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印刷

Roman 與 Italic 的故事

Roman 與 Italic 的搭配使用範例,Italic在四句話中表不同作用:第一句強調拖顫音,第二句代替了說話的引號,第三句表示語氣強調,第四句表示專有名詞(「亞里士多德寫了《天論》」)

順着上次 Black Letter 的故事線索,我們繼續說說中世紀過後,意大利文藝復興所誕生的兩種影響深遠的「書體」:Roman 和 Italic。我覺得把他們稱為「書體」似乎更為合適。對比中文,我們有篆書、隸書、楷書等等,在某一具體的書體之下,再按照書法者的名字等細分為某某體。概念明晰了,我們就開始說故事吧。

Roman

14至15世紀,意大利的文人們追隨着彼特拉克對於傳統文化的復興之志,在日常書寫和出版物中,廣泛採用了一種他們所認為具有「羅馬風格」的手寫字體。通過檢索古代文獻,他們重新發現了11世紀查理曼時期留存於修道院的早期小草書體。時任羅馬教廷秘書的布拉喬利尼 1,發明了一種新的字體:採用了卡洛林小草書體的小寫字母;對於大寫字母,則取自古羅馬的石刻大寫體。另一位文人尼古力 2 吸取了 Black Letter 的連筆法則,通過傾斜字母的角度,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成為了 意大利體(Italic)的雛形。

繼續閱讀

V&A 的十五世紀木刻

十五世紀的木刻版聖經,點擊看細節。V&A 博物館。

倫敦 V&A 博物館新翼最近盛大開幕。新翼歷時七年半準備,耗資3200萬英鎊,主題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展覽布展考究,展品令人嘆為觀止。上圖是十五世紀的木刻版聖經,據說是專為窮人而印製,風格和印刷質量都十分優秀,字體是當時流行的 Black Letter。

在 Vimeo 上找到博物館的視頻,介紹了木刻撲克牌的製作工藝,應該與上圖的聖經類似。

這張撲克牌是在1490-1500年間用木刻技術完成的,由鏤空模板上色。首先將整個牌面設計刻在乾燥平整的木板上。具體的做法是將粉筆塗在草稿的背後,然後用鐵筆將粉筆印在木頭上,再用墨水在木頭上描繪整個設計,最後用刻刀將線條雕刻出來。然後使用有粘性的墨水,將其鋪在刻板上,然後用手動印刷機將紙張鋪在刻板上,印出設計(圖中使用的是19世紀的印刷機)。待晾乾後,用鏤空模板最後上色。

字體數字化簡史與 WOFF

1970年代報紙的製作,編輯們在大型的字體膠片機上輸入文章標題,製作膠片。Image: fullerton.edu

與音樂存儲技術近似,標準化字體之存儲和傳播的介質,也經歷過由模擬(analogue)向數字(digital)的轉變。如若密紋唱片可類比為鉛字,磁帶便相當於早期照相排印(Phototypesetting)所使用的字體膠片 1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唱片業與印刷業都歷經了里程碑式的轉變,數字格式的唱片和數字格式的字體開始主導市場。

1970年代

一九七六年,索尼公司展示了光學存儲媒介的原型,同一年,Monotype 推出 Lasercomp,後來成為世界上第一台商業上成功的數字激光圖像排印設備,Linotype 則推出了 Typomatic 照排機,終結了 Linotype 九十年的鉛字製造史;一九七八年,Linotype 推出 Linotron 202 ,採用數字矢量字體 2 ,與此同時,計算機學界泰斗高德納(Donald Ervin Knuth)則因為照相排版質量的不堪,編寫着後來成為學術界出版之重要標準的排印語言TeX ,以及字體描述系統 Metafont。當印刷業跨入八十年代,數字矢量字體已是印刷廠排印時採用的主要形式。

繼續閱讀

《Tages-Anzeiger》落選的新設計(續)

Image: fhzdesign.blog.sohu.com

方宏章在 blog 上發表了另一篇關於《Tagas-Anzeiger》的新設計,同樣也是落選的方案。由美國人 Brian O’Connor 設計。

字體的發展與國家形象

九月份在《藝術與設計》雜誌刊登的文章,現在貼出來。這是原來的版本,可能與印刷版有部分差異。在此再次感謝參與校對的宋敏、杜欽和盧濤三位朋友。另外加上了參考書目和插圖。

本文作者為 Rex Chen 和 Shi Yuan,請勿轉載。謝謝。

儘管字體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最早期,與文字和書寫的萌生同時出現,但現代意義上的字體排印(Typography)嚴格來說,是從十五世紀德國的約翰內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開始的。從這一時期開始,批量印刷成為可能,而金屬鑄的字體也取代各地的手寫體,成為主要的傳播載體。自此開始,不同地區的字體發展也走上了獨立而又互相影響的道路。隨着國家主義在現代的盛行,各國政府和設計師們開始重視字體的國家形象問題,於是紛紛回顧自己的歷史,試圖在過去的發展中尋到符合國家和民族氣質的字體。受這種國家化運動的影響,很多國家形成了與本國形象相輔相成的字體特色,從英國的商業和傳統的結合,到德國的機械和實用,以及瑞士的平和、中立等等,字體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直觀而有效的工具。本文按時間順序,試圖把握代表各國形象字體發展的決定性歷史時期,回顧各國標誌性字體的特點環境、來源和發展。

文藝復興與手寫體:意大利字體

卡洛琳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和數字版Nicolas Jenson SG 的比較。Images: belmont.edu; identifont.com.

十五世紀的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當時的意大利各個城市都處於自治狀態,城市獨裁者們都貪圖玩樂,一心想要擺脫宗教傳統對他們的束縛。因此這些城市的文藝環境十分寬鬆,當局鼓勵和提倡描寫世俗生活的作品,而非一味的表現宗教的神聖,這一社會環境為整個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色彩奠定了外部基礎。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特拉克(Petrarch)大力歌頌個人性的偉大,認為世俗的成功與跟上帝關係並不相互違背,相反是上帝賦予了人類巨大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理應在世間充分享用這些天賦。他對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道德倫理和文化十分崇尚,認為古代才是人性最燦爛的時刻。

繼續閱讀

55

1945年,二戰結束。1948年,美國人發明了無粉腐蝕法,照相製版法(Phototypesetting ,也叫 cold type)終於攻克了批量生產的技術堡壘,金屬字印刷的時代即將退去。到了70年代,照相製版已經廣為流行。 照相製版原理是把所需的文字和圖像按尺寸要求縮放到照相底片上,再將底片貼合在塗有感光膠的金屬板上進行曝光,經過顯影在金屬板上形成感光膠膜。將膠膜浸入堅膜液中進行短時間處理,經加溫後形成一種有光澤的琺琅質薄層。薄層有很強的耐酸抗鹼特性,能保護下面的金屬表面不受化學溶液腐蝕。將金屬板浸入溶液中,無琺琅質膠膜的金屬表面被腐蝕溶解,剩下凸出的文字或圖像。

1952年的法國仍然處在戰後緩慢的恢復期。從大洋彼岸漂來的照相製版技術並沒有馬上得到認同。來到巴黎的瑞士人 Adrian Frutiger 在 Deberny & Peignot 鑄字公司找到了工作。Peignot 先生購買了美國第一台照相製版機 Photon 在法國的生產權,重新取名為 Lumitype。Frutiger的工作就是把老式鉛字字體重新繪製成適合照相製版的字體。在工作中,他敏銳地察覺到這一新技術帶來的可能性。當 Peignot 表達希望增加一款無襯線字體的時候,Frutiger 立刻建議由其重新設計,並在很快的時間內拿出了包含21種字級的 Univers 字體家族,其為此發明的數命名方法,開創了字體設計的新歷史。

繼續閱讀

Didot 的故事

Didot 是一個法國家族姓氏,他們世代都是印刷工,字模雕刻師和出版商。這個家族在印刷、出版和字體作出巨大貢獻之餘,也逐漸愛上了自己印刷的內容,形成了愛好文學詩歌,喜歡翻譯,勇於探險的性格傳統。François-Ambroise Didot 發明了字號標準,Firmin Didot 設計出了現代主義襯線字體的典範,他們都被冠以家族的姓氏——Didot。

繼續閱讀

隨需印刷(Print-on-Demand)來臨

Video: Sky News. RSS用戶可能無法看到視頻,請移步到網站

儘管隨需打印(Print-On-Demand)並非新科技,但這一周英國主流書店 Blackwell 書店在倫敦市中心查令十字街的分店裡裝配的新機器還是吸引了各大媒體的注意。上面視頻就是今天天空新聞台(Sky News)的新聞報道。這台「書籍速印機」(Espresso Book Machine)價格為17.5萬美元,它每分鐘打印100頁,可以在5—6分鐘之內將一本300頁的書籍印刷裝訂完畢,成品與普通軟皮書籍無差,花費最多是每頁10便士(約人民幣1元),初次看絕對令人瞠目結舌。

媒體報道的焦點在於它對於書店的未來空間,以及絕版書重印的重要意義——研究者現在花多一點錢就可以拿到已經停印的絕版書了。但這樣劃時代技術的意義絕非如此,它的普及將意味着個人對印刷的控制也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不遠的將來應該可以看到,設計師們印刷自己設計的出版物(比如私人版的《哈利波特》),小型企業甚至家庭印刷高質量的私人書籍也成為可能。

恩,令人興奮的未來。

Short Run 展覽與 St Bride 圖書館

Gaberbocchus Press 1949年出版物《The Eagle & The Fox & The Fox & The Eagle》樣張,點擊看細節。

毗鄰倫敦著名新聞業大街 Fleet Street 的 St Bride 圖書館是著名的印刷字體排印的機構,始建於1895年,St Bride 是著名的倫敦印刷學院(LCC,現倫敦傳媒學院)前身,現在是以舉辦印刷和設計為主活動的文化機構和圖書館。之前和 Shi Yuan 一起去 Jost Hochuli 講座,由於是晚上,沒有細看。今天「Short Run」展覽最後一天,順便一游。

繼續閱讀

上面的盒子與下面的盒子

在英語中,表示大寫字母的單詞有三個:Majuscule,Capital 和 Upper-case。表示小寫字母的通常有兩個:Minuscule(卡洛林字母),Lower-case。Majuscule 和 Minuscule,指出了大小寫字母的歷史淵源:安塞爾字母和卡洛林字母。在建築上,柱冠、柱頂部分叫 Capital。我猜測,相應地,句子起始的第一個字母,也被俗稱為 Captial。那麼 Upper-case 和 Lower-case 是什麼呢?從字面上理解:上面的盒子和下面的盒子。 在字體排印的行話中,小寫和大寫字母,屬於「上面的盒子」和「下面的盒子」。這一稱呼起源自活字印刷時代的早期。在當時,存放活字的東西,就叫「cases」(盒子,箱子的意思)。根據牛津通用字典(1952年版)的解釋:「‘case’指的是排字工人裝活字的一種盒子或者盤子。起初是用一個盒子,後來分成了上下兩個,1563年出現於比利時,1588年被引進到英國,1723年傳到了法國。上下兩個排字盒在英語國家被廣泛使用,在德國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仍有使用一個排字盒的情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