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研究 / Research

视力表与视标(optotype)设计

虽说早在十三世纪末人们就发明了最原始的眼镜,但在科学的视力检测和验光技术没有成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配一副合适的镜片依然要靠运气。如果你是一位十八世纪的近视眼,只能在店里有限的镜片选择中不断试戴,或者在街上找到一位在不同小镇之间卖镜片的商贩,他只会根据你的年龄大约猜测一下近视程度,挑一副镜片给你。

那么,视力检测的系统理论以及它催生的产物——视力表,是何时出现的,视力表上的视标(optotype)设计又有何讲究呢?

Emil Rudolf Weiß:书法和装帧艺术的设计职业化

提起二十世纪早期的德国平面设计,不少读者可能马上会想到扬·奇肖尔德(Jan Tschi­chold)或者保罗·伦纳(Paul Renner),他们似乎代表着先锋、简练、理性和机械化生产。与之相反,彼时的手工艺术家和匠人则是落后、繁复、感性和小规模劳作的代名词,必是他们唾弃的对象。但事实远非如此——二十世纪早期的德国见证了海报艺术、书籍艺术的兴起,商业平面设计初现雏形。艺术家、书法家们有的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版、给平面设计打下了理论基础;有的开设课堂,把他们的知识传授给平面设计师;有的更直接投身业界,成为首批平面设计师。这一「理论–教学–实践–传播」的链条对平面设计无疑意义重大,但这段过渡时期的历史却往往被早期现代主义者的革新光环盖过。我们将在近期刊发一系列文章,重点关注这些过渡时期的艺术家和早期设计师们,也希望他们的思想、作品与遭遇能予后来人以启发。

孙明远谈《聚珍仿宋体研究》:「古典的回归」绝非单纯的拟古

聚珍仿宋体是 20 世纪初中国人自行制作活字字体的早期尝试,由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后人丁三在、丁辅之兄弟着手开发,于 1919 年正式问世,随后风靡海内外,影响至今。聚珍仿宋在风格上不同于当时主导印刷出版市场的日本制宋体字(明朝体),而是以传统雕版印刷字形为蓝本的古典字体。它在构思上完成了仿宋体从写刻到铸字的改造,折射出当时中国人对自身文字形态的认知,以及对审美规范如何适应技术变革这一问题的理解。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孙明远近日出版的《聚珍仿宋体研究》针对这一款字体,从时代背景、产业状况、制作初衷、审美观念、开发技术、应用传播等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采用了大量一手资料,考证扎实,内容全面,是近年来国内字体历史研究中少有的深度专题性著作。孙明远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获设计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字体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员、日本文字设计学会会员。2004 年至今在国内、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 2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平面设计史、活字字体史。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本书,我们对孙明远博士进行了简短的访谈,以下内容略有编辑整理。

长谈:印度文字与字体

Delhi street sign
新德里街头路牌,由上至下:天城文(印地语)、拉丁字母(英语)、古木基文(旁遮普语)、阿拉伯字母(乌尔都语)。(摄影:Meena Kadri / Flickr

按:2018 年,借设计北京大学南亚系的一款西文字体的机会,笔者邀请到北大南亚系的叶少勇老师进行一次关于印度文字及字体的访谈。叶少勇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梵佛研)成员。叶老师对古代印度佛学有着很深的研究,还精通印度古代文字及字体学,曾专门对北印度梵语写本的字体做过全面的研究。

印度在古代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现代国家观念,泛指南亚次大陆上的诸多国家地区,如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甚至包括了阿富汗的一部分。

印度这片土地上的文字繁多,造型各异,但几乎都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婆罗谜文字这个源头。印度文字还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字,比如东南亚的泰文(以及各种傣文),缅甸文、柬埔寨文以及藏文字母等等。让我们先从印度的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开始梳理。

挤进推出避头尾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从本文起,将对标点处理问题展开分析。虽然本文讨论的是「避头尾」,但希望读者可以结合本系列之前关于「基本行长」「全宽/半宽」标点标点悬挂思路等几项内容一起来阅读分析。

假设在排一段中文时遇到了题图的情况,应该怎么办?版式规定一行二十二个字且不允许标点悬挂,可是偏偏在行尾遇到了句号。

也许有人说,这不就是避头尾么,既然句号不能在行头,那就把「客」字一起拉下来换成新的一行即可——这是唯一且最优的方案吗?针对这个简单的实例,其实可以有五六种处理方案。与其讨论方案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处理思路。在本文里,笔者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避头尾操作中的各种复杂度与优先度决策的问题。

针对 Adobe InDesign 标点挤压中文默认设置的反馈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本项目不仅旨在重新理清中文排版的思路,还努力从字库厂商、软件厂商、网页环境等全方面改善中文排版环境。针对目前 InDesign 中文版的诸多问题,笔者于 2018 年 2 月撰写了一份反馈报告,已经从东京转交至 Adobe 总部的品质工程部。报告原用英文撰写,现翻译成中文公开如下。

要让 Adobe 这样一个商业公司针对于一个并无法获得多少商业利益的地区进行本地化设置的修改非常非常困难。如果没有用户反馈又没有商业利益,软件是不可能自动变好的。只有让 Adobe 得到更多实质性的反馈,才能让其内部提高修改 bug 的优先度,最后实现软件的更新。笔者希望所有 InDesign 中文用户,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用户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笔者一起通过各种渠道来反应这些 bug,最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关于标点宽度调整以及 InDesign 所谓「标点挤压」功能的具体分析,孔雀计划将在之后的文章里具体讨论。

English version in PDF format is available here.

问题

  • InDesign 软件完全按照日本工业标准 JIS 设计,而「标点挤压」中的默认中文设置(包括简体中文设置和繁体中文设置)却采用了与软件设计标准的日文排版原则完全不同的算法,造成逻辑矛盾,导致中文用户几乎无法使用。
  • 错误的翻译不仅导致用户界面显示问题,还导致整个「标点挤压」功能非常不友好。

挤挤总是会有的吗

2017 年夏关于微软雅黑「标点位置改进」消息的文章截图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上篇《全角半角碎碎念》陈述了标点符号字宽的基本概念,本文则论述了标点符号宽度调整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到底具体在调整什么?

2017 年 8 月,各网络媒体报道了微软公司在「Window 10 秋季创意者」版本里对「微软雅黑」这款字体的更新内容,第一点就提到了「标点符号位置改进」。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 GB/T 15834-2011,严格遵照标准修正了一些标点的位置。逗号的位置由居中改为居左下。问号、叹号、分号、冒号均置由居中改为居左。左括号与右括号的位置由居中改为分别居右与居左。

众所周知,「微软雅黑」是美国微软公司委托方正设计的一款字体,随 Windows Vista 简体中文版一起发布,正式上市是在 2007 年。之后微软不仅为老系统 Windows XP 也发布了一个版本,还在 Office 2007 简体中文版附带此字体。而这次推出的 6.25 版已经是 2017 年,距离发布已经整整十年。「微软雅黑」出于其「Windows 默认字体」的身份,作为「中文代表」出现在世人面前,早就占领了中国大江南北。即便新版本发布,带有错误位置标点符号的旧版也不可能瞬间消失,依旧会在市场上占据很长时间。因此笔者在知乎上对此的评价是:

从 Vista 开始算,花费了十年时间,微软雅黑的标点位置终于符合国标的位置,这速度我也是醉了。

城市字体考现学:招牌制作指南

编者按:近期我们以「城市字体观察」这一话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探讨,从寻找上海「印」迹的城市漫步,到对亚洲城市招牌进行初步观察后的备忘录,从厉致谦等设计师与文化学者发起的「城市字体观察学会」,到松散而活跃的「上海字迹」小组……公共空间的文字设计,这个鲜活、真切的课题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日在上海衡山·和集举行的「字体漫游」摄影展以及「城市招牌考现学」讲座,也分享了这些实践的初步收获。本文包括了厉致谦在讲座中展示的部分内容。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没有人的城市,只能称为鬼城。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在发出形形色色的声音与信息。一座没有声音的城市,恐怕会比鬼城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吧。除去沉默的建筑与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中的不同文字,代表了种种无声之声。我们也许从来对它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但我们的确离不开:「这里是……」「那个方向有……」「……欢迎你」「请勿……」「对不起……」「开放的时间是……」「这条路的规则是……」「我们的营生是……」「品类和价格是……」「请注意……」「树立……」「弘扬……」「学习……」「……梦」……

城市中的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公共性的与个体性的。道路、车站、机场、公交系统、电网、市政、公园里出现的文字、宣传标语等,属于前者。机构或企业标牌、商号招牌、广告、私人空间的提示语、个人制作的临时性字牌等,则属于后者。它们构建出这个时代独特的城市景观,让城市与人在空间与时间中展开无声的沟通,映射、交响出市民当下的生活。

字体漫游:上海城市字体观察摄影展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除去沉默的建筑与街道,城市空间的文字,代表了各种无声之声。我们也许从来对它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但我们的确离不开:

「这里是……」
「那个方向有……」
「……欢迎你」
「请勿……」
「开放的时间是……」
「这条路的规划是……」
「我们的营生是……」
「品类和价格是……」
「请注意……」
「树立……」
「弘扬……」
「学习……」
「……梦」

城市字体不仅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也是无声却有效的沟通方式,映射、交响出市民的生活。「字体漫游」邀请你一起,以城市字体观察学为方法,体察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城市中的别样风景。

字体漫游 —— 上海城市字体观察摄影展

  • 时间:2018.3.5 – 4.2
  • 地点:上海市衡山路 880 号衡山·和集 Dr. White 2F、3F

开幕讲座:城市招牌考现学

  • 时间:2018.3.12(周一)19:00–21:00
  • 地点:衡山·和集 Dr. White 3F

全角半角碎碎念

五号字铅空几种。中间为五号全身空,往左上为五号的半身(对开,或称二分)、四分空;往右上为五号的二倍、三倍、四倍空。字腹上的缺刻证明了它们都是活字材料而不是普通的铅块。

「孔雀计划:中文字体排印的思路」系列倡导从中文出发、以中文的思维方式讨论中文排版。在开启中文排版里关于避头尾方式、所谓「标点挤压」调整的讨论之前,笔者在本文里重点阐述了一些需要明确的前提概念,作为之后讨论的基础。

「所以说,『全角空』并不总是固定 1 em 大小呀!如果你们不抛弃这个固有观念,就没办法再谈下去了!」

播客 / Podcast  

字谈字畅 187:波士顿旁快乐佬

威廉·亚迪逊·德威金斯,高产且多面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于其人生的后半段,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字体设计,注入了独具一格的创造力。今天老朋友沛然做客嘉宾,为大家介绍德威金斯富于活力的生平事迹及字体作品,及其在字体之外的有趣创作。

字谈字畅 186:《中文排版需求》的进展

W3C 2022 年度全球技术大会中国会场「新一代 Web 技术标准论坛」于 9 月 6 日、7 日在杭州举办。本台主播钱争予应邀分享《中文排版需求》的工作进展。今天的节目将播出现场录音,以飨未能参会的听众。

字谈字畅 185:山外有山,字外有字

正如上期节目所说,编码字符集标准的更新,不能即刻解决生僻字难以显示的问题。而在计算机中输入并展示生僻字,以及其他特殊字符、特殊字形的需求,则长期存在。如何在「信息交换」的前提下去应对这个问题?——今天的一小时,我们就结合听众来信的相关疑问,尝试解答。

字谈字畅 184:十七年等一回

时隔十七年,GB 18030—2022 获批面世。此番更新后,这份中文编码字符集的国家标准有哪些变化,业界字体产品的现状与新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距?——本期节目,我们将逐一解读。

字谈字畅 183:康熙怎么又来了

一则微博热搜,巧合地让 Unicode 康熙部首区块中的字符进入较大范围的公众讨论。本期节目,我们将回溯 Unicode 康熙部首相关的背景信息,梳理康熙部首在日常应用中可能牵涉的字体排印问题。

字谈字畅 182:「要保留文字,最好还是刻在石头上」

Type 1 字体的发展及应用历程,即将告一段落。今天的节目,我们结合听众来信提出的疑问,回顾 Type 1 及相关字体技术的历史,简析 Adobe 停止支持该字体格式后可能带来的影响。

字谈字畅 181:「要是我来评这就是全场大奖了」

本期节目将继续为大家介绍 GRANSHAN 2021/22 的获奖作品。今天,我们特别邀来老朋友、资深字体设计师张暄做客嘉宾,从不同的视角品评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文化背景的字体设计。

字谈字畅 180:格兰山上捷报传

GRANSHAN 2021/22 字体设计竞赛结果已揭晓。今日有幸请到本届评委之一、汉仪字库 COO 马忆原,为大家深入介绍大赛的评审工作及中文组的获奖作品;同时,也对专业字体设计赛事的组织及评奖定位,做出剖析。

字谈字畅 179:奥芬巴赫鲁道夫

鲁道夫·科赫,一位技艺精湛的综合性艺术家——他不算长久的职业生涯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风格独到的经典字体作品。今天,The Type 编辑谭沛然再次做客嘉宾席,为我们深入介绍科赫的生平、作品,及其在乱世中颇具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立场。

字谈字畅 178:此汉仪非彼汉仪

清代珐琅彩瓷如何为隶书字体的设计注入灵感?——今天,我们有幸邀来清御隶书体、清墨彩隶书的设计师邵汉仪,深入介绍其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设计细节及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