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Tag Archives: Helvetica

Face the Nation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和明尼蘇達州書籍藝術中心(MCBA)共同策划了名為「Face the Nation」的展覽,探討國家形象和字體設計之間的互動。 二十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剛剛興起,歐美國家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直接加強了各國對於塑造自己國家形象的急迫性。於是值得褒揚的愛國主義情緒和兩戰後極端的沙文主義都在這一段國家形象的塑造中表現出來。有些國家通過尋找自己的歷史文化,復興自己的傳統風格。有的新興國家則需要與自己的語言聯繫,為新的國家風格創造新字體。 Images: stthomas.edu 「挪威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威廉‧莫里斯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始祖) Gerhard Munthe (1849-1929) 曾深入挪威的鄉村,尋找祖國原始的藝術,將自己十分鐘愛的中世紀北歐的壁毯風格以及挪威民間藝術應用於自己的故事書設計。
11 Comments

從 Helvetica 到 Haas Unica

抱歉又是 Helvetica。 Helvetica 與 Haas Unica 的比較。Image: bauldoff@Flickr 1980年,Helvetica 的設計字體坊 Haas Foundry 與 Team’77設計組簽約,完成一套 Helvetica 的改進版本,旨在「修正」當時主流非襯線體的設計問題。Team’77包括 André Gürtler、Erich Gschwind 和 Christian Mengelt。新字體名叫 Haas Unica,現在由於 Linotype 由於名稱的版權問題阻止 Scangraphic(後由 Elsner + Flake 收購)發售該字體,導致該字體到今天已經沒有辦法買到。 Haas Unica 的改進。Image: bauldoff@Flickr 在一片版權的爭論聲中,只有一個 Haas Unica 推廣冊的 Flickr 集,可以讓我們一睹其芳容。
1 Comment

另一篇 Helvetica 紀錄片的評論

我是在不久之前才看到的《Helvetica》。 我本想以年輕一代設計者的姿態來談這個電影。但我意識到可笑的是,對於 Helvetica 之前、流行甚至被抵制的時代我都沒有任何經歷或者記憶,於是想從認識 Helvetica 說起。對 Helvetica 有強烈的意識是受在影片將近最後的 Micheal C.Place 所供職的 tDR(The Designers Republic)作品的影響。這個時候是一切輝煌都已經過去,David Carson 們抵制「Helvetica 代表的」商業化的一代之後的,對於「Helvetica 代表的」系統性的設計復興潮流的時代。當時 tDR 的震撼是無法言表的,巨大標緻的英文字緊密的堆積,顏色的簡練,以及莫名其妙的,極具數碼感的小方塊,雖然當時中國的環境已經較好,可以看到一些平面設計作品,但 tDR 的作品卻構成了我對新平面設計的早期印象。儘管曾經做圖也做得快活,但當我學着在 Photoshop 里用 Arial 堆積起字塊時,我才感覺到離平面設計的距離,或許說 Helvetica 復興潮設計的魅力。 Image: The Designers Republic 片中設計師們對於 Helvetica 的讚揚是顯而易見的,但也不至於到歌功頌德的程度。總體上以平和的心態來看這個電影,並沒有太多的偏頗,各方的觀點都相對平衡。既不能否定 Helvetica 出現和普及所帶來的革命性(Akzidenz Grotesk 的前身作用功不可沒),也不得不承認 David Carson 關於 Helvetica 對傳播的局限性,以及後期沉悶商業設計的說法。我對 Carson 和 Brody 的作品一向是不大喜歡的,太缺乏系統性,雜亂無章鮮具美感。然而了解了之前的商業化和標準化的大潮後,便會理解 Carson 和 Brody 在平面設計界歷史性的地位。同樣的,對於 tDR 的作品,乃至後來看到的現代 Helvetica […]
13 Comments

中國公共用字:廣州地鐵

如果說在中國大陸公共設計中想看到一些比較好的英文設計,鑒於政府根本沒有設計的概念,就只能在半商業的環境如地鐵和機場這樣的現代化交通設施尋找了。即使在這樣的地方,英文設計的雜亂和低質量也是不堪入目的。本簡評系列旨在搜尋一些大城市包含英文的公共設計,當代中國設計對細節的追求也可見一斑。(要說明的是,由於說的是中國的英文設計,免不了各種各樣的翻譯笑話,這個各位權當樂子,我們不做評論) 今天看廣州地鐵的用字。 Images: Flickr Helvetica、Times New Roman 和宋體英文混用,很難說出標準字是哪一種(注意在這三個例子中,中文字體亦不同)。在廣州地鐵自豪的電子顯示系統上,英文字尺寸不一,鬆緊不規律,可讀性差,視覺上十分混亂。 Images: Flickr 左下為廣州地鐵的標準 logo,其中英文字體在其視覺系統里都罕見使用。上圖同樣的設計,左邊的設計進行了簡化,可笑的是地鐵的 logo 被簡化為「V」。雖然這三個例子中都用了無襯線,但無論從字體、字距、尺寸和與中文搭配都做的相當差。 Images: Flickr 以上是東京地鐵類似用途的設計,設計的美觀度、可用性和一致性顯然更勝一籌。
14 Comments

Helvetica DVD

已經開售,倫敦 Magma 賣18£一盤。大家出動吧!
Leave a comment

Helvetica Film DVD 開始預訂

Helvetica Film 的正式版 DVD 開始接受預訂了!具體發放的時間為11月6號。普通版的價格為20美元,豪華版價格為75美元。另外美國以外的運費為10美元。預訂普通版的 DVD 不僅獲得5美元的優惠,並且可以獲得兩枚 Love/Hate 的胸章。而豪華版的一系列贈品中甚至包括一個 Helvetica 的金屬字模。此外提前預訂也會享受比市場價格提前一周獲得寄送的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DVD現在不會向日本發放,因為隨後會有特別的日本版 DVD 出現!可能也值得期待。
3 Comments

採訪 Erik Spiekermann:當代字體排印與設計

採訪/ Interview: Uleshka 原載於/Original from: 日本 PingMag,2005年10月31日;圖片來自/Images: pingmag.jp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許可,由 Rex Chen 翻譯。 譯者按:儘管是兩年前的一篇採訪,但對我還是受益匪淺,尤其是商業機構自己的字體設計問題。另外5月刊《藝術與設計》也採訪了 Erik Speikermann,可供輔助閱讀。 Erik Spiekermann 在柏林的辦公室 Erik Speiekermann 稱自己為「信息建築師」。在寫作、圖形設計和字體設計(著名作品有 FF Meta, ITC Officina, FF Info, FF Unit, LoType, Berliner Grotesk等)等領域,他都表現出一樣的自如與多產,但在信息傳達方面,文字依然是永遠的核心。Erik 在1979年建立了 MetaDesign 工作室,在1988年建立 FontShop,同時任 ATypI 和 德國設計協會(GDC)委員會成員,國際字體設計會(ISTD)主席。2000年7月,Erik 退出了柏林 MetaDesign 的管理層——這一舉動曾引起一些混亂——在公司附近創建了他的新工作室 United Designers Network(譯者註:公司今年已更名為 SpiekermannPartners)。PingMag 有幸佔用 Erik 的寶貴時間,討論了他的德國鐵路(Deutsche Bahn)的設計項目,並與其分享了一些關於設計的思考。
12 Comments

50 years of Helvetica

1982:ROBOTYPES ’82, ALAN KITCHING 紀念 Helvetica 50 周年的展覽 50: Helvetica The Lifetime Of A Typeface,周三在倫敦 Design Museum 開幕。展覽邀請了全球50位藝術家為 Helvetica 製作了從1957年到2007年的紀錄作品,大部分作品與當年的重大歷史事件相聯繫。展覽分兩個階段,1957到1981年的作品將在8月9日之前展出,剩下的作品將從8月10日開始展出到31號。 在Blanka 也可以查看和購買這些限量發行的作品。
Leave a comment

Helvetica Film

Helvetica Film的票賣得緊俏。看到內地和臺灣都有人想組織爭取Helvetica Film在當地上映,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最佳地應該是香港(因爲最近聽説中文區的比較國際化的字體活動就是在香港的Tokyo TDC活動),內地似乎完全沒有這個環境,臺灣就不清楚了。在亞洲,本片已計劃在東京(Typography發達!)和印度(官方文字)上映。 爲了紀念Helvetica50周年,Helvetica Film成爲唯一一部關於字體的紀錄片,衆多重量級人物,包括Erik Spiekermann、Matthew Carter、Hermann Zapf、Neville Brody等等都將出場。目前英國似乎都還沒有開始上映,6月底會有一場在愛爾蘭都柏林,另外秋天的Newcastle的DE07會上映這部影片,而該片DVD也將於2007年秋天發行。
8 Comments

中國路標用字體是什麼

寫一個關於美國路標用字的文章時,一直在好奇中國公路路標用字是什麼。 維基百科的關於高速公路的條目提到中國公路使用黑體和 Helvetica。從上面的圖例中看(忽略翻譯笑話),首先黑體是肯定的,在這一點上似乎都保持統一,儘管兩個黑體也不盡相同,但至少沒有出現宋體之類的襯線字體。印象中高速公路中文字似乎比普通公路的筆劃粗。而英文字體則比較混亂,右邊公路用字似乎是 Helvetica,從比較典型的 G 和 R 就可以看出。而左邊的高速公路用字似乎就不是 Helvetica 了,因為 G 的底部是圓滑的。我嘗試了比較可能的 Arial(由於其普遍性),但 R 似乎不吻合,這裡的 R 比較又像 Helvetica 的 R。所以很奇怪,大概高速公路使用了不同的字體。 有意思的是條目提到,在京滬高速公路上出現了使用襯線字體的笑話。另外,看國內路標的使用,字距設計、文字比例、中英文比例基本上都沒有一個規範(其實有規範而無人遵循,抑或規範本身就不夠規範),因此有時候設計離譜到令人髮指的地步。歐美、港台的路標都是請專門的公司設計字體,考慮到天氣、速度、光線等一系列問題,國內標準沒有使用 PC 默認黑體的英文字體已經是一大欣慰了,中國的公共設計要達到對於設計細節的追求似乎還遠遠不夠。
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