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目录归档: 印刷

短报:美国 70 年代左翼运动印刷史料收藏

图:Brad Duncan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的美国见证了社会变革思潮和社会活动的升温。反战运动愈演愈烈,民权运动尤其是黑人平权运动发展到了最高峰,女性和同性恋者要求解放的呼声越加高涨。这些运动虽然由不同的根源促生,但受到了反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泛非洲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

在这一波社会运动的浪潮中,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宣传材料,海报、传单、小册子、报刊、专辑封面……它们被印制出来,分发到街头巷尾,最后似乎注定在历史中转瞬即逝,但仍有不少保存了下来。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名为 Interference Archive(社会干预档案)的团体在今年 1 月至 3 月举行了名为「捷报传来:美国 1970–1979 左翼激进运动印刷史料」(Finally Got The News: The Printed Legacy of the U.S. Radical Left, 1970-1979)的展览,将这些政治意涵极为丰富却少有人知的资料悉数展出。

继续阅读

你家的春联贴反了么?

上海市中心某大厦门口贴的春联

这是在前几年的春节笔者在上海拍摄到的一张照片。当时只是觉得这幅春联平仄不对,然后才发现原来是把上下联贴反了。于之前我也曾把一些春联图贴到社交网络上,同为 TIB 作者的梁海回复说:「主要是很多人根本判断不出来哪个是上联……」

继续阅读

掌控东方:晚清西人汉字排印的模数化系统设计

马礼逊。图:Wikipedia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罗佳洋,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现就读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中亚与高加索研究室,专攻亚非文化方向硕士学位。本文选自作者学士学位论文《从「拼合」到「格致」:有关西人汉字认知的设计史叙述——以「拼音」「拼合字」为例》第三章。

19 世纪,地理世界已不再迷雾重重,随着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浪潮,「日不落」帝国就此崛起,以英美为首的新教传教士成为基督教事工的主心骨。如果说明清之际的教士更注重「讲经」,那么这一时期的新教传教士凭借着他们所向披靡的雄厚工业资本,更有理由去急于「传道」。「西儒」先贤对「相通之理」连篇累牍的迻译已然非晚清之时务,直截了当的宗教意识输出才是机器帝国应有的容姿,大肆的印刷出版自然成为此刻的关键,遂致使西人的汉字排印设计天生具有强烈的功能指向,同时这份工作也紧紧依附于宗教意志,系列设计成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重中之重。

继续阅读

一张明信片的诞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你可以说这只是一张普通的明信片而已。但这的确是一张不同寻常的明信片。

继续阅读

中日字体设计夜话——与鸟海修对谈

鸟海修和 Eric Liu 在「字体之星」评审现场
编者按:2016 年 3 月,作为日本字体设计第一人的鸟海修先生(鳥海修、とりのうみ・おさむ,Osamu Torinoumi) 应汉仪字库的邀请访华,本站编辑 Eric Liu 作为特邀翻译,全程参与了他进行「字体之星」大赛评审和研讨会,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学术交流会以及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在紧密日程之余,两人还针对中日字体设计的现状和思路等展开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谈。对谈是在 3 月 12 日深夜,即工作坊的前夜一个非常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原本想作为 TIB 播客节目《字谈字畅》的特别节目播出,但是由于体量过大,涉及各种背景较多,我们决定将当时录音记录整理成此文,以飨读者。本稿成文时,对谈话部分内容进行了删节。另外,关于鸟海修先生的访谈,诸位读者还可以参考 TOPYS站酷从其他角度采访的文章。

(以下 E 即 Eric Liu,T 即鸟海修)

继续阅读

Shanghai Type:上海活字的近现代世情

Shanghai Type(上海活字)是一个关注上海印刷字体设计与生产的项目。我们聚焦十九世纪末至今的、在上海或与上海有关的印刷字体,挖掘它们背后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故事。项目由我(厉致谦)发起,主要成员是年轻的设计师龚奇骏,项目顾问由陈其瑞(原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师)担任,同时获得了上海新闻出版博物馆(筹)的支持。Type is Beautiful 也是项目的网络合作伙伴。

继续阅读

Peter Mendelsund:阅读,思考,设计

Peter Mendelsund 新作两本。图:covers.petermendelsund.com

无论在哪里,书籍设计似乎都只在几个角落里兀自繁华,大部分书店的书架上展露的封面,或平淡无奇,或哗众取宠,或千人一面,加之电子书的兴盛,对包括封面在内的书籍装帧设计真正关注的人群越来越少。不过这并不会使设计师的热情消减,反而让一些术业有专攻的设计师得以大展才华。Peter Mendelsund(彼得·门德尔桑德)就是其中一位。

继续阅读

平面设计与战后重建:Design Research Unit

《Design Research Unit 1942–72》,文字是文末宣言。(图 / 设计:APFEL

英国设计研究部(Design Research Unit,DRU)在二战时期建立。其建立宗旨充满了道德目标和理想主义:结合设计的新思想和实践的新方法,建立一个更好的战后世界。时至今日,在英国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的印记:铁路的标志,伦敦中心 Westminster 区的路牌,地铁 District 线的座套。承担着以设计改善社会的理想,DRU 以现代主义包装了英国的一个时代。

作为二战后于英国崛起的第一代设计顾问公司,DRU 的现代主义的设计领先 Pentagram、Total DesignUnimark 整整一代。DRU 创立之初的模型十分新鲜:跨领域合作,重新思考商业传播方式——主要体现在发展、实践企业标识(corporate identity)的概念。自成立之初,团队成员就由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以及建筑师组成,发展领域包括平面设计、展览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企业标识设计等等——其团队之多元,涉及领域之广泛,即使到今日也属罕见。更重要的是自创立之初,DRU 就遵循为公共大众设计的宗旨,致力于用设计改善英国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

继续阅读

圣经再设计

Bibliotheca」是一个对「圣经」这一概念进行再设计的 Kickstarter 项目,由美国设计师 Adam Lewis Greene 发起。对 Greene 来说,除了宗教属性,圣经本身也是一部重要的、可读的古代文学著作。然而这一文学性却被宗教用途所牺牲。由于需要保留查经、引用、教会活动等实际用途,圣经的文字结构被肢解、分割、序号化,使得连续阅读变得困难。为达到这些目的,圣经的设计也令普通人望而却步:高文字密度,各种文字设计的元素混杂,用来区分章节、正文、词性、注释等等信息,而全部这些通常都印在脆弱透薄的纸张上,以便可以成为方便携带的一册书籍。于是长久以来,圣经给人以庄严但枯燥的感觉。书籍设计师 Greene 的新项目正是要改变这一现状,重新让圣经成为可以畅快阅读的文学故事。

继续阅读

书刊 002 / 日本写真五十年

本期介绍三册日本摄影书。或是日本近几十年内的某些影像断片,或是对日本当代摄影行为的反思,又或是对日本半个多世纪摄影创作全貌的一番梳理。

在题材之外,三册书还有一个特殊的共同点。它们均来自台湾平面设计师王志弘主导的出版项目「Source」。「Source」是继「Insight」之后王志弘推动的又一创意书籍出版项目,与台湾脸谱出版社合作。王志弘亲自选书并完成装帧设计,同时还参与书稿的编辑以及后期营销、广告等环节的策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