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評論:世博的字體導航設計

刊載於6月號《藝術與設計》,由於諸多批評內容,所以被放在了雜誌靠後的「三邊聯談」,且成了黑白。現登出原文。

上海世博會在萬眾期待中,在最後一分鐘之前,終於開幕了。對於每日幾十萬的參觀人流,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一座座新奇的場館。園內公交可以實現遠距離運輸,但相鄰場館的參觀,卻仍需要步行。園區內的標識系統尤為重要。
上海世博會的標識系統由日本 GK 設計集團承擔。GK 設計在公共標示系統方面具有廣泛實踐和長期經驗,日本諸多城市和大型公共場所都有其作品。GK 集團還擔任了1970年大阪世博會、1985年筑波世博會和2005年愛知世博會的標識設計。2009年1月22日,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與日本 GK 設計集團舉行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標識系統設計合同簽約儀式」。

花費巨資、專家設計,我們理應盼望一個高質量的結果。然而諸多管理、行政等中國國情,使最終的結果遜於期望。一些常識性錯誤尤為遺憾:部分指示牌把「歐洲廣場」的英文錯寫成了「Asia Square」;部分指示牌和地圖被樹立在草坪中,使人無法靠近;中英文翻譯的不統一等(如「世博」有 expo 和 shibo 兩種寫法)。

作為持續6個月的超大型活動,標識系統涉及到許多方面和層次,讓我們比對往屆世博會的設計,逐一分析。

繼續閱讀

拉丁化中國:Sin Wenz

近日在文廟偶得一本書——《拉丁化課本》,看得我這個文不盲有些害怕。作者葉籟士(Ie Laish,1911-1994),文字改革專家和活動家、世界語者。原名包叔元,筆名葉籟士、羅甸華、索原等。江蘇省吳縣人。曾就學於上海立達學園和日本高等師範。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歷任人大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等職。在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他積极參与並推廣,提出「只有實行拉丁化才是解決大眾語問題的正確途徑」的主張。

繼續閱讀

DIN1451與車牌字體

世界各國車牌字體

1936年,德國標準協會規定了 DIN1451作為國家工業的標準字體,也包括交通和車輛管理領域。直到2000年,德國開始實行新的車牌標準字體——FE-Mittelschrift。FE 是德語 Fälschungs-Erschwert 的縮寫,意為「難以仿造」。設計概念從字母、數字之間的篡改和混淆入手,試圖通過字體設計防止修改車牌號碼的犯罪行為。比如較易塗改的字母「E」、「F」和「B」中間筆畫的高度被刻意設計成不同高度,同時左上角的處理也不一樣。「1」不能被輕易改成「L」,「I」也不能變成「1」,「0」和「O」很不一樣,「P」和「R」和不能互換。雖然犧牲了字體的美觀,高低不平錯落無序,但作為實用性第一的車牌字體,無疑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德國新車牌字體:FE Schrift,容易塗改的字母都做了特別設計。部分字型帶有襯線,增強了識別性。

繼續閱讀

Roman 與 Italic 的故事

Roman 與 Italic 的搭配使用範例,Italic在四句話中表不同作用:第一句強調拖顫音,第二句代替了說話的引號,第三句表示語氣強調,第四句表示專有名詞(「亞里士多德寫了《天論》」)

順着上次 Black Letter 的故事線索,我們繼續說說中世紀過後,意大利文藝復興所誕生的兩種影響深遠的「書體」:Roman 和 Italic。我覺得把他們稱為「書體」似乎更為合適。對比中文,我們有篆書、隸書、楷書等等,在某一具體的書體之下,再按照書法者的名字等細分為某某體。概念明晰了,我們就開始說故事吧。

Roman

14至15世紀,意大利的文人們追隨着彼特拉克對於傳統文化的復興之志,在日常書寫和出版物中,廣泛採用了一種他們所認為具有「羅馬風格」的手寫字體。通過檢索古代文獻,他們重新發現了11世紀查理曼時期留存於修道院的早期小草書體。時任羅馬教廷秘書的布拉喬利尼 1,發明了一種新的字體:採用了卡洛林小草書體的小寫字母;對於大寫字母,則取自古羅馬的石刻大寫體。另一位文人尼古力 2 吸取了 Black Letter 的連筆法則,通過傾斜字母的角度,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成為了 意大利體(Italic)的雛形。

繼續閱讀

Bob Noorda 過世

阿姆斯特丹出生,入籍意大利的著名設計師 Bob Noorda 周一過世。他曾在 Helvetica 的基礎上主持設計了米蘭的地鐵指示系統,還參與了紐約和聖保羅的地鐵標識系統。他為眾多的意大利品牌設計了 logo,還是 Unimark International 的創始人之一。生前他一直擔任了米蘭理工的教學任務。

Ultrafragola Channels TV 上有一段簡短的視頻介紹,意大利語。

Black Letter 的故事

卡洛林小草書體

Black Letter,也稱 Gothic Script(哥特手寫體)或 Old English Script(舊式英語手寫體)。Black Letter 在英語中的寫法也有多種:Blackletter, Black-Letter 或 Black Letter 等等,在此,我採用的是兩個獨立的單詞,首字母分別大寫的寫法,也就是:Black Letter。關於中文譯名,國內的叫法五花八門,有叫黑體的,有叫裝飾體的,有叫哥特體的等等。在沒有一個公認而確切的中文譯名之前,我們還是保留原名,Black Letter,直譯的意思就是「黑 字母」。

要說 Black Letter,得從它的前世卡洛林小草書體(Carolingian miniscule)講起。儘管古羅馬帝國早已湮滅成了廢墟,羅馬手抄體(大寫和斜體字母表)在中世紀的早期,仍然在被普遍使用着。隨着時間的推移,羅馬手抄體漸漸受到了愛爾蘭體和盎格魯撒克遜體的影響,面目變得模糊起來。

繼續閱讀

Basics: 襯線

在字體排印學裡,襯線指的是字母結構筆畫之外的裝飾性筆畫。有襯線的字體叫襯線體(serif);沒有襯線的字體,則叫做無襯線體(sans-serif)。

2007年攝於里昂古羅馬半圓形劇場遺址(約公元前43年),從保留的石碑我們可以看出,1)所有的字母都是大寫的,2)襯線是如何被「雕刻」出來的

歷史學家們認為襯線體來自古羅馬的石刻碑文。對於這些裝飾性的筆畫為何會產生,起的何種作用,一直存在着爭議。大多數人所接受解釋來自 Edward Catich 神父,他在1968寫了《The Origin of the Serif》一書,認為羅馬字母最初被雕刻到石碑上之前,要先用方頭筆刷寫好樣子,雕刻的工匠之後照着寫好的樣子雕鑿而成。由於直接用方頭筆刷書寫會導致筆畫的起始和結尾出現毛糙,所以在筆畫開始、結束和轉角的時候增加了收尾的筆畫,也就自然形成了襯線。雕刻匠人照寫好的字雕刻,就形成了所謂的「serif」 。

繼續閱讀

我們怎麼用中文強調?

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要在一句話中突出表示一個單詞,或者一句引語,往往可以採用 Italic。如:I love you. 或是:He said I love you. 隨着電腦時代的到來,幾乎我們所有使用的文字處理軟件,都天然地帶有2個功能:斜體和加粗。包括我此刻正在使用的 WordPress。然而說到中文,我們的書寫歷史上,似乎從未正式出現過使用斜體和加粗的辦法來強調某個詞語或者某句引語。

SWX 做一個有趣的收集和比較。讓我們來好好探討下,在中文語境中,我們該不該使用不同字體作為強調?以什麼樣的形式?中文的語言,是不是非得藉助於字體的強調?我們如何從語言和文字的層面進行翻譯?

Myriad 的故事

Myriad,英語單詞,意為「無數的」。同時,「Myriad」也是一款字體的名字。由羅伯特·斯林巴赫(Robert Slimbach,1956年-)和卡羅·圖溫布利(Carol Twombly,1959年-)在1990年到1992年期間以 Frutiger 字體為藍本為 Adobe 公司設計。

Myriad 是早期數碼字體時代的先驅,伴隨着技術的成長一路走來。如今,它更多地和我們相見在顯示屏幕上。當然,還有那著名的標榜設計的電子品牌。

1992年,耗時2年開發的 Myriad 終於發布了歷史上第一個版本:Myriad MM。這款溫和且具有良好可讀性的人文主義無襯線字體,集諸多當時最新的數字字體技術於一身。

繼續閱讀

Basics: 錯誤的印刷術

Typo 是什麼?讓我們來看韋氏詞典在線版的解釋:

Typo
noun,名詞
A mistake in printed matter resulting from mechanical failures of some kind.
由於機械故障所造成的一個印刷錯誤。
計算機領域中,指排字錯誤。

同意詞:

erratum (排錯),literal error(文字錯誤),misprint(誤印),typographical error(排字錯誤)

typo 在90.91%的情況下,作為單數使用。在1億個口頭或書面出現的詞語中,typo約有11次。以typo開始的詞語有:typograph(鑄排機),typographer(排印工),typographic(排印學的),typographical(排印學上的),typography(排印學),typological(類型學的),typologically(類型學地),typologies, typologist(類型學家),typology(類型學)……

繼續閱讀

關於

Avatar photo
以設計為原點的多領域研究與實踐者。
主頁 | 豆瓣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