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至上主义这一现代艺术流派的创始人,Malevich 的创作经历了不断的尝试,从最开始尝试印象派、原始主义的画法;受到俄国先锋艺术家以及立体主义的影响,开始重新审视具象形体和抽象的几何形之间的更深刻内涵,于 1915 年发表 From Cubism to Suprematism(从立体主义到至上主义)奠定至上主义的基础。所谓至上主义,强调的是运用基本几何形,如圆形、方形、线条以及有限的几种颜色作为创作元素表现最为优先的、最为纯粹的艺术感受。它摒弃具象艺术家对具体形体的真实呈现——认为那不过是对自然的无意义模仿,而强调艺术作为一种建构的能力,利用基本元素体现重量、速度、运动方向,赋予真实存在一种全新的生命力——也即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Lisstzky 受到 Malevich 的影响,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这点容后再细谈。
1921 年 Lissitzky 辞去教职,再一次离开俄国,以文化大使的身份出访德国,建立德俄两国艺术家的交流。在逗留期间,他创办了一些期刊,宣传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另一方面也参与了多项展览设计,推广俄国艺术。此后他还在瑞士、荷兰等不同欧洲国家来往,结识了不同艺术流派的活跃人物,他与达达派艺术家 Kurt Schwitters 一起办杂志,结识著名德国字体设计师 Jan Tschichold 并成为终身好友,与包豪斯代表人物 László Moholy-Nagy、荷兰风格派创始人 Theo van Doesburg 等频繁交流互访,在交流中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理念逐步发展。
在人民艺术学院任职期间(1919–1921),Lissitzky 全力协助 Malevich 发展至上主义,自己也重拾画笔,发展出自己的至上主义风格「Proun」。最为人所知的平面作品是以下这幅宣传海报 Beat the Whites with the Red Wedge(红色刺穿白色)。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俄国内战,红色代表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变革者,而白色则代表保守主义。简单的红色尖锐三角刺破白色空间,所要传达的信息明确而直白。这幅作品也再一次体现出 Lissitzky 的创作中的永恒母题——艺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紧密关联。
Beat the Whites with the Red Wedge, El Lissitzky, 1919。图:Russian Avant Garde
Proun 的其他代表作还包括 1923 年「大柏林艺术展」(The Great Berlin Art Exhibition)的展场。他将自己的平面 Proun 几何构成改造成空间装置,按照 Proun 重构了一个空间,观者在参观时仿佛漂浮在画作当中——这也是 Lissitzky 作为现代艺术家的首创,将观者当成艺术作品的构成部分进行创作。
从不同渠道资料来看,Proun 从来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在俄语里它表示「对新事物的确认」(project for the affirmation of the new),Lissitzky 本人的定义是「从平面画作向建筑的转变状态」(the station where one changes from painting to architecture)。不仅是维度上的变革,Proun 作品更特别的一点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带着明确的社会目的,比如 Lissitzky 在作品中注入希伯来元素,用对待建筑的方式安排字母的布局。这些作品更深层的含义是他对置身变革中的俄国未来社会形态、社会建筑的乌托邦构想。
作为至上主义这一现代艺术流派的创始人,Malevich 的创作经历了不断的尝试,从最开始尝试印象派、原始主义的画法;受到俄国先锋艺术家以及立体主义的影响,开始重新审视具象形体和抽象的几何形之间的更深刻内涵,于 1915 年发表 From Cubism to Suprematism(从立体主义到至上主义)奠定至上主义的基础。所谓至上主义,强调的是运用基本几何形,如圆形、方形、线条以及有限的几种颜色作为创作元素表现最为优先的、最为纯粹的艺术感受。它摒弃具象艺术家对具体形体的真实呈现——认为那不过是对自然的无意义模仿,而强调艺术作为一种建构的能力,利用基本元素体现重量、速度、运动方向,赋予真实存在一种全新的生命力——也即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Lisstzky 受到 Malevich 的影响,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这点容后再细谈。
1921 年 Lissitzky 辞去教职,再一次离开俄国,以文化大使的身份出访德国,建立德俄两国艺术家的交流。在逗留期间,他创办了一些期刊,宣传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另一方面也参与了多项展览设计,推广俄国艺术。此后他还在瑞士、荷兰等不同欧洲国家来往,结识了不同艺术流派的活跃人物,他与达达派艺术家 Kurt Schwitters 一起办杂志,结识著名德国字体设计师 Jan Tschichold 并成为终身好友,与包豪斯代表人物 László Moholy-Nagy、荷兰风格派创始人 Theo van Doesburg 等频繁交流互访,在交流中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理念逐步发展。
在人民艺术学院任职期间(1919–1921),Lissitzky 全力协助 Malevich 发展至上主义,自己也重拾画笔,发展出自己的至上主义风格「Proun」。最为人所知的平面作品是以下这幅宣传海报 Beat the Whites with the Red Wedge(红色刺穿白色)。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俄国内战,红色代表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变革者,而白色则代表保守主义。简单的红色尖锐三角刺破白色空间,所要传达的信息明确而直白。这幅作品也再一次体现出 Lissitzky 的创作中的永恒母题——艺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紧密关联。
Beat the Whites with the Red Wedge, El Lissitzky, 1919。图:Russian Avant Garde
Proun 的其他代表作还包括 1923 年「大柏林艺术展」(The Great Berlin Art Exhibition)的展场。他将自己的平面 Proun 几何构成改造成空间装置,按照 Proun 重构了一个空间,观者在参观时仿佛漂浮在画作当中——这也是 Lissitzky 作为现代艺术家的首创,将观者当成艺术作品的构成部分进行创作。
从不同渠道资料来看,Proun 从来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在俄语里它表示「对新事物的确认」(project for the affirmation of the new),Lissitzky 本人的定义是「从平面画作向建筑的转变状态」(the station where one changes from painting to architecture)。不仅是维度上的变革,Proun 作品更特别的一点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带着明确的社会目的,比如 Lissitzky 在作品中注入希伯来元素,用对待建筑的方式安排字母的布局。这些作品更深层的含义是他对置身变革中的俄国未来社会形态、社会建筑的乌托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