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長S」的故事,與 ß 和積分符號

longs
從左至右,單詞依次為:smallest、support、subsistence、sufficient。1996年 Routledge 出版的《人口論》1789版重印版。

課上要讀馬爾薩斯(Malthus)《人口論》(An Essay on Population),從圖書館找來1789年的重印版。讀起來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文中大部分單詞中的「s」都被長相奇怪的「f」代替,如上圖所示,讀起來要不斷猜詞,實在想不透這樣做的原因。於是百思不得其解,尋求幫助。我們的 Web Developer、身處德國的 Metaphox 很快發來了正解,做為字體和文字細節,頗為有趣,以嗜各位。

儘管這個細節可能是標準教科書內容,但不細心卻一直沒有發現。圖中看到的被「f」替換的「s」,其實並非「f」,可以看到這個字符僅僅有小寫「f」左邊的橫線,而沒有右邊的。這個字符叫做「長S」(Long S),是小寫「s」(下稱「短S」)在近代的一種正式形式,在小寫「s」在詞首和詞中出現的時候,代替一般的「短S」形式,比如 ſmall (small)。斜體的「長S」則沒有中間的橫杠。1756年出版的《通用英語詞源詞典》(An Universal Etymological English Dictionary)對「長S」的用法描述:

A long ſ muſt never be placed at the end of a word, as maintainſ, nor a ſhort s in the middle of a word, as conspires.

「長S」起源於古羅馬的草書,一般都在詞中出現,在四世紀左右已經成型,在中世紀的安色爾(uncial)和卡洛琳(Carolingian)的抄本上都看得到「長S」和「短S」混用的例子。在九世紀的卡洛琳抄本中,甚至只使用了「長S」,後來才大體上形成了在詞首和詞中使用「長S」的規則。由於印刷上「長S」與周圍字母貼近,而且筆劃會重疊,因此在高度較高的字母周圍還是使用「短S」以求方便,直到後來出現了這些特殊情況的組合搭配鑄字,比如英文的 ſb、ſh、ſi、ſk、ſl、ſs、ſt 等。

longs_3
十世紀卡洛琳抄本的「長S」例子:「eiuſ」(第二行)、「ſcientiam」(第五行)、「ſermoneſ」 (第六行)。Image: Alfred Fairbank, A Book of Scripts (Penguin Books, 1949) Plate 8.

到了十八世紀,英國和西班牙的印刷上開始嘗試摒棄「長S」的使用,因為在「長S」和「f」以及他們的搭配鑄字佔據了太多的空間,而且唯一「s」出現了兩種形式也並不合理。後來很有影響力的法國鑄字家族 François-Ambroise Didot(該家族設計了 Didot 字體),和英國的 John Fell 都開始放棄「長S」的使用,他們放棄的理由還包括了「長S」與「f」經常性的混淆,增加了排版的非常規和錯誤率。到了十九世紀,除了偶爾的傳統書法,「長S」已經很難在新印刷的書中看到(本文開頭的《人口論》正是十八世紀末的版本)。

longs_2

然而,「長S」雖然在歐洲大部分國家逐漸絕跡,但唯獨在德國存活下來。Metaphox 對這一部分有詳盡的描述:

按照比較古早的德語[1]正字法,「長S」字符只能用在 Anlaut (單詞起始音節的輔音)或者 Inlaut (單詞中間音節的輔音)上,而 Auslaut (單詞末尾的音節)則必須用普通的 S 字符。舉例而言,schasse (攆走,第一人稱一般時) 這個詞,第一個和第二個 S 分屬 Anlaut 和 Inlaut,第三個則是 Auslaut ,故應寫作 ſchaſse 。早期的德語字體排印規範是,Antiqua 類字體可以使用「長S」,而 Blackletter (德語稱 Gebrochene Schrift,「碎裂的字體」)則必須在正確的地方使用「長S」。

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較早地放棄了識別起來有些難度的 Blackletter,它在德國的壽命卻從19世紀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中葉,直到1941年,納粹德國才規定在全國範圍內禁止使用 Blackletter,原因是希特勒認為此字體雖然名為「哥特體」,但實際上源自猶太人[2]。從此 Blackletter 只是作為一種「古體」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被使用,鑒於這些地方常常是風景名勝、路標、酒館招牌或者商標,總是會讓懂一點德語但只是初到德國的人讀得一頭霧水。在德語口語中,這種字體也被稱為「altdeutsche Schrift」,舊德意志體。

若不算 Blackletter,相對於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長S」字符的退化和消弭,德語中的「長S」也其實以另外的形式延續到了現代。

第一種形式

longs_4

「ß」,名叫 Eszett [ɛsˈtsɛt],看起來像希臘語的「β (beta)」,但其實它是德語中一個很特殊的字母。首先它只有小寫形式,按照現代正字法,大寫時應分寫成兩個 S[3];其次這個字母只在德國和奧地利使用,瑞士德語不論大小寫一律印刷為兩個 S;第三,這個字母——稍遜於「回」字,其實有兩種寫法:ſs 和 ſz ,後一種寫法便也就是 Eszett 名稱的由來。不過經由幾次正字法的變動,現代的德國人已經不太能準確地說出哪一個使用 ß 的單詞究竟源自於哪一種字母組合。

第二種形式

德國人萊布尼茲和英國人牛頓都聲稱自己發明了微積分。不論誰是原創者,現代數學所使用的積分符號(∫),採用的是萊布尼茲所發明的標記方式卻是事實。萊布尼茲採用的這個符號其實就是「長S」字符,代表拉丁語「ſumma」(求和)。

[1] 本文只討論德語的情況。這並不意味着在其他語言內相同規則的適用或者不適用。

[2] http://de.wikipedia.org/wiki/Normalschrifterlass#Normal-Schrift

[3] 原因是 Blackletter 一般沒有全大寫的單詞。

參考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Both comments and trackbacks are currently closed.

10 個相關討論

  1. 梁海
    2009/10/17 at 3:41 am | Permalink

    卡洛琳體可真漂亮

  2. 2009/10/17 at 11:15 am | Permalink

    長見識了. 之前只知道 Eszett …

  3. Metaphox
    2009/10/17 at 6:10 pm | Permalink

    methinks 大 s 和小 s 其實也是不錯的名字

  4. Rex Chen
    2009/10/17 at 6:26 pm | Permalink

    哈哈。。

  5. 2009/10/17 at 8:08 pm | Permalink

    這一點可以在Frutiger字體中可以看到其中的有趣的變化,細心的設計師可以發現Frutiger,Frutiger Book, Frutiger Next三款其中的ß字符變化。
    湊巧的發現Adrian Frutiger設計的日本著名化妝品“資生堂‘ SHISEIDO中的兩個s,就是採用舊體來設計的。

  6. 孫哲的隨意生活
    2009/10/22 at 4:52 pm | Permalink

    長知識!讀過後,也希望自己能更多的了解“漢字”的故事。

  7. colourphilosophy
    2009/10/23 at 10:13 am | Permalink

    考證嚴謹,贊REX

  8. 洛洛
    2009/10/31 at 12:27 pm | Permalink

    這個可以看作德文字母ß的考據吧
    很長見識,本來這個字母的來歷着實讓我困擾了一番呢

  9. zcy
    2009/11/10 at 9:16 pm | Permalink

    ß這個字母,本來是沒有大寫形式,但2008年unicode收入了其大寫字母ẞ。

  10. dudu
    2013/07/20 at 6:44 pm | Permalink

    Rex,原來你有寫這個關於f和s的文章,早該讀讀。我在讀Palladio的書的時候一直半猜半疑,原來你是專家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