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2018 日中韩字体讲座暨研讨会回顾

2018 年 9 月 1 日,「日中韩字体讲座暨研讨会:东亚汉字字体的现在与未来」在东京印刷博物馆举行。Type is Beautiful 有幸参与协办,成员 Eric 作为组委会成员参与策划,并为整场会议提供中文翻译。与会嘉宾阵容庞大,分别来自日、中、韩三国字体文化研究前沿,为大家分享了东亚文字、尤其是汉字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下面跟随 TIB 简单回顾一下这场字体学术盛会吧。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洪允杓:韩国宗教与韩字字体

开场讲座来自韩国延世大学国语国文学科前教授洪允杓,作为韩国国语学界泰斗,他通过追溯韩字字体的历史,从训民正音体到民体,从佛教到基督教,对比研究后指出各种宗教出版物针对不同读者群和文体的性格选择了不同的韩字字体,并提出了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启发。

从手写、铅活字到数字排印,韩字字体随着文献内容和读者阶层经历了演变。在作者手书书籍的年代,作者与读者可以产生直接的联系;而十九世纪末,随着铅活字传入韩国,这一层联系被消除,韩字字体对阅读速度和可辨识性的要求提高,东方的内容主义和西方的形式主义发生冲突。与之相对,在现代,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关联则发生在字体设计师和读者之间,因此,字体设计师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设计文字时不仅需要考虑文本阅读的视觉体验,也要理解文本内容和写作者意图。

Hunminjeongeumhaerye_(cropped)
「训民正音」解例本,高度几何化的韩字字体,辨识度较高。
IMG_2561c
左:《敬惜字之文》;右:《诸马武传》(红树洞重刊)。韩字也经历了从直线到曲线、增加毛笔连笔等变化。(图片由洪允杓教授提供)

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教授苏精:上海美华书馆二号柏林字体

来自台湾的教授苏精专注于研究以传教士为中心的东西文化交流史,其代表作《铸以代刻》是了解汉字活字印刷史的重要著作。此次研讨会,苏精教授带来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海美华书馆二号柏林活字的历史溯源。

名称 英文规格
1 香港活字(大) Double pica
2 柏林活字 Double small pica
3 巴黎活字 Two line brevier
4 香港活字(小) Three line diamond
5 上海活字(大) Small pica
6 上海活字(小) Ruby
姜别利(William Gamble)在任时期美华书馆出品的活字

1860 年代后期,上海美华书馆铸造完成了从一号到六号大小的明朝体活字,之后辗转国内外的各大印刷所,沿用甚广。六种活字各有其历史。其中的二号(柏林)活字,则是起源于澳门、在纽约签约、在柏林制造、最后到上海使用改进。从 1846 年到 1869 年几经转手,关联人物和事件错综盘杂,而通过解读当时传教士们的往来书信,彼时的活字发展史也可见一斑。

beyerhaus
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与铸字师贝尔豪斯(Auguste Beyerhaus)的往来书信,提出继续铸造柏林活字的请求。(图片由苏精教授提供)
berlin
姜别利的书信,要求重铸柏林活字。(图片由苏精教授提供)
berlin-revision
1866 年,姜别利重修的柏林活字前后对比。(图片由苏精教授提供)

柏林活字的历程可以看出,整套字体从开发到使用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过程。虽然比之前的巴黎活字有所进步,但仍有缺陷:在柏林的铸字师贝尔豪斯的中国文化素养不足,部分字形不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而出资订购的传教士娄睿(Walter Lowrie)在签合同时执意采用分合活字技术,也对后来的铅字质量造成影响。花费十年之久制作出来的字最后不得不由美华书馆负责人姜别利进行重修,后来才作为美华书馆的活字家族之一被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整个过程虽然曲折,但传教士的努力直接推动了中国活字印刷的前进与延续。

韩国编辑学会会长李起盛:关于韩国文化部字体开发

在两场学术性较强的讲座之后,韩国编辑学会会长分享了韩国字体设计的实践案例:从 1990 年开始,韩国文化观光部发起制作了一套韩文教科书体,希望为小学生提供更易读的正文字体。这一字体项目联合了各方字体与教育相关的专业人士,先后经过前期调研、字形设计到字体开发,作为字体设计实践案例来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几款韩字正文字体的比较。第一行「教科书本文体」中「이」的字母 ㅇ 保留了笔锋,导致与古字母 ㆁ 混同,被指为不正确。(图片由李起盛会长提供)

日中韩字体研讨会:东亚的汉字

    与会嘉宾:
  • 日本 小宮山博史(佐藤字体研究所)
  • 鸟海修(字游工房)
  • 韩国 金璟道(韩国编辑学会副会长)
  • 劉玎淑(韩国江原大学讲师)
  • 中国 汪文(方正字体设计副总监)
  • 孙明远(西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由于是三国字体难得汇聚一堂,在三场讲座后,来自日中韩三国的字体设计与文化研究者们简单交流了各自国家文字设计的现状。首先,先由主持人提问,三方专家交换了一些数字信息:各国分别有多少字体公司、目前有多少字体产品;有多少专业从事字体设计师,按照三国的规范各需要制作多少字符;有否举办字体比赛,都是什么样的人群参赛;大学美院里是否有字体设计课程教育等等。

大家发现,其实三个国家的文字设计现状还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目前仍在实际制作出品的字体公司都在二十多家左右,而供数码出版用的字体大概都在一两千款左右。当然,与中国仅用汉字的情况不同,韩国和日本都还另有大量的韩字字体和假名字体。日韩两国专家对于方正字体大赛能有三千多名学生参赛者报以羡慕的目光,但中方的嘉宾也指出不能单看数量而要更多注重质量。

虽然日中韩使用的文字系统各不相同,但共通点是都要做汉字的设计。由于各国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同一个汉字的字形也有微妙的不同,加之竖排与横排、简体与繁体,字数、标点符号和用例都各不相同,在考虑到本国阅读习惯的同时做出易读的汉字,在三个国家都是不小的难题。之后,三国的专家还简单交流了各自语言与西文并排、混排中在实际设计实践和使用中的问题。韩国嘉宾特别指出,很多设计师都从西方学习了西文的字体排印知识和技术,但是回国之后发现却不会韩字的设计,对韩字的研究还不够,这一点其实和中国的现状也有些类似。继十多年前在上海的上一次研讨会,三国专家再次共聚一堂,求同存异地进行探讨,这样的机会显得弥足珍贵。

相关资料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