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西文字體的歷史

eu01
普林尼(Plinius)著《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使用了讓松活字(Jenson)

西文字體的歷史是欣喜堂《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能趕上前次翻譯發表。現在翻譯工作終於完成,在此登出,以饗讀者。原作者今田欣一先生的一貫主張是,現代日文是一套複雜的書寫體系,因此現代日文字體應該分別用和字、漢字、西字三種各自不同的文字體系的字體進行混排。在現代的中日韓字庫里,西文字符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掌握西文字體的基礎知識非常重要。

閱讀〈正體、斜體、哥特體—西文字體的歷史

西方印刷術和字體排印學同樣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並有其獨特的體系,但由於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的相互影響,整個體系比較繁亂複雜。就目前的中文資源來說,像本文這樣以清晰的條理系統地整理各種西文書體的源流的文章,實為少見。儘管今田先生非常謙虛地說西文不是其專行,但對於我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塊難得的他山之石。

本文翻譯的一個難點是文中涉及的大量古今各國人名地名。特別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古人名,還有本族名和拉丁名二者並存等複雜情況。鑒於這些專名絕大多數在中文地區還沒有定譯,我決定自起爐灶,在查對各種資料的基礎上,統一貫徹「名從主人」的原則,按照原名的語音發音,依照中國內地的人名譯音標準用字統一翻譯,希望能起到引導示範作用。如 Jenson 按法語讀音譯成「讓松」(而不是「詹森」),又如 Speyer 兄弟的姓氏按德語讀音譯成「施派爾」而其意大利名 Spira 則按照意大利語譯成「斯皮拉」。各處中文譯名後都加註了原文,以便讀者參考查閱。

將原文中的日文外來語轉回各種原文時花費了不少時間,非常感謝今田先生對翻譯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一些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諸位指正。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2 個Trackbacks

  1. […] 伍:Eric 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你曾經參與了《字體故事》和《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的翻譯工作,也與我們分享了背後的一些故事。你覺得與前兩部作品相比,本書翻譯工作的最大挑戰在哪裡? […]

  2. […] 《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自 2011 年 5 月起陸續發布;〈西文字體的歷史〉一章,由 Eric 在 2014 年 1 月補譯 […]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