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Gerrit Noordzij 九十歲了,他被奉為圭臬的著作 The Stroke 究竟說了什麼

赫里特·諾爾澤(Gerrit Noordzij)先生不幸於 2022 年 3 月 17 日在荷蘭梅珀爾逝世,享年 91 歲。謹以此文送上我們對他的追思。

荷蘭字體設計師、書法家赫里特·諾爾澤(Gerrit Noordzij, 1931–2022)在 1985 年出版的《筆劃:書寫的理論》(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一書,可以說是對他的文字設計/書寫理論的最精簡有力的詮釋。該書翻譯成多國文字,數次重印,2019 年 4 月初又重新發行了英譯版。德國字體巨匠施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曾說,「誰只要對視覺語言感興趣,只要想知道文字和字體為何形態如此,就應該去讀這本 86 頁的小冊子。」諾爾澤的理論並不是是金科玉律,但讓我們來看看他為何影響如此之大。

平面設計的反主流敘事

© Aggie Toppins

從 2019 年包豪斯建立百年之際「包豪斯女性」被反覆追溯和討論,到國外女性設計師作品專集書目接連湧現,這股熱潮也逐漸被國內的藝術文化媒體所感知,中文圈開始積極挖掘女性藝術家、設計師的話題資源,這是值得鼓勵的好事。不過,當我們連設計批評本身都未成氣候時,怎樣的討論才更有效呢?我們是否只是在舊有的模式下,簡單地將女性和其他被忽略的設計師群體視作多樣化的代表,卻沒有改變模式本身?這要求我們認真審視平面設計的敘事方式。

與 21 位朋友的跨年寄語

從巨大的不確鑿中開始的 2020,仍在不確鑿中結束了。漫長的一年中,疫情的反覆周折以及東西方社會議題的此起彼伏,淋漓盡致地將今日世界的聯結與分裂並行展示在我們眼前。許多事發生了,許多事停下了,許多思考也在醞釀。而思想不應當是一座孤島,因此在準備跨年小結時,編輯 Mira 把提給團隊的問題也拋給了 The Type 的新老朋友們:

2020 給你帶來影響的理念和思考是什麼?
有什麼讓你受到了啟發?

作答的有設計師,有研究者,也有教育者、寫作者、藝術與文化的觀察者與構建者。感謝他們平日對 The Type 的支持與勉勵,也感謝他們從全球不同角落給我們發來認真的回答。這些對工作、生活和社會的感悟,將陪伴我們一起步入新的開始。

Vojtěch Preissig:一名愛國者

Vojtěch Preissig 自畫像

西歐、尤其是德國的設計史,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設計史書寫的主要題材。但很少有人會去發掘歷史的另一面⸺東歐。事實上,東歐國家的設計發展史雖然與西歐不無相似之處,但因其獨特的文化、歷史和政治經濟環境而更令人尋味。設計師沃伊捷赫·普雷西格的同名傳記 Vojtěch Preissig 可以為我們打開進入東歐設計,尤其是捷克設計的大門。他是一位插畫家、藝術總監、設計教育家和字體設計師,也是一位身體力行、為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獨立和反法西斯戰爭獻出生命的愛國者。

在這裡發生、也在這裡消失的網絡藝術

Reabracadabra, Eduardo Kac

在過去的兩年間,數字藝術機構 Rhizome 每周都在線上展出一件網絡藝術作品,目前這個包含一百件展品的線上展覽「網絡藝術選集」(Net Art Anthology)已進入最後一個章節,逐漸接近尾聲。展出的作品時間跨度從 1986 年直到現在,包含了早期互聯網、Flash 和博客時代、後網絡藝術和社交媒體初現,以及當下極度飽和的移動應用時代。

表面上看,網絡藝術似乎比實體世界的藝術創作更民主化, 門檻和成本更低,傳播更廣,創作意圖與手段也更多元,甚至有顛覆傳統藝術機構體制的潛力。然而這種技術烏托邦的美好幻想忽略了網絡的物質性:當支撐內容的網絡協議、服務器、瀏覽器、操作系統、儲存介質被時代迅速淘汰時,依靠它們誕生的網絡藝術作品也會被動消亡。

十年磨礪之作:復刻字體 Heldane

© Klim Type Foundry

位於新西蘭的 Klim Type Foundry 在 2019 年 12 月發布了一款襯線字體家族 Heldane。這套字體從 2014 年正式動工,基於十六世紀荷蘭和比利時刻字工的作品而設計,特別是亨德里克·范登基爾(Hendrik Van den Keere)和西蒙·迪克林(Simon de Colines)的活字。它擁有諸多 OpenType 特性和變體字形,提供標題和內文兩種視覺優化字形,各分三個字重及配套的意大利斜體。Heldane 是 Klim 出品的襯線字體中最為野心勃勃者,創始人 Kris Sowersby 也稱其研究和設計的全程「耗費十餘年心血」。

透明、無菌、純粹:現代主義設計的秩序迷戀

Revista Nacional de Arquitectura, No. 126, 1952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n our Medium page.

「透明性」的概念,平面和工業設計師們都並不陌生。這個說法在平面設計里或可追溯至上世紀早期由沃德(Beatrice Warde)撰寫的《論水晶高腳杯,或印刷應當隱形》(The Crystal Goblet, or Printing Should be Invisible)一文,又或者是世紀中期各路現代主義大師們反覆念叨的、作為信息載體的排版設計的所謂「中立性」(neutrality)。在工業設計上,這個概念則更加爛大街:自盧斯(Adolf Loos)發表《裝飾與罪惡》後,對透明性的追崇似乎愈演愈烈,終於演化成以烏爾姆設計學院(HfG Ulm)為中心的「形式追隨功能」。借 Hi-ID 博客一語,透明性是通過構建邏輯和使用者心目中的內外一致性(integrity)來達成的,即不僅要達到「看得透」的物理透明性,還要做到「構造符合簡單邏輯、能被方便抽象理解」的現象透明性。

但若要深究設計師對透明性如痴如醉的來源,恐怕還得回到建築。克羅米娜(Beatriz Colomina)在《X 射線建築》(X-Ray Architecture)一書中提到,玻璃為上世紀早期建築帶來的透明性,是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 1921 年做的弗雷德里希街大樓(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方案中,對「鋼架結構為骨、玻璃為皮」的渴望就流露得無比清晰。同時,對透明性本身的迷戀可能還來自於一個意外的因素:當時肆虐歐洲的肺結核,以及同一時期出現的 X 射線成像技術。任何遮擋和障礙都會在 X 光機的鏡頭面前消失,僅將留下射線不可穿透的內臟器官。而密斯的 1921 年草圖,則像極了一張給某種「高樓原型」拍的 X 光片。玻璃在與具有穿透力的視線聯姻之後,成為了某種「建築 X 光」,從此與醫療和救命結下深遠的關係。

仰望星空的印刷學

哈特曼·舍德爾《紐倫堡編年史》(1493)

亞里士多德寫《論天》,由此人類開始向地球之外的世界發起詰問;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奠定了日心說,一舉改變了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但這些書籍背後的印刷者往往鮮為人知,而事實上古騰堡印刷術與天文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2019 年 10 月末,東京印刷博物館的策劃展「天文學與印刷:探尋新世相」開幕,介紹了十五至十六世紀活躍的印刷者和天文學家們,並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了啟蒙時期活版印刷術與天文學研究的關係。

缺席的最美之書

1943 年由字體排印大師揚·奇肖爾德(Jan Tshichold)開辦的「瑞士最美的書」評選,迄今已經嘉獎了兩千多本書籍。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項在二戰尾聲開始舉辦的比賽,卻在二戰結束後停辦了三年,在 1946–1948 年間,沒有舉行任何評比。有說法認為是因奇肖爾德恰巧這幾年去了英國給企鵝出版社做藝術指導,評委會失去了主心骨,但除了猜測之外,官方的記錄就只是語焉不詳的「由於缺乏足夠的支持」。不過這些都無關緊要,因為歷史記錄的空缺反而成為了研究的絕佳入口。

中文排版網格系統的五大迷思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導從中文出發、以中文的思維方式討論中文排版。本篇將着眼於宏觀字體排印與微觀字體排印的關係,從中文排版的底層本質為大家理清對「網格」的各種迷思。

也許對於很多設計師來說,版式設計中最經典的一個工具就是「網格」。瑞士現代設計的代表設計師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 (Josef Müller-Brockmann) 在半個世紀前整理出了一套西方的網格系統理論,被平面設計師們奉為圭臬,其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也是設計師必讀之書。該書於 2016 年發行簡體中文版時,筆者也參與了監修工作。

理論重在實用。近年來,有很多設計師一方面沒有吃透西方設計理論中「網格系統」的內容,另一方面又缺乏對中文網格的學習,把西方網格理論生搬硬套到中文排版里,做出了一些看似有網格、實際上卻完全不符合中文體例的排版。本文就針對這些現象,對網格系統在中文排版中應用中常見的誤區和迷思做一簡單的分析。

播客 / Podcast  

字談字暢 190:「我在 ATypI 演講里放暴論」

ATypI Tech Talks 2022 於上月舉辦,中國講者許夢蕾和殷葉航在會上發表了字體排印領域的學術研究。本期節目,有幸請到兩位做客嘉賓,圍繞 ATypI 的演講主題,暢談中文字體設計及技術的相關問題。

字談字暢 189:十二部委聯合發文指定的標點

間隔號,一個易被忽視卻又必不可少的中文標點符號。本期節目,我們將梳理間隔號的歷史來源、語義作用、排版規則,以及在信息可交換的背景下,這一符號所涉及的技術問題及應對現狀。

字談字暢 188:輪胎廠商的字體就一定要正圓么

本期節目將圍繞上季度以來的字體排印近聞,回顧值得關注的出版物、學術會議、眾籌活動等。同時,我們將着眼於一系列汽車品牌字體的定製項目,對比介紹各家解決方案的特點。

字談字暢 187:波士頓旁快樂佬

威廉·亞迪遜·德威金斯,高產且多面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於其人生的後半段,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字體設計,注入了獨具一格的創造力。今天老朋友沛然做客嘉賓,為大家介紹德威金斯富於活力的生平事迹及字體作品,及其在字體之外的有趣創作。

字談字暢 186:《中文排版需求》的進展

W3C 2022 年度全球技術大會中國會場「新一代 Web 技術標準論壇」於 9 月 6 日、7 日在杭州舉辦。本台主播錢爭予應邀分享《中文排版需求》的工作進展。今天的節目將播出現場錄音,以饗未能參會的聽眾。

字談字暢 185:山外有山,字外有字

正如上期節目所說,編碼字符集標準的更新,不能即刻解決生僻字難以顯示的問題。而在計算機中輸入並展示生僻字,以及其他特殊字符、特殊字形的需求,則長期存在。如何在「信息交換」的前提下去應對這個問題?——今天的一小時,我們就結合聽眾來信的相關疑問,嘗試解答。

字談字暢 184:十七年等一回

時隔十七年,GB 18030—2022 獲批面世。此番更新後,這份中文編碼字符集的國家標準有哪些變化,業界字體產品的現狀與新標準之間存在哪些差距?——本期節目,我們將逐一解讀。

字談字暢 183:康熙怎麼又來了

一則微博熱搜,巧合地讓 Unicode 康熙部首區塊中的字符進入較大範圍的公眾討論。本期節目,我們將回溯 Unicode 康熙部首相關的背景信息,梳理康熙部首在日常應用中可能牽涉的字體排印問題。

字談字暢 182:「要保留文字,最好還是刻在石頭上」

Type 1 字體的發展及應用歷程,即將告一段落。今天的節目,我們結合聽眾來信提出的疑問,回顧 Type 1 及相關字體技術的歷史,簡析 Adobe 停止支持該字體格式後可能帶來的影響。

字談字暢 181:「要是我來評這就是全場大獎了」

本期節目將繼續為大家介紹 GRANSHAN 2021/22 的獲獎作品。今天,我們特別邀來老朋友、資深字體設計師張暄做客嘉賓,從不同的視角品評不同語言文字、不同文化背景的字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