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漢字

新蒂:民間造字實驗

趙孟頫體中區分出的字

「新蒂」的意思,得名自「Send everything nice to you」這句話的首字母——「Senty」的縮寫。[dì],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接的部分。在雲南昆明四季如春的氣候里,誕生出了新的字體品牌——新蒂——非花非果,卻緊密相聯於根。根深方能蒂固,這與新蒂做的手寫字體、書法字體,不謀而合。

從 2010 年開始,王維和周南新自發地開始製作字體,通過不斷嘗試和學習,他們開始陸續發表新的字體,新蒂字體也逐漸為國人所知。

繼續閱讀

鏤板字的斷缺史

法國 Bery 產鏤板。(圖:Typefoundry

人類使用鏤板(漏板,stencil)製圖的歷史源遠流長,但鏤板制字(stencil lettering)的歷史並不久遠。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紀,在大開本的法文和德文禮拜書上,部分特別的頁面裝飾有鏤板印製出的帶花紋字母。

繼續閱讀

縱橫對齊不是現代方法

Facsimile of the Gutenberg Bible
Gutenberg Bible(古騰堡聖經)現代摹本。(來源:UMD Library
本文「縱橫對齊」一語借自老貓的近文《它在的時候無人理解,走的時候也無人悼念:記一個漢字排版傳統的衰亡》(另見「癮科技」轉載)。

上世紀,坊間流傳着這麼一句話:

Any man who would letterspace blackletter would shag sheep.(會去動哥特體字距的人,也會去搞綿羊。)

機械複製的生產鏈中,字距一度是關於排版審美的迷思。一套活字集合由設計師精心調整,由鑄字匠細密打造;於是相鄰字符的空間關係,凝固成一組依賴物理實體的法則。維持原生的字距——我尊重這樣的法則,一如尊重先驅匠人的技藝和理性。

然而在 Jan Tschichold 和他的著作 Asymmetric Typography 流行之前,直至追溯回 Gutenberg 時代,「對稱」「齊整」兩種古老的視覺審美習慣無處不在。左右並齊的縱欄——我也欣賞這樣的傳統,一如欣賞古典格律的穩定及優美。

後世的排字匠人,逡巡於維持字距的潔癖和齊頭尾的樸素趣味之間,尋求平衡與折衷。文字設計是又一門妥協的匠藝。

繼續閱讀

漫談字體與信息媒介:《創詣》╳ 平面設計師

CUI Xianren
崔顯仁在青島街頭寫粉筆字賣藝。(來源:《柳州日報》)

訪談內容經《創詣》雜誌授權發表,部分原載於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本文重訂並增刊了雜誌未發表的內容。

採訪 / 文字整理:厲致謙,劉麗君

進入新世紀,字體成為大眾視野下的新鮮話題。這股風潮來自獨立中文字體設計師及設計團隊的湧現,他們正在改變原有字體審美的潮流,進而影響其他各相關行業。然而歷時數年,字體設計領域卻也仍然是大設計版圖裡的小島嶼,孤獨地漂浮着。伴隨注重視覺體驗的電子設備的普及,字體應用得到了極大拓展——從海報、產品包裝、書籍封面、商業廣告到 app 軟件——應用領域中的推廣是否能推動字體設計領域的發展?

繼續閱讀

《創詣》╳ 獨立中文字體設計師

KhangXiDict specimen

訪談內容經《創詣》雜誌授權發表,部分原載於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本文重訂並增刊了雜誌未發表的內容。

採訪 / 文字整理:厲致謙,劉麗君

在為數不多的獨立中文字體設計師中,有三位廣為人知:北方的厲向晨,南方的應永會,香港的許瀚文。三位身處不同地域,設計道路和生存方式也有很大分別。厲向晨少年有成,已經可以依靠開發獨立字體為生。應永會是國內最早開始獨立製作字體的設計師之一,但要完全以銷售自己的字體為生,還有很大困難。許瀚文在參與設計了信黑體之後,決心成為獨立字體設計師,並在起步階段取得了很好成績;後因機緣,才改變計劃加盟英國 Dalton Maag 字體設計公司。

繼續閱讀

上海字體設計尋舊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美華書館), c.1895. (Image: The Mission Press in China)

彼時,陳其瑞先生的散文憶出滬申的字海沉浮。此間,陳嶸先生再度探訪,娓娓道來塵封的字體往事。

本文作者陳嶸,2002 年畢業於日本武蔵野美術大學(Musashino Art University)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獲碩士學位。2007 年加入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現任副教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負責人,並為北京漢儀科印簽約字體設計師。從事以字體設計為核心的品牌和包裝設計研究及教育。

本文原載於《創詣》雜誌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經授權刊登重訂版。

今天提到鉛字技術,如同談論昔日的 BP 機,曾經輝煌一時的歷史早已逐漸被遺忘。我們開始那段歷史的回顧研究,卻也是因一場出人意料的緣分。2010 年 2 月,豆瓣「字體交流與鑒賞」小組的春節見面交流會上,偶然出現了一位年近 70 的老者,他就是曾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工作過的陳其瑞老先生。正是他的出現,勾起了我們對解放後那段字體設計歷史的興趣。在陳其瑞老先生以及不少業界友人的幫助和參與下,我們共同開始了對那段歷史的研究和資料收集。

繼續閱讀

Typo-mania

Typo Info
經授權轉載《創詣》雜誌 2013 年 10 月刊「字體潮」特輯文章。本文為作者原文,與刊載版本稍有出入。

字體——一個本來帶有某種專業屬性的詞彙,卻成為紀錄片的主題,衝上暢銷書的榜單;直到今年初,三本和字體有關的中文書籍幾乎集中亮相,更是推波助瀾了一下。而最近這一年,數家主流紙媒亦紛紛講述「字體」這個冷話題;現在,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一種「熱」似乎是不為過的。

那麼……

繼續閱讀

活動通稿:GDC 13——漢字二十四時

「漢字二十四時:透見漢字設計的思潮」是由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主辦,以關注中國當代漢字設計現狀、深入研討專業話題、促進漢字設計與平面設計專業交流、推動行業發展為宗旨,以專業性、當代性、思想性與時效性為特徵的漢字設計文化公共交流平台。繼二零一一年在廣州成功舉辦以來,本活動獲得了廣泛的反響與好評。基於對漢字設計文化的持續關注與推動願景,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擬於本年度十二月七日,在深圳舉辦第二屆「漢字二十四時」主題設計交流活動。

本屆活動主題為「標題與內文的對話」,旨在以漢字為題,針對漢字設計領域的風潮變化,聚焦於中國當下標題字與內文字庫的研發與使用,鼓勵設計群體對漢字表情與韻味的精細化研究,提倡對漢字設計基本功的深度探究與自省。藉此契機,本活動將邀約漢字研究、字庫開發、平面設計等行業領域傑出人士,以展覽、講座及對談的方式,共同檢視、探討漢字設計現狀,透見漢字設計的深層專業思考。期待這一短暫卻聚焦、深入的設計交流,能夠對漢字設計、平面設計領域乃至社會公眾層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時間: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七日十點至十八點
地點:深圳圖書館(深圳市福田區福中一路二零零一號)

更多信息請見新浪微博 @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

繼續閱讀

正文字體觀察:方正新書宋

正文字體作為基礎性用字,從底層支撐文字設計及語義傳達。專題「正文字體觀察」將聚焦正文用字,發現並評介中文世界裡值得關注的正文字體。本篇主角是方正字庫為書籍用字推出的「方正新書宋」。本文由方正字庫協助。

方正新書宋是方正2009–2010年間製作的書籍用字。設計主張「結構方正寬博,筆畫溶入刀刻韻味,簡潔流暢,整體感突出」。

這款字體作為老「方正書宋」的進化版,對這款沿用數十年的字體進行了繼承。設計由朱志偉指導,任燕卿擔綱設計;團隊成員還包括烏新麗、王文娜、梅花、林彤、楊雁、劉漢旭等。老版書宋字體風格中性,字重適中,頗受歡迎。然而老版書宋是鉛印時代的設計,並不完美。受當時雕刻工藝的限制,老版書宋輪廓線條不夠流暢,並受限於紙張承墨的特性,筆畫設計偏細。此外它還存在字面及重心不勻,筆畫規範缺乏統一的問題。這套老字體亟需更新。

繼續閱讀

陳其瑞字體設計年表

1969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全然人員合影。前排左起:瞿宗玉、施渭峰、許柏康、顧震寰、陳初伏、陳永海。後排左起:陳其瑞、徐學成、錢震之、邵廣凡、周今才、謝培元、華宗慈。
本文為陳其瑞先生回憶文最後一篇。陳其瑞先生是較早進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年輕」字體設計師。他經歷了新中國最早的專業字體設計實踐,在團隊中逐漸成長成熟。作為在世的為數不多的字體設計前輩,他熱心和年輕一代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一手資料,他是我們研究上海字體設計歷史的起點。他一生的字體設計年表,是宏觀歷史背景下的個體範本。本年表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1961年,18歲

上海出版印刷專科學校畢業,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室工作,陸續參與了黑一、黑二、宋黑、經典著作體等字體的設計工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