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评论:世博的字体导航设计

刊载于6月号《艺术与设计》,由于诸多批评内容,所以被放在了杂志靠后的「三边联谈」,且成了黑白。现登出原文。

上海世博会在万众期待中,在最后一分钟之前,终于开幕了。对于每日几十万的参观人流,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一座座新奇的场馆。园内公交可以实现远距离运输,但相邻场馆的参观,却仍需要步行。园区内的标识系统尤为重要。
上海世博会的标识系统由日本 GK 设计集团承担。GK 设计在公共标示系统方面具有广泛实践和长期经验,日本诸多城市和大型公共场所都有其作品。GK 集团还担任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1985年筑波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标识设计。2009年1月22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日本 GK 设计集团举行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识系统设计合同签约仪式」。

花费巨资、专家设计,我们理应盼望一个高质量的结果。然而诸多管理、行政等中国国情,使最终的结果逊于期望。一些常识性错误尤为遗憾:部分指示牌把「欧洲广场」的英文错写成了「Asia Square」;部分指示牌和地图被树立在草坪中,使人无法靠近;中英文翻译的不统一等(如「世博」有 expo 和 shibo 两种写法)。

作为持续6个月的超大型活动,标识系统涉及到许多方面和层次,让我们比对往届世博会的设计,逐一分析。

继续阅读

拉丁化中国:Sin Wenz

近日在文庙偶得一本书——《拉丁化课本》,看得我这个文不盲有些害怕。作者叶籁士(Ie Laish,1911-1994),文字改革专家和活动家、世界语者。原名包叔元,笔名叶籁士、罗甸华、索原等。江苏省吴县人。曾就学于上海立达学园和日本高等师范。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历任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并推广,提出「只有实行拉丁化才是解决大众语问题的正确途径」的主张。

继续阅读

DIN1451与车牌字体

世界各国车牌字体

1936年,德国标准协会规定了 DIN1451作为国家工业的标准字体,也包括交通和车辆管理领域。直到2000年,德国开始实行新的车牌标准字体——FE-Mittelschrift。FE 是德语 Fälschungs-Erschwert 的缩写,意为「难以仿造」。设计概念从字母、数字之间的篡改和混淆入手,试图通过字体设计防止修改车牌号码的犯罪行为。比如较易涂改的字母「E」、「F」和「B」中间笔画的高度被刻意设计成不同高度,同时左上角的处理也不一样。「1」不能被轻易改成「L」,「I」也不能变成「1」,「0」和「O」很不一样,「P」和「R」和不能互换。虽然牺牲了字体的美观,高低不平错落无序,但作为实用性第一的车牌字体,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德国新车牌字体:FE Schrift,容易涂改的字母都做了特别设计。部分字型带有衬线,增强了识别性。

继续阅读

Roman 与 Italic 的故事

Roman 与 Italic 的搭配使用范例,Italic在四句话中表不同作用:第一句强调拖颤音,第二句代替了说话的引号,第三句表示语气强调,第四句表示专有名词(「亚里士多德写了《天论》」)

顺着上次 Black Letter 的故事线索,我们继续说说中世纪过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所诞生的两种影响深远的「书体」:Roman 和 Italic。我觉得把他们称为「书体」似乎更为合适。对比中文,我们有篆书、隶书、楷书等等,在某一具体的书体之下,再按照书法者的名字等细分为某某体。概念明晰了,我们就开始说故事吧。

Roman

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文人们追随着彼特拉克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志,在日常书写和出版物中,广泛采用了一种他们所认为具有「罗马风格」的手写字体。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他们重新发现了11世纪查理曼时期留存于修道院的早期小草书体。时任罗马教廷秘书的布拉乔利尼 1,发明了一种新的字体:采用了卡洛林小草书体的小写字母;对于大写字母,则取自古罗马的石刻大写体。另一位文人尼古力 2 吸取了 Black Letter 的连笔法则,通过倾斜字母的角度,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成为了 意大利体(Italic)的雏形。

继续阅读

Bob Noorda 过世

阿姆斯特丹出生,入籍意大利的著名设计师 Bob Noorda 周一过世。他曾在 Helvetica 的基础上主持设计了米兰的地铁指示系统,还参与了纽约和圣保罗的地铁标识系统。他为众多的意大利品牌设计了 logo,还是 Unimark International 的创始人之一。生前他一直担任了米兰理工的教学任务。

Ultrafragola Channels TV 上有一段简短的视频介绍,意大利语。

Black Letter 的故事

卡洛林小草书体

Black Letter,也称 Gothic Script(哥特手写体)或 Old English Script(旧式英语手写体)。Black Letter 在英语中的写法也有多种:Blackletter, Black-Letter 或 Black Letter 等等,在此,我采用的是两个独立的单词,首字母分别大写的写法,也就是:Black Letter。关于中文译名,国内的叫法五花八门,有叫黑体的,有叫装饰体的,有叫哥特体的等等。在没有一个公认而确切的中文译名之前,我们还是保留原名,Black Letter,直译的意思就是「黑 字母」。

要说 Black Letter,得从它的前世卡洛林小草书体(Carolingian miniscule)讲起。尽管古罗马帝国早已湮灭成了废墟,罗马手抄体(大写和斜体字母表)在中世纪的早期,仍然在被普遍使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手抄体渐渐受到了爱尔兰体和盎格鲁撒克逊体的影响,面目变得模糊起来。

继续阅读

Basics: 衬线

在字体排印学里,衬线指的是字母结构笔画之外的装饰性笔画。有衬线的字体叫衬线体(serif);没有衬线的字体,则叫做无衬线体(sans-serif)。

2007年摄于里昂古罗马半圆形剧场遗址(约公元前43年),从保留的石碑我们可以看出,1)所有的字母都是大写的,2)衬线是如何被「雕刻」出来的

历史学家们认为衬线体来自古罗马的石刻碑文。对于这些装饰性的笔画为何会产生,起的何种作用,一直存在着争议。大多数人所接受解释来自 Edward Catich 神父,他在1968写了《The Origin of the Serif》一书,认为罗马字母最初被雕刻到石碑上之前,要先用方头笔刷写好样子,雕刻的工匠之后照着写好的样子雕凿而成。由于直接用方头笔刷书写会导致笔画的起始和结尾出现毛糙,所以在笔画开始、结束和转角的时候增加了收尾的笔画,也就自然形成了衬线。雕刻匠人照写好的字雕刻,就形成了所谓的「serif」 。

继续阅读

我们怎么用中文强调?

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要在一句话中突出表示一个单词,或者一句引语,往往可以采用 Italic。如:I love you. 或是:He said I love you. 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几乎我们所有使用的文字处理软件,都天然地带有2个功能:斜体和加粗。包括我此刻正在使用的 WordPress。然而说到中文,我们的书写历史上,似乎从未正式出现过使用斜体和加粗的办法来强调某个词语或者某句引语。

SWX 做一个有趣的收集和比较。让我们来好好探讨下,在中文语境中,我们该不该使用不同字体作为强调?以什么样的形式?中文的语言,是不是非得借助于字体的强调?我们如何从语言和文字的层面进行翻译?

Myriad 的故事

Myriad,英语单词,意为「无数的」。同时,「Myriad」也是一款字体的名字。由罗伯特·斯林巴赫(Robert Slimbach,1956年-)和卡罗·图温布利(Carol Twombly,1959年-)在1990年到1992年期间以 Frutiger 字体为蓝本为 Adobe 公司设计。

Myriad 是早期数码字体时代的先驱,伴随着技术的成长一路走来。如今,它更多地和我们相见在显示屏幕上。当然,还有那著名的标榜设计的电子品牌。

1992年,耗时2年开发的 Myriad 终于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版本:Myriad MM。这款温和且具有良好可读性的人文主义无衬线字体,集诸多当时最新的数字字体技术于一身。

继续阅读

Basics: 错误的印刷术

Typo 是什么?让我们来看韦氏词典在线版的解释:

Typo
noun,名词
A mistake in printed matter resulting from mechanical failures of some kind.
由于机械故障所造成的一个印刷错误。
计算机领域中,指排字错误。

同意词:

erratum (排错),literal error(文字错误),misprint(误印),typographical error(排字错误)

typo 在90.91%的情况下,作为单数使用。在1亿个口头或书面出现的词语中,typo约有11次。以typo开始的词语有:typograph(铸排机),typographer(排印工),typographic(排印学的),typographical(排印学上的),typography(排印学),typological(类型学的),typologically(类型学地),typologies, typologist(类型学家),typology(类型学)……

继续阅读

关于

Avatar photo
以设计为原点的多领域研究与实践者。
主页 | 豆瓣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