不少杂志采用作标题排版。接着网友张弥迪也在小组发出了「有谁知道宋四体吗」的讨论帖子。看着这些话题,电脑屏幕前的我,很想参与他们的讨论,无奈我只会用搜狗打字法中的手写输入,一笔一划的鼠标写字相当吃力费时,我也不是他们的成员,上传图片资料,链接其他文件更不会,只能一次次地看着他们热烈讨论而遗憾关机作罢。这两个话题的答案,四十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早就完成过康熙字典体。

这款字体来源自老一辈字体设计师中唯一健在的、被华文字库老总黄克俭称作「国宝级」人物的徐学成。而我亲身参与经历了这一设计,至今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四十多年后新一代的设计师及我们这些前辈,想不到会有这样历史性的相会,在这里继续我们的讨论……

继续阅读

弘一法师与开明书店楷体字模

弘一法师(1880–1942)

俗名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皆有开先河之功。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关于他的佛学、书法、音乐等领域成就广为人知,而这位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大师,不为人们所熟悉的曾经也参与过中文字模的设计。

继续阅读

民国的一场字体著作权纠纷

《中华书局与文岚簃因侵害著作权涉讼上告案》判决书
欢迎平面设计师 张弥迪 加入我们的作者行列!

关于字体版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字体设计界。版权的无法正常保护也是当今中文字体设计发展严重滞后的一大原因。前几日翻阅资料,偶然发现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桩关于字体著作权的官司。1932年《司法行政公报》上记录了这桩官司的判决书,上告人是中华书局,被上告人是文岚簃。诉讼原因是中华书局认为文岚簃侵害了其字体的著作权。

继续阅读

字海沉浮:中国现代造字发展缩影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为样本,讲述了中国1949年以后字体设计和铸字行业在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变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载于《汉品》杂志第二辑,文字有改动,图片有补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基因序列,历经千年,有过许多种书体和字体的变化。随着活字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文字字体的历史逐渐分衍成两条线索——书法(书写)字体和印刷字体。历史上的书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们也有迹可寻。然而有一门新兴的职业,却是五千年来的头一回,这是一项对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的另类职业,拔尖者可谓凤毛麟角。

继续阅读

墨:ATypI 香港 2012

2012年10月,国际文字设计协会 ATypI(Association Typographique Internationale)的文字设计年会将在香港举行。本次会议 ATypI 将联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联合举办,会议将在2012年10月10号——14日举行。这是该会56年来第一次在欧美以外举行会议。

国际文字设计协会香港研讨会2012(ATypI Hong Kong 2012)的主题为《墨——黑白之间》([mò]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核心,亦比喻着知识的寻求。出自老子的「知白守黑」不单是做人格言,也是一种审美观。中国书法中所寻求的黑白平衡并非几何学上的绝对平衡,而是一种有机的、直观的平衡。「白纸黑字」这句话亦道出文字及载体在信息的交流和传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东西方对黑白间的平衡之探求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寻求不同观点的包容,这次研讨会「向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致敬,进行文字和字体设计的国际性交流与跨文化对话」。届时中文字体设计界将有众多朋友参加并主持各种讲座和工作坊,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前辈谭智恒(Keith Tam)参与组织,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与。

知乎:对于中文「字体复刻」是该保留其神还是其形?

图为厉向晨制作的部分字体,这些字体是此次讨论的缘起。Image: typeland.com
这是一个提在问答网站「知乎」的问题(问题链接),针对的是近来广受关注和欢迎的一些民间或专业或独立的中文字体复刻设计。现经过作者同意,将部分回答按时间粘贴如下,几位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该现象。另外更不可错过问题开头两篇引起讨论的李海平、陈嵘两位先生的看法。

并非选择题,也无标准答案,只是想见诸方的观点及有意义的讨论。

  1. 李海平先生的博文
  2. 陈嵘先生的观点

继续阅读

连载: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

从今天开始,一连四周,我们将每周发布连载《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是 Type is Beautiful 应 Apple4us 的委托,自日文翻译而成的字体基础知识介绍。日文原文可见于日本字体公司「今田欣一设计室」于其官方网站「欣喜堂」的「基础讲座」。这一基础讲座包含五个部分,首先介绍活字字体的一般概念,之后是「和字」字体历史、汉字字体历史和西文字体历史,最后阐述三种文字如何协调排版。我们节选其中除去西文字体历史的四部分翻译成文,依次发布。

翻译者是我们网站的新作者,旅日学者 Eric Liu,以及我们的网站技术支持 Metaphox 。因为业余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Metaphox 更是第一次进行日文翻译,文中翻译的错漏之处恳请有心去阅读日文原作的读者们指正。页面题图背景文字设计 Julius Hui。

我們從這篇連載開始嘗試支持繁(正)體中文顯示。各位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繁體」按鈕進行切換,在此感謝小野大神製作的繁簡轉換插件

毋庸置疑,当代日本的文字铸排之技术与理论都相当先进,许多在中国本土已经流失或正在流失的精神和技艺,在日本列岛上仍旧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并有着独树一帜的风采。日本为汉字能在当今电子化时代继续保持其当下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之功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篇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日本遭遇到史无前例的地震与核泄漏灾害侵袭。我们谨以此文向日本人民的文化与精神致敬。

考虑到这篇文稿的特别之处,我们为它特别设计了版面,并以迷你站点的形式,将全文独立发布,烦请各位移步到专门页面上阅读全文。此后每周我们会在这里、Twitter饭否上提醒大家新部分的发布。各位如果有建议和意见请在此留言。

连载首页

  1. 什么是活字字体
  2. 不要再用「代称」了 ──和字字体历史
  3. 宋朝体与明朝体的流变──汉字字体历史
  4. 活字字体的调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