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平面

奥托·艾舍(Otl Aicher):一段故事

Speak Up 的作者 Armin Vit 与同仁在写一本名叫《Graphic Design Referenced》的书。下文为为德国设计师奥托·艾舍(Otl Aicher)部分的撰稿。

作者/ Author: Armin Vit
原载于/Original from: Speak Up,2008年6月18日;
翻译/ Translation: 经作者授权,由 Rex Chen 翻译。

Otl Aicher 在少年时代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他有毁灭性的影响。1941年,他加入德国陆军,尽管这与自己的信仰背道而驰,一直到1945年才结束服役。服役期间,由于伤病,Aicher 的军旅生涯并不出色。然而这促使坚信自主教育的他不断的阅读和写作,主题包括哲学、文学和稍早开始的艺术。战后美军登陆德国,Aicher 回到了德国的乌尔木(Ulm),参与城市的重建工作。他与其他人一起建立了 Ulmer Kreis(乌尔木朋友圈),并举行了一系列聚会、「周四演讲」等,来振作经历频繁战争的人群。其中涉及的传播海报均由 Aiche r设计,这是他初次涉入设计工作。到了1946年,「周四演讲」已经开始包括了一些实用教育课程,成人学校 Ulmer Volkshochschule 因此逐步建立。学校也成为 Aicher 的第一个客户,Aicher 在1947年建立的第一个设计公司 Büro Aicher 为学校设计了视觉形象、手册和海报等。

为 Volkshochschule 学校课程设计的海报。Image: Negative Space

继续阅读

另一篇 Helvetica 纪录片的评论

我是在不久之前才看到的《Helvetica》。

我本想以年轻一代设计者的姿态来谈这个电影。但我意识到可笑的是,对于 Helvetica 之前、流行甚至被抵制的时代我都没有任何经历或者记忆,于是想从认识 Helvetica 说起。对 Helvetica 有强烈的意识是受在影片将近最后的 Micheal C.Place 所供职的 tDR(The Designers Republic)作品的影响。这个时候是一切辉煌都已经过去,David Carson 们抵制「Helvetica 代表的」商业化的一代之后的,对于「Helvetica 代表的」系统性的设计复兴潮流的时代。当时 tDR 的震撼是无法言表的,巨大标致的英文字紧密的堆积,颜色的简练,以及莫名其妙的,极具数码感的小方块,虽然当时中国的环境已经较好,可以看到一些平面设计作品,但 tDR 的作品却构成了我对新平面设计的早期印象。尽管曾经做图也做得快活,但当我学着在 Photoshop 里用 Arial 堆积起字块时,我才感觉到离平面设计的距离,或许说 Helvetica 复兴潮设计的魅力。

Image: The Designers Republic

片中设计师们对于 Helvetica 的赞扬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至于到歌功颂德的程度。总体上以平和的心态来看这个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偏颇,各方的观点都相对平衡。既不能否定 Helvetica 出现和普及所带来的革命性(Akzidenz Grotesk 的前身作用功不可没),也不得不承认 David Carson 关于 Helvetica 对传播的局限性,以及后期沉闷商业设计的说法。我对 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一向是不大喜欢的,太缺乏系统性,杂乱无章鲜具美感。然而了解了之前的商业化和标准化的大潮后,便会理解 Carson 和 Brody 在平面设计界历史性的地位。同样的,对于 tDR 的作品,乃至后来看到的现代 Helvetica 的公司设计,我和多数人一样也都会有作呕的腻味。引用 Duqin 的评论

众多设计师集体为 Helvetica 投票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来自经典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美学记忆,有的是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字体的疲倦,有的是出于功能优先的考虑,有的是出于利用 Helvetica 无处不在以至于人们视若无睹的这一特性来做文章……其实大多数设计师的选择都是夹杂着这几种情绪中的几种。

它不是完美的,片中对 Helvetica 的批评大部分都言之有物(Erik Spiekermann 脏话连篇的洒脱还是一样迷人)。但我猜片中有一点是对的,Helvetica 的长盛不衰——准确地说是 Helvetica 风格代表的一派非衬线字体(诸如 Akzidenz Grotesk 和 Univers 等等)的长盛不衰,在于它们设计的相对中性而有特色,清晰而有力。这种特性可以当今传承瑞士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风格的设计可以再度风靡。也让我们偶尔看到当年企鹅的封面设计或者纽约的地铁设计,仍然会赞不绝口。可能也是缺乏这种平和和实用,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在历史上并不能走的太远。无论如何,Helvetica 说到底在历史上仅仅是略胜过一群设计师时儿追捧时儿弃之的玩物。没有 Helvetica 一样会有其他的非衬线的摩登字体出现,这些风卷云涌的潮流也并不会因此而减退。只是 Helvetica 的设计特点和容易得到的属性使他承担了大于一个字体所应该承担的视觉标签和记忆,承担了太大的时代重负。

在电影里,Helvetica 作为观众了解平面设计的一个窗口,完成了任务。在一部短短的纪录片里没有必要给陌生的观众塞满 Typography 的知识,关于衬线易读,或是 Univers 较佳的言论,完全没有必要放在片中,这毕竟不是设计学校的教育片。况且我并不认为仅仅会由于片中的赞扬,大部分人面对街上、报纸里、电脑中的大量明显不同的字体会由衷赞叹 Helvetica 的完美和影响力。如果说电影为什么歌功颂德的话,那是为平面设计。它通过 Helvetica 这个舞台上众人推出的「星」把众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字体和平面设计上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Helvetica 的泛滥确实是西方民众不了解设计、不尊重设计(字体)的一个恶果。而在中国的环境下,却是另一番图景。有时候不得不期盼 Helvetica 能像西方所摒弃的那样,成为中国设计师的默认选择。大量的以英文为载体的视觉(字体设计)垃圾在中国泛滥成灾,平日生活中能看到用到真正的、没有被任意扭曲的英文字体(而非中文字体附带的英文字体)的设计少之又少。中国正是缺乏像 Helvetica 这样的英文字体缺乏普,才及造成国内大量的视觉垃圾,令人恶心不已。

希望当 Helvetica 能泛滥于我们的英文设计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能够真正全民化,才可能会有真正坚实的发展。

Karl Gerstner

Karl Gerstner是 瑞士设计师,我个人非常敬仰一位设计师,他和 Josef Muller-Brockmann 一样,都是现代瑞士设计的代表派。他不单对理性的设计充满热情,而且他的实验性设计一直是我非常仰慕的。

Karl Gerstner: Review of 5x10 years of graphic design 是他的一本回顾自己之前设计的自传,里面罗列了大部分他之前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解释。但请小心,除了无比复杂的网格系统以外,整本书所有设计几乎都是 Akzidenz Grotesk,的确可敬。

Compendium for Literates,我只在 British library 找到过,非常学术的一本书,方形格式,15 x 15 cm,讨论作为设计师如何传达信息。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制作和排版更加精良,详情请看 Eye 66期评论

Review of Seven Chapters of Constructive Pictures,是讲他对图形的实验 project,非常有趣,特别是一些例子,影响仍然能在现在找到其身影。这本书在 YouWorkForThem 有售

Akkurat

最近的 Helvetica 热播和他50岁庆祝活动,深深地提醒我们 Helvetica 和瑞士现代主义对我们生活影响到底有多深。但是能不能先放下 Helvetica 呢,还有很多其他非常漂亮的字体等着我们!

这次介绍的是 Akkurat,由 Laurenz Brunner 设计,瑞士 Lineto 出版。是一款非常简约的非衬线字体。带着传统瑞士设计的风格加上现代的气息。(它的自我说明)

2004年以来 Akkurat 受到很多设计师的喜爱,从在伦敦随处可见的新的 SouthBank Centre 形象到 MadeThought 给丘记茶苑(Yauatcha)设计包装,甚至连 Erik Spiekermann 给 Birkhäuser 设计的新形象都采用 Akkurat。这种风潮会不会持续下去呢?无处不在的 Helvetica 会不会引起大家反感而投奔其他字体呢?这个就有待考验了。当然这款字体要价不低,全套一共人民币3300块,如果 project 预算不够的话,还是投奔系统自带的 Helvetica 吧。

上图: Erik Spiekermann 在2006年 ISTD 的 Kern Up Volume 的演讲。

PS: 据 lineto 网站描述,Akkurat 是对屏幕进行过优化,喜欢 Arial 的 Rex 不知道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呢?

Aicher 和 Tschichold 的两篇文章

方宏章写了关于 Otl AicherJan Tschichold 的两篇介绍,值得一看。一直想介绍这两个人,尤其是 Otl Aicher,在这个充斥着伦敦奥运设计垃圾的月份,Aicher 的1972慕尼黑奥运设计才是经典范例(当然还有东京1964墨西哥1968)。还有一个前一阵子在伦敦的 Otl Aicher 展出的 Flickr集

另外本站加了朋友 Shiyuan 为本站新作者,同样来自英国,精通 Typography,希望能尽快带来相关的好文章。这里提前祝贺一下 Shiyuan 获得 ISTD(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ypographic Designers)的资格,等新闻稿出来了再赞美一次。

Josef Müller-Brockmann

渡善堂前两天写到了 Josef Müller-Brockmann。忍不住还是要在这里推荐一下,瑞士设计的代表设计师之一,使用 Akzidenz Grotesk炉火纯青。同时也写了关于网格的经典《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喜欢他也是因为最近着迷网格的关系。

这里可以参考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