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研究 / Research

Gerrit Noordzij 九十岁了,他被奉为圭臬的著作 The Stroke 究竟说了什么

赫里特·诺尔泽(Gerrit Noordzij)先生不幸于 2022 年 3 月 17 日在荷兰梅珀尔逝世,享年 91 岁。谨以此文送上我们对他的追思。

荷兰字体设计师、书法家赫里特·诺尔泽(Gerrit Noordzij, 1931–2022)在 1985 年出版的《笔划:书写的理论》(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一书,可以说是对他的文字设计/书写理论的最精简有力的诠释。该书翻译成多国文字,数次重印,2019 年 4 月初又重新发行了英译版。德国字体巨匠施比克曼(Erik Spiekermann)曾说,「谁只要对视觉语言感兴趣,只要想知道文字和字体为何形态如此,就应该去读这本 86 页的小册子。」诺尔泽的理论并不是是金科玉律,但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何影响如此之大。

平面设计的反主流叙事

© Aggie Toppins

从 2019 年包豪斯建立百年之际「包豪斯女性」被反复追溯和讨论,到国外女性设计师作品专集书目接连涌现,这股热潮也逐渐被国内的艺术文化媒体所感知,中文圈开始积极挖掘女性艺术家、设计师的话题资源,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不过,当我们连设计批评本身都未成气候时,怎样的讨论才更有效呢?我们是否只是在旧有的模式下,简单地将女性和其他被忽略的设计师群体视作多样化的代表,却没有改变模式本身?这要求我们认真审视平面设计的叙事方式。

与 21 位朋友的跨年寄语

从巨大的不确凿中开始的 2020,仍在不确凿中结束了。漫长的一年中,疫情的反复周折以及东西方社会议题的此起彼伏,淋漓尽致地将今日世界的联结与分裂并行展示在我们眼前。许多事发生了,许多事停下了,许多思考也在酝酿。而思想不应当是一座孤岛,因此在准备跨年小结时,编辑 Mira 把提给团队的问题也抛给了 The Type 的新老朋友们:

2020 给你带来影响的理念和思考是什么?
有什么让你受到了启发?

作答的有设计师,有研究者,也有教育者、写作者、艺术与文化的观察者与构建者。感谢他们平日对 The Type 的支持与勉励,也感谢他们从全球不同角落给我们发来认真的回答。这些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感悟,将陪伴我们一起步入新的开始。

Vojtěch Preissig:一名爱国者

Vojtěch Preissig 自画像

西欧、尤其是德国的设计史,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设计史书写的主要题材。但很少有人会去发掘历史的另一面⸺东欧。事实上,东欧国家的设计发展史虽然与西欧不无相似之处,但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环境而更令人寻味。设计师沃伊捷赫·普雷西格的同名传记 Vojtěch Preissig 可以为我们打开进入东欧设计,尤其是捷克设计的大门。他是一位插画家、艺术总监、设计教育家和字体设计师,也是一位身体力行、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独立和反法西斯战争献出生命的爱国者。

在这里发生、也在这里消失的网络艺术

Reabracadabra, Eduardo Kac

在过去的两年间,数字艺术机构 Rhizome 每周都在线上展出一件网络艺术作品,目前这个包含一百件展品的线上展览「网络艺术选集」(Net Art Anthology)已进入最后一个章节,逐渐接近尾声。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从 1986 年直到现在,包含了早期互联网、Flash 和博客时代、后网络艺术和社交媒体初现,以及当下极度饱和的移动应用时代。

表面上看,网络艺术似乎比实体世界的艺术创作更民主化, 门槛和成本更低,传播更广,创作意图与手段也更多元,甚至有颠覆传统艺术机构体制的潜力。然而这种技术乌托邦的美好幻想忽略了网络的物质性:当支撑内容的网络协议、服务器、浏览器、操作系统、储存介质被时代迅速淘汰时,依靠它们诞生的网络艺术作品也会被动消亡。

十年磨砺之作:复刻字体 Heldane

© Klim Type Foundry

位于新西兰的 Klim Type Foundry 在 2019 年 12 月发布了一款衬线字体家族 Heldane。这套字体从 2014 年正式动工,基于十六世纪荷兰和比利时刻字工的作品而设计,特别是亨德里克·范登基尔(Hendrik Van den Keere)和西蒙·迪克林(Simon de Colines)的活字。它拥有诸多 OpenType 特性和变体字形,提供标题和内文两种视觉优化字形,各分三个字重及配套的意大利斜体。Heldane 是 Klim 出品的衬线字体中最为野心勃勃者,创始人 Kris Sowersby 也称其研究和设计的全程「耗费十余年心血」。

透明、无菌、纯粹:现代主义设计的秩序迷恋

Revista Nacional de Arquitectura, No. 126, 1952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on our Medium page.

「透明性」的概念,平面和工业设计师们都并不陌生。这个说法在平面设计里或可追溯至上世纪早期由沃德(Beatrice Warde)撰写的《论水晶高脚杯,或印刷应当隐形》(The Crystal Goblet, or Printing Should be Invisible)一文,又或者是世纪中期各路现代主义大师们反复念叨的、作为信息载体的排版设计的所谓「中立性」(neutrality)。在工业设计上,这个概念则更加烂大街:自卢斯(Adolf Loos)发表《装饰与罪恶》后,对透明性的追崇似乎愈演愈烈,终于演化成以乌尔姆设计学院(HfG Ulm)为中心的「形式追随功能」。借 Hi-ID 博客一语,透明性是通过构建逻辑和使用者心目中的内外一致性(integrity)来达成的,即不仅要达到「看得透」的物理透明性,还要做到「构造符合简单逻辑、能被方便抽象理解」的现象透明性。

但若要深究设计师对透明性如痴如醉的来源,恐怕还得回到建筑。克罗米娜(Beatriz Colomina)在《X 射线建筑》(X-Ray Architecture)一书中提到,玻璃为上世纪早期建筑带来的透明性,是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 1921 年做的弗雷德里希街大楼(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方案中,对「钢架结构为骨、玻璃为皮」的渴望就流露得无比清晰。同时,对透明性本身的迷恋可能还来自于一个意外的因素:当时肆虐欧洲的肺结核,以及同一时期出现的 X 射线成像技术。任何遮挡和障碍都会在 X 光机的镜头面前消失,仅将留下射线不可穿透的内脏器官。而密斯的 1921 年草图,则像极了一张给某种「高楼原型」拍的 X 光片。玻璃在与具有穿透力的视线联姻之后,成为了某种「建筑 X 光」,从此与医疗和救命结下深远的关系。

仰望星空的印刷学

哈特曼·舍德尔《纽伦堡编年史》(1493)

亚里士多德写《论天》,由此人类开始向地球之外的世界发起诘问;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奠定了日心说,一举改变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但这些书籍背后的印刷者往往鲜为人知,而事实上古腾堡印刷术与天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9 年 10 月末,东京印刷博物馆的策划展「天文学与印刷:探寻新世相」开幕,介绍了十五至十六世纪活跃的印刷者和天文学家们,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启蒙时期活版印刷术与天文学研究的关系。

缺席的最美之书

1943 年由字体排印大师扬·奇肖尔德(Jan Tshichold)开办的「瑞士最美的书」评选,迄今已经嘉奖了两千多本书籍。然而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项在二战尾声开始举办的比赛,却在二战结束后停办了三年,在 1946–1948 年间,没有举行任何评比。有说法认为是因奇肖尔德恰巧这几年去了英国给企鹅出版社做艺术指导,评委会失去了主心骨,但除了猜测之外,官方的记录就只是语焉不详的「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持」。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历史记录的空缺反而成为了研究的绝佳入口。

中文排版网格系统的五大迷思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本篇将着眼于宏观字体排印与微观字体排印的关系,从中文排版的底层本质为大家理清对「网格」的各种迷思。

也许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版式设计中最经典的一个工具就是「网格」。瑞士现代设计的代表设计师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 (Josef Müller-Brockmann) 在半个世纪前整理出了一套西方的网格系统理论,被平面设计师们奉为圭臬,其著作《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也是设计师必读之书。该书于 2016 年发行简体中文版时,笔者也参与了监修工作。

理论重在实用。近年来,有很多设计师一方面没有吃透西方设计理论中「网格系统」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缺乏对中文网格的学习,把西方网格理论生搬硬套到中文排版里,做出了一些看似有网格、实际上却完全不符合中文体例的排版。本文就针对这些现象,对网格系统在中文排版中应用中常见的误区和迷思做一简单的分析。

播客 / Podcast  

字谈字畅 190:「我在 ATypI 演讲里放暴论」

ATypI Tech Talks 2022 于上月举办,中国讲者许梦蕾和殷叶航在会上发表了字体排印领域的学术研究。本期节目,有幸请到两位做客嘉宾,围绕 ATypI 的演讲主题,畅谈中文字体设计及技术的相关问题。

字谈字畅 189:十二部委联合发文指定的标点

间隔号,一个易被忽视却又必不可少的中文标点符号。本期节目,我们将梳理间隔号的历史来源、语义作用、排版规则,以及在信息可交换的背景下,这一符号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及应对现状。

字谈字畅 188:轮胎厂商的字体就一定要正圆么

本期节目将围绕上季度以来的字体排印近闻,回顾值得关注的出版物、学术会议、众筹活动等。同时,我们将着眼于一系列汽车品牌字体的定制项目,对比介绍各家解决方案的特点。

字谈字畅 187:波士顿旁快乐佬

威廉·亚迪逊·德威金斯,高产且多面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于其人生的后半段,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字体设计,注入了独具一格的创造力。今天老朋友沛然做客嘉宾,为大家介绍德威金斯富于活力的生平事迹及字体作品,及其在字体之外的有趣创作。

字谈字畅 186:《中文排版需求》的进展

W3C 2022 年度全球技术大会中国会场「新一代 Web 技术标准论坛」于 9 月 6 日、7 日在杭州举办。本台主播钱争予应邀分享《中文排版需求》的工作进展。今天的节目将播出现场录音,以飨未能参会的听众。

字谈字畅 185:山外有山,字外有字

正如上期节目所说,编码字符集标准的更新,不能即刻解决生僻字难以显示的问题。而在计算机中输入并展示生僻字,以及其他特殊字符、特殊字形的需求,则长期存在。如何在「信息交换」的前提下去应对这个问题?——今天的一小时,我们就结合听众来信的相关疑问,尝试解答。

字谈字畅 184:十七年等一回

时隔十七年,GB 18030—2022 获批面世。此番更新后,这份中文编码字符集的国家标准有哪些变化,业界字体产品的现状与新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距?——本期节目,我们将逐一解读。

字谈字畅 183:康熙怎么又来了

一则微博热搜,巧合地让 Unicode 康熙部首区块中的字符进入较大范围的公众讨论。本期节目,我们将回溯 Unicode 康熙部首相关的背景信息,梳理康熙部首在日常应用中可能牵涉的字体排印问题。

字谈字畅 182:「要保留文字,最好还是刻在石头上」

Type 1 字体的发展及应用历程,即将告一段落。今天的节目,我们结合听众来信提出的疑问,回顾 Type 1 及相关字体技术的历史,简析 Adobe 停止支持该字体格式后可能带来的影响。

字谈字畅 181:「要是我来评这就是全场大奖了」

本期节目将继续为大家介绍 GRANSHAN 2021/22 的获奖作品。今天,我们特别邀来老朋友、资深字体设计师张暄做客嘉宾,从不同的视角品评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文化背景的字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