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书刊 003 / 白教堂美术馆的微历史

book-003-1

本期书刊介绍三本伦敦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的出版物。 这所建于 1901 年的美术馆承担了向东伦敦的居民普及艺术教育的责任。白教堂美术馆在伦敦乃至英国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这所最重要的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建筑空间里曾举办过毕加索、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等现代艺术大师的伦敦首展。白教堂美术馆出版项目完整的记录了这个过程。此次挑选的书目,从侧面反映了这幢坐落于东伦敦的艺术机构的发展史和其重要角色。

The Graphic Century

The Graphic Century(平面的世纪)揭示了平面设计与艺术的共生关系。以时间线为逻辑,展示了白教堂美术馆从 1903 年至 2009 年期间的展览海报。档案资料虽然只来自于仅白教堂一家机构,但是其广泛的意识形态、印刷技艺和美学倾向都极具象征意义。The Graphic Century 完整地描绘了自美术馆创办起以展览海报为主要手段在平面设计方向的探索:从早期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船运展(Shipping Exhibition, 1903)、屋与家(House and Home, 1911)和设计与印刷工艺(Design and Workmanship in Printing, 1915)等,以及后期的波普、抽象和来自日本波谱风格的展览。作品来自 Dempsey & Thirkell、Theo Crosby、Barbara Jones、Kenneth Martin、Richard Long、Emanuel Sandreuter、Richard Hollis、Curwen Press(出版社)和 Spin(工作室)等。

本书由伦敦设计工作室 SMITH 设计,封面来自于设计师 Barbara Jones 1951 年的著名作品「黑眼睛与柠檬水」(Black Eyes and Lemonade),亦是白教堂美术馆同年同名波普大展的主要视觉形象。

Hannah Vaughan (Ed.), The Graphic Century (1st ed.), Whitechaple Gallery, 2009

Rises in the East: A Gallery in Whitechapel

SetWidth1840-RISES-B-02
图:Pony Ltd.
SetWidth1840-RISES-B-03
图:Pony Ltd.
SetWidth1840-Rises-In-The-East-07
图:Pony Ltd.
SetWidth1840-Rises-In-The-East-16
图:Pony Ltd.

Rises in the East: A Gallery in Whitechapel(东部的崛起:一家位于白教堂地区的美术馆)从建筑角度讲述了白教堂美术馆的发展史。由约翰罗斯金的追随者们公共资助,这所位于「伦敦放逐区」(Outcast London)心脏地带的美术馆被建造成为了一个城市和社会转换的催化剂。

本书收录了自建馆以来的图档资料和 Stephen Escritt、William Mann 等人通过解析建筑师 Charles Harrison Tonsend,建筑立面和蓝图规划、地理位置等角度阐述白教堂美术馆的重要影响。此外还详细的记录了比利时建筑师 Robbrecht en Daem Architecten 在 2009 年对美术馆的独创性的改造过程以及与设计批评家 Alice Rawsthorn 的圆桌对谈。

本书由同样位于白教堂地区的 Ponybox 工作室设计,主创 Niall Sweeney 和 Nigel Truswell 来自都柏林和谢菲尔德。全书采用了大量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纹样图案作为视觉基调,在此基础上,字体同时采用了 Gerstner BQ 和 Arete Mono。

Katrina Schwarz, Rises in the East: A Gallery in Whitechapel (1st ed.), Whitechaple Gallery, 2009

This is Tomorrow

VT2A95561
图:Ti Pin Ti
VT2A95591
图:Ti Pin Ti
VT2A95531
图:Ti Pin Ti
VT2A95511
图:Ti Pin Ti

这本出版于 2010 年的书是 1956 年展览画册 This is Tomorrow(这就是明天)的摹本。上世纪的这场传奇展览由建筑师 Theo Crosby 发起,探讨现代生活的可能性。主要由英国艺术团体「独立小组」(Independent Group)成员组成的 38 位参展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理论家被随机分成了 12 个小组,被要求从各自的领域对共同呈现的装置作品作出各自角度的诠释。

1956 年的展览被普遍认知为战后英国艺术的里程碑展览:独创性的提出了跨学科合作的激进理念。邀请包括艺术家、建筑师、音乐家和平面设计师等不同波段的「愤青」在一起创作之外,其所描述的问题都相继在 1960 和 1970 年代出现。比如协同合作的过程与思考以及艺术如何通过在展览空间内再造环境实现与观众的物理性互动。这些考量还在持续着影响着如今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工作方法。2010 年白教堂美术馆对这场展览做了一场回顾,这套画册也是这次回顾展的结果。1956 年的原版展览画册目前在馆内展示。艺术评论家 Laurence Alloway 对其评论道:「一场对墨守成规的感官反应进行超越的公众教育」。

画册由展览参展人、平面设计师 Edward Wright 设计,2014 年的再版包括了白教堂美术馆总监 Iwona Blazwick 和档案策展人 Nayia Yiakoumaki 的序言,螺旋装订。

Iwona Blazwick (Foreword) & Nayia Yiakoumaki (Foreword), This is Tomorrow, Whitechaple Gallery, Reissued 2014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

Avatar photo
设计研究、翻书与策展。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