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目錄歸檔: 人物

書法家與電腦字庫

參與印刷字模的書法家任政書法作品局部。圖:金禾畫廊
本文為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回憶文章。文中介紹了1970年代中國出版印刷業請書法家寫印刷字模的故事。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時代的飛速發展給人們提供了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方式,如今寫信幾乎都不需要手寫了,為什麼?用電腦唄!搞美化包裝設計也幾乎一樣不用人工畫稿,電腦中有的是用不完的各種漂亮的字體,彩稿、黑稿,只要輕鬆點擊鼠標,也一樣能方便搞定。

尤其要提出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街上的各種店名招牌都是要請名人書法家題寫,然後再人工放大製作的。文革中上海「大世界」附近有一塊「鮮得來」三個亮麗大字的招牌,就是赫赫有名的書法家任政先生書寫的,想來也會同那兒賣的排骨年糕一樣,給人帶來深刻的回味⋯⋯現在人們要搞個美化店招的招牌題字,只要到電腦中去選擇就行了,要行書就行書,要隸書就隸書,至於要魏碑及歷史上有名的各種書家字體,在這裡都能給你提供方便選擇。

但你知道電腦中的行書、隸書、新魏體、篆書體是哪些書法家寫的嗎?

繼續閱讀

牟體與大字本

本文為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回憶文章。文中不乏與當今時代強烈不符的政治色彩。但時代的荒謬後,當年造字人的激情仍然可敬。曾發表於2012年6月7日《新民晚報》,有少量刪改。現原文刊出。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牟體是人民日報美術編輯牟紫東書寫、設計的美化報版的標題字,也是印刷字體用個人姓名稱呼的極少個例之一。由於鉛字印刷,一個字號大小只能一付字,漢字又數量繁多,在上世紀60年代,《人民日報》卻能推出「長牟」和「扁牟」兩付不同的字體,在那時是相當不容易的事。而要由一個人完成設計書寫出所有的字符更是一個艱難浩大的工程,實在了不起。不管怎麼樣,在當時的中央,黨報給全國各地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繼續閱讀

被遺忘的宋體

六人集體照。這是赴江蘇太倉沙溪大隊,請農民顧阿桃評選字體的一張集體照(部分人員)。前排中間是「造反」後的字體室組長(替代室主任)瞿宗玉,帶格子圍巾的是我(陳其瑞),右面是老前輩周今才,後排自右至左是陳永海、許柏康、陳初伏。背景是縣革委大禮堂,剛聽完顧阿桃的報告會。
近來,中國近現代字體設計歷程廣受關注。在《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一文後,我們也受原上海印研所字體研究室設計師陳其瑞先生的委託,將他幾篇回憶文章全文刊發,講述更多當時的故事。本文手寫稿由張彌迪Colourphilosophy 編輯、整理。

一次偶然的上網搜索,我無意中發現有一個網友自發組織的「字體交流與鑒賞小組」。其中小青年厲向晨設計的康熙字典體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已被不少雜誌採用作標題排版。接着網友張彌迪也在小組發出了「有誰知道宋四體嗎」的討論帖子。看着這些話題,電腦屏幕前的我,很想參與他們的討論,無奈我只會用搜狗打字法中的手寫輸入,一筆一划的鼠標寫字相當吃力費時,我也不是他們的成員,上傳圖片資料,鏈接其他文件更不會,只能一次次地看着他們熱烈討論而遺憾關機作罷。這兩個話題的答案,四十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早就完成過康熙字典體。

這款字體來源自老一輩字體設計師中唯一健在的、被華文字庫老總黃克儉稱作「國寶級」人物的徐學成。而我親身參與經歷了這一設計,至今腦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如今四十多年後新一代的設計師及我們這些前輩,想不到會有這樣歷史性的相會,在這裡繼續我們的討論……

繼續閱讀

弘一法師與開明書店楷體字模

弘一法師(1880–1942)

俗名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皆有開先河之功。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關於他的佛學、書法、音樂等領域成就廣為人知,而這位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大師,不為人們所熟悉的曾經也參與過中文字模的設計。

繼續閱讀

蒙古文文字設計:訪天格思

天格思設計的所有字體樣式拼寫的「typography」(字體排印)
Type is Beautiful 一直關注中西文之外的文字設計的發展,尤其是中國民族文字的發展。來自內蒙古的天格思一直致力於發展和推廣蒙古文字設計,引起了很多關注。我們與他進行了交流,他向我們介紹了他的經歷、想法,以及蒙古文字發展的故事。本文感謝梁海初校。

天格思你好,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尤其關於你的民族和專業背景?

你好,我是天格思,內蒙古八十年代的蒙古族,我父親是個蒙古族詩人,母親是音樂老師。我是個畫油畫兒的,現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攻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北方少數民族美術,特別是早期游牧民族的視覺造型。沒上過任何關於設計的課程,鼓弄字體純屬個人興趣,小時候家裡親戚有做報社排印工作的,會接觸到活字鉛板一類的東西,想必是被影響到了吧。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自治區農業大學有了首個以恢復阿爾寨石窟文字為主要研究方向的蒙古文造型研究部門,常會與此課題的朋友們溝通,不過我個人更側重可清晰閱讀的文字設計,所以沒有參與此項研究。但就是這種文字設計環境影響了我的造字熱情。

繼續閱讀

字海沉浮:中國現代造字發展縮影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
《字海沉浮》以上海為樣本,講述了中國1949年以後字體設計和鑄字行業在社會、政治和技術的變革中的故事。原文刊載於《漢品》雜誌第二輯,文字有改動,圖片有補充。
An extended,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iece is available in our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ypography.

漢字是中華文化綿延傳承的基因序列,歷經千年,有過許多種書體和字體的變化。隨着活字和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文字字體的歷史逐漸分衍成兩條線索——書法(書寫)字體和印刷字體。歷史上的書法家多如繁星,刀工了得的雕版刻工們也有跡可尋。然而有一門新興的職業,卻是五千年來的頭一回,這是一項對綜合素質有很高要求的另類職業,拔尖者可謂鳳毛麟角。

繼續閱讀

評《史蒂夫·喬布斯傳》唐茶版

《史蒂夫·喬布斯傳》唐茶版封面和內頁

一本書的出版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這不僅僅是因為,隨着技術的進步,書籍完稿、排版、印刷、分銷所需時間不斷減少,也更是因為讀者等待出版品現身的耐力閾值正慢慢降低——網絡上一本寫到一半的小說可能會有眾多追隨者跟着作者的寫作進度隨時閱讀,而待得它真正完筆成書,反而會放在書架上無人問津;另一方面,這個正在不斷加速演進的世界,也要求出版物面世的速度越快越好。傳統的出版流程漸漸老去,對此無暇應對,新的出版形式和理念卻隨之成型。對此感興趣的讀者不妨通讀台灣科技作者 xdite 的精實出版(lean publishing)一文。我們也相信,未來出版業的進化,精實出版將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但是,對於閱讀質量稍有要求的人自然會對「精實出版」產生質疑——這些來不及洗泥就被塞進保鮮膜擺在櫥窗里販售的蘿蔔,能讓精神食糧的老餮們滿意嗎?快捷和質量的矛盾,有什麼妥善的解決辦法嗎?

繼續閱讀

Steve Jobs: 1955 – 2011

Steve Jobs 今天去世了。在此想要引兩段文字。第一段來自 Jobs 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講述他與書法和文字設計的故事,這段經歷為後來的 Mac 帶來了優秀的字體和文字體驗:

由於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學書法。我學了襯線體與非襯線體,學到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優秀的文字設計是如何產生的。文字設計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捕捉的,我覺得很迷人。

第二段是蘋果官方的悼詞:

蘋果失去了一位遠見卓識,開拓創新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位令人驚嘆的人物;我們這些有幸了解、並與喬布斯共同工作過的人,失去了一位密友,以及一位善於鼓舞人心的導師。Steve 留給我們一個只有他才能創建的公司,他的精神永遠是蘋果的基石。

藉以這兩段文字,我們對 Jobs 在設計、體驗和科技領域的追求和貢獻表示感謝。

信黑體與《失控》單行本:設計師柯熾堅訪談

對於 Type is Beautiful 來說,新近出版的唐茶單行本諸多特點中最為耀眼的一個,莫過於它所採用的特製字體:信黑體(Xin Gothic)。這套出自香港設計師之手、有多個字重的全套黑體字於今年發布,是中文字體領域的一件盛事。我們特別為信黑體用於唐茶叢書一事採訪到信黑體設計團隊 Visionmark 領銜的設計師柯熾堅(Sammy Or)。柯熾堅作為蒙納黑體和儷黑的設計者,是中文屏幕字體設計的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

繼續閱讀

Kurt Weidemann 和德國設計

Image©Marc Eckardt
本文刊載於《藝術與設計》2011年5月期,內容稍微有所改動。

前幾天收到 Erik Spiekermann 的 Email,告訴我德國設計元老 Kurt Weidemann(克特‧威德曼)去世的噩耗,雖然 Erik 在郵件中寫的很平淡,但是感覺到他對於這設計元老的崇高致敬!這位德國最後一位字體設計大師的隕落,讓人難免有一種遺憾之心。我的思緒在尋找記憶里的 Kurt Weidemann 圖片我打開 Fontblog 網站(德國 Fontfont 公司的專業字體 blog)看到已經有一篇關於 Weidemann的報道了。這對針峰相對了幾十年的冤家總於有個了結了,記得2008年的時候 Weidemann 寫過一篇關於 Erik Spiekermann 代表作 Meta 字體有抄襲嫌疑,而專業執着的 Erik Spiekermann 也好不客氣進行反駁,而且非常大度的邀請Weidemann這位前輩參加 Erik Spiekermann 一手創辦的 TypoBerlin 國際字體研討會,他們現場進行辯論,這場新老兩代設計師的精彩對話載入了史冊,回想起非常有意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