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研究 / Research

Type Discovery: Schoolbook 字體

一直很喜歡 Berthold 的字體 Collection,最近發現其中的 AG Collection 裡面的 Schoolbook 特別有意思,它的形狀特別圓,有點象之前很流行的 Avant Garde Gothic,但是其細節更嚴格,比如 e 和 s 最後都是水平,和 Helvetica 很象。我 google 一下發現一般叫 Schoolbook 的版本原來是為兒童設計的,特點為 counter 特別圓,x 高度很大,識別性很強,適合剛學習讀書的兒童。再尋找了一下,發現很多字體其實都有 Schoolbook 版本,個人覺得有些比正常版本更好更有意思。

The Grid System

The Grid System 是一個新近推出的網站,包含了關於網格系統、以及黃金定律、基線網格等等相關概念的各種新聞、文章、資源和工具。網站同時也與 YouWorkForThem 合作推出圖書服務,還有一個 Flickr Group: The Grid System

Max Kerning

最近 Extensis 為了推廣其字體管理軟件 Suitecase Fusion 2 製作了一個網站叫 Max Kerning,圍繞一個虛擬的人物 Mr. Max.

但是這個 Mr. Max 真的 Geeky 到了一定境界。簡直就是一個負面樣本。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往他這種極端走啊。

恐怖片海報集

最近一個叫 Wellmedicated 的網站集合了100張古老的恐怖片海報,下面幾張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大家如果感興趣不妨前往這裡看一下。

Face the Nation v2

對於 Rex 的文章,我有幾點補充。

愛爾蘭:

愛爾蘭採用的 Gaelic script 是採用拉丁字母加上音調符號,基於中世紀的 half uncial script。其特點是大小寫混合,大寫在詞中佔小寫的x高度,筆劃特徵是扁頭筆橫持。

從《Writing & Illuminating & lettering》掃描,Edward Johnston 著,1906年。

Kajiograms

Image: TAMALOG

總是盡量避免中文的 Typography,但看到精彩的東西還是忍不住要拿出來。這是一個餐廳的設計,設計師是日本人廣村正彰(Masaaki Hiromura)。採訪中廣村提到「漢字是世界的瑰寶」,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能真正體會到這一點。設計對於當地的外國人很實用,昨天在倫敦傳媒學院(LCC) Bibliothèque 說到:「We love to communicate, we love to solve problems.」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改善溝通的,大概不能算是好的設計師和 Typographer。

Image: TAMALOG

來自日文 blog TAMALOG (Blog 的設計也很好)

一個陶匠手中的粘土(Clay in a Potter’s Hand)

本文是書籍設計大師 Jan Tschichold 在企鵝出版社(Penguin Books)擔任字體排印負責人的時候寫成的。文章針對的是1950年代西方圖書的問題,描寫對象是西方文字的字體排印和書籍設計。其觀點在很多人看來比較保守、壓抑時代主旋律——創新,但倘若浮躁的今人能汲取其中哪怕是一點點的平和和嚴謹,保守一些又有何妨?

作者/ Author: Jan Tschichold © 1991 Lund Humphries
原載於/ Original from: The Form of the Book, 1991, Lund Humphries
翻譯/ Translation: Rex Chen

與其說完美的字體排印是藝術,倒不如說是科學。對貿易的精通是絕對需要的,然而它並不是全部。精確的品味和完美的標誌,也能體現在對和諧設計規則的理解中。一般的看法是,無瑕的品味部分來源於先天的敏感:感覺。但倘若感覺無法確保無誤的判斷,那感覺也着實沒有大用處。感覺需要蛻變成對由正式決策產生的結果的認識。從這一點說,從來就沒有天生的字體排印大師,唯有長時間的自我教育才會使人掌握和精通。

如果說在對待好作品的時候沒有異見和爭論,那是錯誤的。我們並非與生俱來就有好品味,就像我們不是天生就懂得欣賞藝術品。僅從畫面上指認描繪的人和所代表的事物遠非真正理解藝術品。對於羅馬體的比例發表無知的觀點也同樣乏力。在任何情況下,爭論都是沒有意義的。那些想要說服對方的人必須比其他人要做得好一些。

好品味和完美的字體排印是超個人的。當今社會,好作品通常因為「舊式」而被錯誤地否定。因為對一般尋求對自己所謂「個性」肯定的人來說,會偏愛自己創造的怪異風格,而不願服從於客觀的品味標準。

在一件字體排印的佳作中,我們看不出藝術家本人的印鑒。某些人崇尚的個人風格,在現實中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特點,很多時候偽裝成「改革和創新」,危害十足。比如喜愛混搭一些不相關的字體——也許是一個非襯線字體或是一個怪異的十九世紀手寫體;或是訂立一些看似有挑戰性的限制,比如整本書只使用一種尺寸的字體,罔顧書籍結構的複雜程度。因此個性字體排印是有問題的字體排印,只有初學者和愚蠢的人才會義無反顧的堅持。

字距危機

好的。信貸危機(Credit Crunch)如火如荼的本周,愛字體的人(OK,我是學經濟的)仍然可以給自己找樂子。實在忍不住全文翻譯下 Noisy Decent Graphics 這篇文章。

作者/ Author: Ben Terrett © 2008

原載於/ Original from: Noisy Decent Graphics,2008年9月18日;
圖片/ Images: Noisy Decent Graphics
翻譯/ Translation: 經作者授權,由 Rex Chen 翻譯

現在大概無人不知銀行界產生的危機了,所有家喻戶曉的大銀行都受到牽連。危機正逐漸吞噬我們並且一天一天逼近我們的家園。儘管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都盡量避免這個話題,但我現在實在不能再等了。

女士們先生們請讓我介紹——字距危機(Kerning Crunch)。

讓我們先看看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字體設計大氣、強壯、信心十足。彷彿在船頭直挺挺地站着,緊盯着對手們的臉:夥計放心,這兒沒問題!

但離近一點看,尤其是字母「A」。

這能接受嗎?靠近一點尋求安慰?有關部門是不是該過來查一查有沒問題?

「O」和「T」倒是收斂一點,但我覺得還是有點太親近了。字距危機的問題在於它讓我們對自己的價值觀產生質疑。我們是不是乘風破浪的時候離風太近的太久了?我們到底還要多親近?

勞埃德(Lloyds)大概是這些倒霉蛋裡面比較好的。他們成功解救了「O」、「Y」和「D」,但他們還是救不了所有人。

犯規最明顯的已經被主流媒體忽視了,但我們不怕,有尊嚴的 blog 就是做這種事的。所以我們靠近點看看巴克萊(Barclays)的「L」和「A」吧。

前面都是艱難險阻,朋友們。

這些銀行中的一些的名字本身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調好「L」、「A」、「Y」和「S」的字距從來都不是什麼容易的事。但這些人還真是喜歡冒風險,是不是?

推薦:Black Letter 的故事

Black Letter: 公元1407年的拉丁文手抄聖經

My Dictionary 的 Colourphilosophy 辛勤地連寫三篇關於 Black Letter 體(又稱 Gothic Script,哥特手寫體)的背景和發展的文章。涉及到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可以看到哲學、政治和新思想對字體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十分值得一讀。

這三篇文章再次佐證 Typography(字體排印),較視覺學科的其他方面,與人文社會歷史更強更緊密的聯繫,這也正是我們熱愛 Typography 的原因。很多 Typo 人士都是兼職的歷史學家,比如前個帖子說的 Michael Twyman 也是藝術史的學術專家,還有 Times New Roman 的創作者之一 Stanley Morrison 也是印刷學的史學家。另外,Colour 將在這三篇後再接再厲,「順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線索,研究一下 Roman 和 Italic」。我們敬請期待。

連載一連載二連載三

Morisawa Fontpack

Morisawa Fontpack 把自己出品的字體做成遊戲,把中文、日文和英文的筆畫結構,讓用戶可以自己輸入文字,並隨意改變方向、尺寸,利用字體創造出一些有趣的圖形,甚至可以用來做設計。好玩兒的令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