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人物

Face the Nation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和明尼蘇達州書籍藝術中心(MCBA)共同策划了名為「Face the Nation」的展覽,探討國家形象和字體設計之間的互動。

二十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剛剛興起,歐美國家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直接加強了各國對於塑造自己國家形象的急迫性。於是值得褒揚的愛國主義情緒和兩戰後極端的沙文主義都在這一段國家形象的塑造中表現出來。有些國家通過尋找自己的歷史文化,復興自己的傳統風格。有的新興國家則需要與自己的語言聯繫,為新的國家風格創造新字體。

Images: stthomas.edu

「挪威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威廉‧莫里斯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始祖) Gerhard Munthe (1849-1929) 曾深入挪威的鄉村,尋找祖國原始的藝術,將自己十分鐘愛的中世紀北歐的壁毯風格以及挪威民間藝術應用於自己的故事書設計。

繼續閱讀

一個陶匠手中的粘土(Clay in a Potter’s Hand)

本文是書籍設計大師 Jan Tschichold 在企鵝出版社(Penguin Books)擔任字體排印負責人的時候寫成的。文章針對的是1950年代西方圖書的問題,描寫對象是西方文字的字體排印和書籍設計。其觀點在很多人看來比較保守、壓抑時代主旋律——創新,但倘若浮躁的今人能汲取其中哪怕是一點點的平和和嚴謹,保守一些又有何妨?

作者/ Author: Jan Tschichold © 1991 Lund Humphries
原載於/ Original from: The Form of the Book, 1991, Lund Humphries
翻譯/ Translation: Rex Chen

與其說完美的字體排印是藝術,倒不如說是科學。對貿易的精通是絕對需要的,然而它並不是全部。精確的品味和完美的標誌,也能體現在對和諧設計規則的理解中。一般的看法是,無瑕的品味部分來源於先天的敏感:感覺。但倘若感覺無法確保無誤的判斷,那感覺也着實沒有大用處。感覺需要蛻變成對由正式決策產生的結果的認識。從這一點說,從來就沒有天生的字體排印大師,唯有長時間的自我教育才會使人掌握和精通。

如果說在對待好作品的時候沒有異見和爭論,那是錯誤的。我們並非與生俱來就有好品味,就像我們不是天生就懂得欣賞藝術品。僅從畫面上指認描繪的人和所代表的事物遠非真正理解藝術品。對於羅馬體的比例發表無知的觀點也同樣乏力。在任何情況下,爭論都是沒有意義的。那些想要說服對方的人必須比其他人要做得好一些。

好品味和完美的字體排印是超個人的。當今社會,好作品通常因為「舊式」而被錯誤地否定。因為對一般尋求對自己所謂「個性」肯定的人來說,會偏愛自己創造的怪異風格,而不願服從於客觀的品味標準。

在一件字體排印的佳作中,我們看不出藝術家本人的印鑒。某些人崇尚的個人風格,在現實中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特點,很多時候偽裝成「改革和創新」,危害十足。比如喜愛混搭一些不相關的字體——也許是一個非襯線字體或是一個怪異的十九世紀手寫體;或是訂立一些看似有挑戰性的限制,比如整本書只使用一種尺寸的字體,罔顧書籍結構的複雜程度。因此個性字體排印是有問題的字體排印,只有初學者和愚蠢的人才會義無反顧的堅持。

繼續閱讀

Wim Crouwel 80歲了

Wim Crouwel 巴黎展覽的海報。Experimental Jetset 設計。

最近最熱門的展覽是在荷蘭鹿特丹 VIVID Gallery 的展覽「80 20 100」,為了紀念著名設計師 Wim Crouwel 誕辰80周年,出版社書商 Nijhof & Lee 誕生20周年,將展出100份 Wim Crouwel 的設計。展出將從2008年10月11日持續到11月23日。這次是緊接着去年在巴黎的個展「Wim Crouwel: architecturs typographiques 1956 -1976」之後 Crouwel 的另一個大型展覽。

繼續閱讀

大學字體設計教育與 Michael Twyman

08屆畢業生作品。Image: University of Reading & Typefacedesign.org

世界領先的字體設計教授和研究中心,英國的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字體設計碩士課程發布了他們新一年的字體設計畢業展課程只有一年,不同年齡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地方,因此也可以看出很多設計除了羅馬文字外還包含了諸如阿拉伯語之類的外語部。

雷丁大學在英國領先的字體和圖形傳達系(The Department of Typography & Graphic Communication )是1960年代由當時美術系的教授 Michael Twyman 建立的。Michael Twyman 1934年生於倫敦郊區,在學校就顯示出對藝術的興趣,並由老師教授 Edward Johnston (Gill Sans 前身 Johnston 的設計師)的書法體。1953年 Twyman 主動選擇大學教育,報讀了雷丁大學,並逐漸對字體排印和平板印刷術(Lithography)產生興趣。當時的雷丁大學已經提供了包括印刷、排字、書籍和字體課程。

畢業後的 Twyman 在大學做了幾年研究之後,選擇了去劍橋大學攻讀教育學位。在劍橋大學讀書時,雷丁大學的老教授就請 Twyman 回校進行藝術史的教授工作。隨着參加一些教授在歐洲大陸的藝術史假期課程,Twyman 開始想開設一門排字的專業,於是開始專攻字體排印,並在1968年首創地建立了字體和圖形傳達系,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相關課程。課程十分專註歷史,與藝術史課程緊密相連,並經常組織學生前往意大利(學習銘刻)和北歐(學習早期印刷和現代主義)進行實地學習。

雷丁大學的課程十分注重學生的操作能力,包括在不同的媒介上練習「排字」(Lettering),甚至需要在石頭上可刻字。而課程中的歷史和理論則通過數篇論文來展示,可以說包含了字體這一概念從實用、發展歷程到美學理論的全面教育。

參考

奧托·艾舍(Otl Aicher):一段故事

Speak Up 的作者 Armin Vit 與同仁在寫一本名叫《Graphic Design Referenced》的書。下文為為德國設計師奧托·艾舍(Otl Aicher)部分的撰稿。

作者/ Author: Armin Vit
原載於/Original from: Speak Up,2008年6月18日;
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授權,由 Rex Chen 翻譯。

Otl Aicher 在少年時代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對他有毀滅性的影響。1941年,他加入德國陸軍,儘管這與自己的信仰背道而馳,一直到1945年才結束服役。服役期間,由於傷病,Aicher 的軍旅生涯並不出色。然而這促使堅信自主教育的他不斷的閱讀和寫作,主題包括哲學、文學和稍早開始的藝術。戰後美軍登陸德國,Aicher 回到了德國的烏爾木(Ulm),參與城市的重建工作。他與其他人一起建立了 Ulmer Kreis(烏爾木朋友圈),並舉行了一系列聚會、「周四演講」等,來振作經歷頻繁戰爭的人群。其中涉及的傳播海報均由 Aiche r設計,這是他初次涉入設計工作。到了1946年,「周四演講」已經開始包括了一些實用教育課程,成人學校 Ulmer Volkshochschule 因此逐步建立。學校也成為 Aicher 的第一個客戶,Aicher 在1947年建立的第一個設計公司 Büro Aicher 為學校設計了視覺形象、手冊和海報等。

為 Volkshochschule 學校課程設計的海報。Image: Negative Space

繼續閱讀

John Fell:牛津大學出版社與 Fell 系字體

Image: Wikipedi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繼續閱讀

約翰內斯·古騰堡和其活字印刷術

Image: BBC 4

BBC 4上周播出了紀錄片《Stephen Fry and the Gutenberg Press》,該片通過英國主持人 Stephen Fry 的腳步,走過了約翰內斯·古騰堡在德國發明活字印刷術時經歷的每一步,從美因茨到斯特拉斯堡;而同時進行的是英國的一位老人試圖從頭開始製作最初的古騰堡印刷機,展示500多年前這一創造性的發明。

Image: Wavelength Films

約翰內斯·古騰堡在西方傳統上被認為是活字印刷之父,儘管比中國畢升的發明遲了400多年,但當時由於西方仍缺乏這一技術,他的發明在西方還是革命性的。當時的技術發明後直接被應用到宗教傳播,當時第一批180本的《古騰堡聖經》仍被認為是印刷史上的完美作品。

片中 Stephen Fry 在印刷歷史學家的指導下,從製作、複製了字模開始,製作了紙張,並協助使用仿製的印刷機印刷用古老的 Blackletter 體印刷聖經。古人對細節的追求和極大的耐心令人驚嘆不已,光字模製作就要一年時間,而聖經的1200頁排版誰知道要耗費多少人力和時間!然而歷史就是這樣被創造的。我們今天製作字體時連每兩個字母對應的 Kerning 都懶得調,看了這個片子實在是汗顏。

該片短期內在英國可通過BBC iPlayer收看,同時 YouTube 也有較不清晰的版本。但都缺乏中文字幕。

*更新:該片將於4月25日晚9點於 BBC 2重播。iPlayer 的收看期應該也會延長。

Armin Hofmann Intro

Armin Hofmann 是瑞士國際風格的帶頭人之一,他和 Emil Ruder 創立的巴塞爾學校對現代平面設計影響極大。他編寫了一本書「Graphic Design Manu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表達他的教學理念。

我居然發現網上可以在線閱讀這本書,基於版權原因,這裡只貼出連接地址。
http://www.typogabor.com/armin-hofmann/index.html#10

另外可以參考的一個文章是 Paul Rand 寫關於 Armin Hofmann。
http://thegalleriesatmoore.org/publications/baselpr.shtml

Karl Gerstner

Karl Gerstner是 瑞士設計師,我個人非常敬仰一位設計師,他和 Josef Muller-Brockmann 一樣,都是現代瑞士設計的代表派。他不單對理性的設計充滿熱情,而且他的實驗性設計一直是我非常仰慕的。

Karl Gerstner: Review of 5x10 years of graphic design 是他的一本回顧自己之前設計的自傳,裡面羅列了大部分他之前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解釋。但請小心,除了無比複雜的網格系統以外,整本書所有設計幾乎都是 Akzidenz Grotesk,的確可敬。

Compendium for Literates,我只在 British library 找到過,非常學術的一本書,方形格式,15 x 15 cm,討論作為設計師如何傳達信息。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製作和排版更加精良,詳情請看 Eye 66期評論

Review of Seven Chapters of Constructive Pictures,是講他對圖形的實驗 project,非常有趣,特別是一些例子,影響仍然能在現在找到其身影。這本書在 YouWorkForThem 有售

採訪 Erik Spiekermann:當代字體排印與設計

採訪/ Interview: Uleshka
原載於/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5年10月31日;圖片來自/Images: pingmag.jp
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許可,由 Rex Chen 翻譯。

譯者按:儘管是兩年前的一篇採訪,但對我還是受益匪淺,尤其是商業機構自己的字體設計問題。另外5月刊《藝術與設計》也採訪了 Erik Speikermann,可供輔助閱讀。

Erik Spiekermann 在柏林的辦公室

Erik Speiekermann 稱自己為「信息建築師」。在寫作、圖形設計和字體設計(著名作品有 FF Meta, ITC Officina, FF Info, FF Unit, LoType, Berliner Grotesk等)等領域,他都表現出一樣的自如與多產,但在信息傳達方面,文字依然是永遠的核心。Erik 在1979年建立了 MetaDesign 工作室,在1988年建立 FontShop,同時任 ATypI德國設計協會(GDC)委員會成員,國際字體設計會(ISTD)主席。2000年7月,Erik 退出了柏林 MetaDesign 的管理層——這一舉動曾引起一些混亂——在公司附近創建了他的新工作室 United Designers Network(譯者註:公司今年已更名為 SpiekermannPartners)。PingMag 有幸佔用 Erik 的寶貴時間,討論了他的德國鐵路(Deutsche Bahn)的設計項目,並與其分享了一些關於設計的思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