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寻找呼捷玛斯在中国的蛛丝马迹——兼谈「呼捷玛斯」的译名

最近,位于杭州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的展览,展出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的苏俄设计,作品涵盖戏剧、建筑、手工艺、产品、平面、服装、交通等门类。根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设计新的世界观」,包括新人新教育、工人文化、日常生活的艺术、未来城市;第二部分是「建造明天的世界」,包括建造「大风格」、战后公寓设计及其工业建筑技术、现代产品设计的起步、装饰艺术风格设计;第三部分是「人文设计&为人类而设计」,包括飞向星空、宇宙主义与太空设计、设计黄金年代与技术美学研究所、设计中的未来学。三个章节大致对应了 1920—30 年代、1930—50 年代、1960—80 年代几个阶段。与此同时,设计博物馆还邀请国内外学者举办了研讨会和线上讲座

图1-1“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展览现场-2
「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展览现场
图1-3“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展览现场图
「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展览现场
图1-5“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展览现场图苏联设计历史信息图表
「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展览现场

整个展览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第一个部分,也就是以「呼捷玛斯」(ВХУТЕМАС / VKhUTEMAS,苏俄国立高等艺术和技术工作室)为核心的内容。现场呈现了呼捷玛斯的机构沿革及部分师生作品,并将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我所关注的主要在书籍设计与字体排印方面,而在所有的展品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利西茨基与罗琴科的作品。比如在第一展厅一个转角处,展出了利西茨基的代表作《用红色楔形打败白色》,这件作品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与整个展厅的色调形成一种非常强的张力。现场还复刻了罗琴科设计的工人俱乐部,包括罗琴科设计的桌椅、《列夫》等书刊。

在惊叹呼捷玛斯师生强大创造力的同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对这个被称之为「苏联包豪斯」「与包豪斯齐名」的学校为什么这么陌生?于是我试图搜寻资料寻找一些在中国的线索。当然我要声明本人并不是研究设计历史的专家,只是处于这个问题格外的兴趣,而开始寻找它的蛛丝马迹。

苏俄文艺的译介与交流

在文学领域,其实已有学者对中俄关系做过专门研究,比如 1998 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陈建华著,学林出版社),此书梳理了中俄文学交流的历史,这也给研究中俄设计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五四运动时期兴起了一股俄罗斯文学热,此时「一批精通俄语的才气横溢的年轻人加入了这支队伍」,瞿秋白就是其中最有成就者之一。他在 1920 年底至 1923 年春曾赴苏联,此时呼捷玛斯刚成立不久,其实他是有机会到访的。从瞿秋白的游记中可见,他当时参观了工厂、学校等诸多场所,但是没有对这所学校的记载,或许是「擦肩而过」吧。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马雅可夫斯基见过面,马雅可夫斯基还赠送给他了一本 1918 年出版的诗集《人》。这本诗集虽然不如利西茨基罗琴科为他设计的另外几本有名,但诗集封面也是早期先锋派使用纯文字排印的一种类型。

1921 年 6 月 22 日至 7 月 12 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举行。由呼捷玛斯师生创作的《革命莫斯科——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是赠送参会人员的礼物。瞿秋白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也不知他是否看过此书。

瞿秋白回国之后也参与过杂志的编辑与设计,比如在 1923 年设计了《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并未像当时苏联流行的构成主义设计风格使用活字字体、美术字或版画,而是使用了绘画和书法字。

图2《人》马雅可夫斯基著,1918年-
马雅可夫斯基《人》,1918 年
图3《革命莫斯科——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1年
《革命莫斯科——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1 年
图4《新青年》1923
最上方的《新青年》,1923 年,瞿秋白设计

鲁迅也是苏俄文学艺术译介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 年他与周作人合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就有几篇俄国文学作品,之后又陆续翻译了许多苏俄文学著作。除了翻译以外,鲁迅通过策展、出版的方式向中国介绍了苏俄版画,陆续编选出版了《新俄画选》《引玉集》《苏联版画集》等书。

《新俄画选》为鲁迅编辑的《艺苑朝华》第一辑第五种,于 1930 年 2 月完成,第一次集中地向中国介绍了苏联版画艺术。1933 年 10 月 14 日,鲁迅在上海千爱里举办了「德俄木刻展览会」;12 月 2 日在日本青年会举办了「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1934 年 3 月,鲁迅编选出版了《引玉集》,收录苏联版画 59 幅,其中有密德罗辛(Д. И. Митрохин)、克拉甫兼珂(А. И. Кра́вченко)、法复尔斯基(В. А. Фаворский)、保夫理诺夫(П. Я. Павлинов)、冈察罗夫( А. Д. Гончаро́в)、毕珂夫(M. Пиков)、莫察罗夫(С. М. Мочалов)、希仁斯基(Л. С. Хижинський)、亚历克舍夫(Н. В. Алексеев)、波查日斯基(С. М. Пожарский)等人作品。

1936 年初,由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组织的苏联版画展览会在南京举行,2 月在上海展出。在多人的帮助下,良友图书公司的赵家璧借到此次展品,由鲁迅编选了《苏联版画集》于 1936 年 6 月出版,收录版画作品 172 幅,其中有法复尔斯基、冈察罗夫、克拉甫兼珂等人作品。在这些版画家中,法复尔斯基(1886—1964)就是呼捷玛斯的第二任校长,在《引玉集》收录的《一九一七年十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为纪念十月革命而作。保夫理诺夫(1881—1966)是呼捷玛斯的教师,冈察罗夫(1903—1979)是呼捷玛斯的学生。

图5《新俄画选》(《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鲁迅编,光华书局,1930年5月1
《新俄画选》(《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鲁迅编,光华书局,1930 年 5 月。在《〈新俄画选〉小引》一文中对俄罗斯的美术发展做了简短的论述。辑中收录了克林斯基(В. Ф. Кринский)等人的作品,而克林斯基就是呼捷玛斯的教师之一。
图5《新俄画选》(《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鲁迅编,光华书局,1930年5月2
《新俄画选》(《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鲁迅编,光华书局,1930 年 5 月。在《〈新俄画选〉小引》一文中对俄罗斯的美术发展做了简短的论述。辑中收录了克林斯基(В. Ф. Кринский)等人的作品,而克林斯基就是呼捷玛斯的教师之一。
图6《引玉集》,鲁迅编,三闲书屋,1934年3月
《引玉集》,鲁迅编,三闲书屋,1934 年 3 月
图6《引玉集》,鲁迅编,三闲书屋,1934年3月-保夫理诺夫作品
保夫理诺夫《国内战争的一幕》,收录于《引玉集》。
图6《引玉集》,鲁迅编,三闲书屋,1934年3月-法复尔斯基作品
法复尔斯基《一九一七年十月》,收录于《引玉集》。
图6《引玉集》,鲁迅编,三闲书屋,1934年3月-冈察罗夫作品
冈察罗夫《彼得·亚历克舍夫的供词》(右半),收录于《引玉集》。

鲁迅在《〈引玉集〉后记》中说道,「因为我极愿意知道作者的经历,由靖华兄致意,住在列宁格勒的五个都写来了」。可见鲁迅先生特别关注艺术家们的简历,但是由于资料有限,只对其中几位版画家做了简要介绍。因为「在墨斯科的木刻家,还未能得到他们的自传」。鲁迅也从「苏联小百科全书」中找到了法复尔斯基的简历。只是太过简略,未提及呼捷玛斯相关内容。他在《〈新俄画选〉小引》又提到:「如罗直兼珂(罗琴科)和力锡茨基(利西茨基)所装饰的现代诗人的诗集,也有典型的艺术底版画之称,但我没有见过。」其实在当时日本出版的画册中收录过一些苏俄的设计,比如《现代商业美术全集·第廿一卷》就有利西茨基设计的《物质》杂志封面及为马雅可夫斯基设计的《为声音》封面。这类画册在上海就有出售,鲁迅很有可能看到过这些画册,但因为书中没有注明设计者,即便看过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

图7《苏联版画集》,鲁迅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7月-1
《苏联版画集》,鲁迅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年 7 月
图7《苏联版画集》,鲁迅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7月-3
《苏联版画集》,鲁迅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年 7 月
图8《现代商业美术全集·第廿一卷》1
《现代商业美术全集·第廿一卷》,北原义雄编,アルス,1929 年
图8《现代商业美术全集·第廿一卷》3
《现代商业美术全集·第廿一卷》,北原义雄编,アルス,1929 年

鲁迅在设计封面时,会比较有意识地使用活字排印或者进行字体设计,并且结合版画等元素。这种先进的设计意识取决于他在美术、书法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但作为「文人设计师」的鲁迅主要是为自己的著作设计封面,而身为专业设计师的钱君匋就不一样了,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且积极学习各种风格流派。在如前所述的「俄罗斯文学热」中,中国出版了大量译著和论著,而钱君匋就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在其设计作品中就有很多苏俄题材,除了文学以外,还有政治、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在此试举几例。

左:《文学周报·苏俄小说专号》上海远东图书公司,钱君匋设计,1929 年。右:《诗选》尼古拉·阿塞夫著,罗琴科设计,1923 年

1.《文学周报·苏俄小说专号》 这本书封面显然是模仿了罗琴科为尼古拉·阿塞夫的《诗选》设计的封面。两个封面都是红色文字做底图,黑色文字居中叠印在上面。不同的是罗琴科封面是使用的具有构成主义代表性的无衬线体,而钱君匋使用了富有个人风格的宋体美术字。

左:《莫斯科印象记》胡愈之著,钱君匋设计,新生命书局,1932 年。右:《第三国际纪念碑》塔特林,1920年

2.《莫斯科印象记》 1928 年 1 月,胡愈之流亡法国,留学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1931 年春,经苏联回到中国,撰写了《莫斯科印象记》。胡愈之在游历莫斯科之时,呼捷玛斯也已经关闭,可谓「擦肩而过」,不过这本书的封面显然可以找到一些联系。在此书序言中提到,书的封面是「用苏联新派建筑作蓝本,而经钱君匋先生改作」,这个苏联新派建筑也就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书的扉页使用的一件版画作品,也就是克林斯基的《机械化的个人》,不知他是直接取自鲁迅编的《新俄画选》,还是从其他俄文资料找来的。

除此之外,钱君匋还是设计了很多苏俄题材的封面,比如《俄罗斯文学史略》《东方寓言集》《苏俄文学理论》《艺术社会学》、文艺理论小丛书、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以及俄国作家屠格涅甫、高尔基、柴霍甫著作系列等。因题材的关系,设计或多或少会参照苏俄设计风格,但也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著作是从日译本转移而来,设计更多受到了日本设计的影响。

图13《俄罗斯文学史略》郑振铎编纂,开明书店,1928年
《俄罗斯文学史略》郑振铎编纂,开明书店,1928 年
图14《苏俄文学理论》冈泽秀虎著,陈雪帆译,大江书铺,1931年
《苏俄文学理论》冈泽秀虎著,陈雪帆译,大江书铺,1931 年
图15《艺术社会学》佛理采著,胡秋原译,大江书铺,1933年
《艺术社会学》佛理采著,胡秋原译,大江书铺,1933 年
图16《科学的艺术论丛书》,鲁迅等译,水沫书店、光华书店,1929-1930年
《科学的艺术论丛书》,鲁迅等译,水沫书店、光华书店,1929-1930 年

这些内容虽然与呼捷玛斯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也有构成主义的影子。钱君匋不仅在设计实践中积极尝试各种新的风格,而且对美术史有相对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美术理论书籍,如在《西洋近代美术史》讲到:

在革命后的苏俄,工艺美术的制作选取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民艺的新生,一种是构成主义的意匠。苏俄的艺术,自中世纪以来,已走入「比上丁」(即拜占庭)的艺术的系统,含有极多的装饰性质,但自革命后,工艺美术家们,遂放弃革命前的都市的「布尔乔亚」(即资产阶级)的趣味,而是以自己制作的 inspiration (灵感·感悟),去发见田舍民艺。于是,这新的民艺的互动,就成为革命后的苏俄工艺的新特色,而广播于各地。政府因企图乡土工艺的发达,在这特殊的区域,为适应各民族的各自的需要和趣味,设立工艺学校或装饰美术学校。而表现的题材,也由宗教的一变而为民众的了。

不过对于「设立工艺学习或装饰美术学校」,文中没有详细阐述。在此文前,他介绍了「一九一九年德意志建筑家格罗辟哀司倡设国立工业美术学校,此处的「国立工业美术学校」也就是包豪斯。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除了出版大量的俄罗斯文学,还出版了很多关于苏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各方面的书籍,其中在《苏俄文艺总论》的第五章「苏维埃绘画与建筑」介绍了「革命前期的团体」、「未来派」、「构成主义」、「亚弗尔」及「美术学校」。其中「美术学校」一节提到:

列宁格拉美术学校,莫斯科绘画、建筑、雕刻学校等主要的学校,都彻底的改革了。现在学生有关于教授选择、新的教授法的计划案、科目的设定、学校事务的管理等发言权了。学生从预科开始——在预科时,授与素描法、模型法、建筑制图、雕刻、印刷、色彩、图案等全绘画艺术的基础的一般入门及其智识。其次才进而为专门的研究。譬如:绘画,或绘画的分科如演剧装饰,或雕刻、建筑及各种笔写美术。

「莫斯科绘画、建筑、雕刻学校」即是「呼捷玛斯」的前身之一,创立于 1865 年,1918 年改为第二自由工作室。这里所说「改革了」,也就是 1920 年与第一自由工作室合并为「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这里介绍的预科制,也就是「呼捷玛斯」的教学模式。

另外在 1936 年出版的《新建筑》当中介绍过「苏联建筑」,并在创刊号封面上使用了构成主义作品。但是都没有介绍过这所学校。当然在这个时候,呼捷玛斯已经关闭,苏联国内对其也是持批判态度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也向中国派驻了大量专家,他们对呼捷玛斯的态度,从 1953 年建筑学者阿谢甫可夫在清华大学讲学的讲义《苏维埃建筑》中可见一斑:

一九一八年根据苏维埃埃政府的法令,改组了艺术学校,成立了自由的艺术工作室。消灭了等级的物质的困难,发现并教育有才干的人,就形成出自工农之间的新生力量参加到艺术学校中去的热潮。在这些艺术工作室中开展着各种派别的尖锐的创作斗争。这个斗争最后就归结成两个基本方向的斗争,一个是产生着苏维埃的有思想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另外一个则是反映资产阶级艺术的瓦解和腐朽的各种形式主义派别。这种堕落的伪装是用摹仿革命的词藻掩饰着,并在艺术方面及艺术遗产方面,炫耀极端的虚无主义,并且其中一部份还渗透到艺术学校中去,他们曲解艺术,并且把苏维埃青年的创作愿望引到歪路上去。虚无主义的形式主义的观念开始时是形成在绘画中,后来就传到了建筑中。

在这份讲义中,可以清晰看到当时的苏联专家对二十年代的各种流派的批判,尤其是对构成主义的批判。虽然提到学校的改革,显然他在此不会强调呼捷玛斯的存在。

0001.pdf
《苏俄文艺总论》弗里曼著,克己译,国际书局,1933 年 2 月
图19《新建筑》创刊号1936年
《新建筑》创刊号,1936 年
图20《苏维埃建筑》耶·安·阿谢甫可夫著,杨秋华、刘鸿滨译,清华大学,1954年1月-1
《苏维埃建筑》耶·安·阿谢甫可夫著,杨秋华、刘鸿滨译,清华大学,1954 年 1 月

译名之考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与苏联的交流中断,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缓和,在一些书刊中开始出现对苏俄设计的介绍,不过大都比较简略,在介绍「呼捷玛斯」的时候有些使用全称意译,有些使用简称音译且不统一。

八十年代较早介绍苏俄设计的文章,有陈志华先生撰写的《苏俄早期建筑思潮——兼论我国现代建筑》,作为附录载于他翻译的金兹堡著作《风格与时代》。文中提到了「高等艺术与技术学校」并标注俄语简称,对这所学校也作了介绍和评论。书中标注此文写于 1980 年 2 月,但目前未找到这篇文章最早发表的资料。不过,在 1980 年出版的《建筑师》第三期中,陈志华(窦武)先生撰写的《北窗杂记(四)》中也提到了这所学校,译为「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未注俄语或英语。

1982 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童寯撰写的《苏联建筑》,书中对呼捷玛斯没有介绍,只能在对利西茨基的注释中,找到一句「翌年(1921 年),他又回到莫斯科美术学院任教」,根据利西茨基的简历,此处的莫斯科美术学院应该就是呼捷玛斯。

图21 1980年《建筑师》第三期中,陈志华(窦武)先生撰写的《北窗杂记(四)》1
《建筑师》第三期,1980 年
图22《苏联建筑》童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1
《苏联建筑》童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年

1986 年发表的《应该重视对俄国先锋派美术的研究》,这篇是国内较早关于俄罗斯先锋派艺术的比较系统论述的文章。由陈瑞林(楚水)撰写,朱伯雄(羊石)修改。以两人的名义在中央美术学院院刊《世界美术》发表。此文介绍了「国家艺术技术学校」,即呼捷玛斯,并且将其与包豪斯相比,指出他是苏联工艺技术新观念的母体,强调了其重要性。文中没有备注俄文及英文:

1920 年,苏联成立「国家艺术技术学校」,美术方面,到处可以感受到当年俄国先锋派艺术,其性质与德国「包浩斯」学校相近,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针对建筑机能和物质产品制造的改造。从某种意义说,这是后来苏联工艺技术新观念的母体。

《应该重视对俄国先锋派美术的研究》,羊石、楚水著,《世界美术》1986 年第 4 期

《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一书是在哈尔科夫公用建筑工程学院从 1965 年起教授的「艺术设计原理」课程教稿基础上撰写的,作者为施波拉,1978 年初版。两家中国出版社在 1986 年几乎同时出版了中译本,书名略有出入。书中对苏联设计历史有简单阐述,其中机械工业出版社版本中用全称提到「国立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机构」,标注的是俄语简称 Вхутемас,没有使用简称音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版本中使用的是「国立高等美工实习学校」,未标注俄文或英文。

机械工业出版社版:「发展和提高工业艺术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В. И. 列宁 1920 年签署的关于建立国立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机构(Вхутемас)的命令。命令指出,Вхутемас 是高等艺术专科学校,其目的是为工业培养高水平的艺术行家,同时也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教导员和领导人员。」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版:「在发展和提高工业艺术文明方面的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是,1920 年列宁亲自签署了关于建立国立高等美工实习学校的法令。这个法令说,这是一种专门的高等艺术学校,目的是为工业部门培养艺术师——高级技师,同时也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教员和领导人。」

图27 Техническая эстетика и основы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П. Е. Шпара, 1978《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俄文版)1
Техническая эстетика и основы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 П. Е. Шпара, 1978.《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俄文版和 1986 年的两个中文译本。
图28 《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原理》(陈仲实、朱立人、杨慎译,陈仲实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年11月)1
Техническая эстетика и основы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 П. Е. Шпара, 1978.《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俄文版和 1986 年的两个中文译本。
图29《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李荫成译,曹本富校,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1
Техническая эстетика и основы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 П. Е. Шпара, 1978.《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俄文版和 1986 年的两个中文译本。

吕富珣在 1990 年翻译出版的《苏维埃建筑》和 1994 年出版的《苏联前卫建筑》中,将ВХУТЕМАС译为「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并且标注了俄语简称。

陈志华先生在 1991 年重版的《风格与时代》的《著者小传》中介绍金兹堡时提到「高等艺术技术学院」,并标注了俄文简称 Вхутемас,未作音译。很有意思的是,在《译后记》中,译者将「构图」与「构成」标注了音译——「构图」(贡波席奇)、「构成」(贡士特鲁克奇)。

图30《苏维埃建筑》A. B. 利亚布申、谢什金娜著,吕富珣译,刘鸿滨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10月1
《苏维埃建筑》,A. B. 利亚布申、谢什金娜著,吕富珣译,刘鸿滨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年 10 月
图31《苏联前卫建筑》吕富珣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1
《苏联前卫建筑》,吕富珣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年
图32《风格与时代》金兹堡著,陈志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1月
《风格与时代》金兹堡著,陈志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年 11 月

「呼捷玛斯」简称音译的出现

1998 年韩林飞先生翻译的《莫斯科建筑学院模型教学》一文中将 ВХУТЕМАС 译为「呼捷玛斯」,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将 ВХУТЕМАС 音译为「呼捷玛斯」的资料,并且指出它是与包豪斯齐名的「现代建筑运动发源地」,但未作更加详细的介绍:

莫斯科建筑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 1920 年成立的「苏俄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室——呼捷玛斯(BXYTEMAC)」,该创作室曾经是与德国鲍豪斯齐名的现代建筑运动发源地,在 20 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所提出的「空间—形体构成」理论在现代建筑的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据韩林飞在 2020 年撰写的《纪念呼捷玛斯一百年(1920-2020):呼捷玛斯在苏俄前卫艺术运动中的地位与贡献》中说明「译名『呼捷玛斯』最早由作者在 2005 年的文章《呼捷玛斯: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被扼杀的现代建筑思想先驱》中首次提出这样的音译,后学界中基本统一沿用了这一版本。」如前文所述,其实韩林飞先生在 1998 年就提出了这个音译。

《莫斯科建筑学院模型教学》B. A. 普利什肯著,韩林飞译,《世界建筑导报》,1998 年 03 期

2000 年出版的《俄罗斯苏联美术史》,根据作者说明,此书在八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写成,1990 年在台湾出版,是比较全面介绍俄罗斯美术史的著作。书中多次提到此校,在对不同艺术家介绍时,译名略有出入,其中译为「莫斯科高等艺术技术学院」、「高等工艺美术学院」。

2001 年出版的《俄罗斯先锋派艺术》中多次提到此校并进行了介绍,其中译名有「国立高等艺术-技术学校」「高等技术与艺术工作室」「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几种。书中未注明俄文或英文。此书附有「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大事年表(1703-1991)」,其中在 1920 年列出了「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成立」,在 1926 年列出「莫斯科高等美术工艺学校改组为莫斯科高等美术工艺学院」。前后译名亦不统一。本书中引用了加博(1890-1977)的记述,介绍了这个「高等技术与艺术工作室」:

这个机构几乎是一个完全自治的新型的艺术团体,它既从事教学活动,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室不仅完成包括特殊专业的艺术专业教学(工作室设有绘画、雕塑、建筑、陶瓷、金属制品与木制品、编织和印刷工艺 7 个系科),同时举办大型的讨论会和开设由学员自己进行独立研究的课程,这些讨论会和研究课程都可以自由参加……这些讨论会对于以后构成派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远远地胜过了任何的课堂教学。」

2002 年在北京举办了《建筑师创造力的培养:从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到莫斯科建筑学院》展览,同时印制了展览图录,其中将「呼捷玛斯」与包豪斯进行对比,并且标注了俄文全称、简称。奇怪的是在 2007 年正式出版的此书中,删去了这个内容。并且没有使用「呼捷玛斯」这个译名,而是使用「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

2002 年出版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提到了「Vkhutemas」(呼捷玛斯简称的英文转写),译为「弗克乎特玛斯」:

1918 年,在莫斯科也有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家成立了团体「自由国家艺术工作室」(the free state art studios),利用缩写简称为「弗克乎特玛斯」(Vkhutemas),这个团体力图集各种艺术和设计之大成于一体,绘画、雕塑、建筑、手工艺、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无所不包,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广泛性……

2004 年由黄居正编译的《苏联前卫建筑·艺术相关年表 建筑·美术艺术各领域·政治·社会其他地域的动向》一文中,作者注明本文根据后藤武撰写的「苏联先锋建筑·美术关联年表 1900—1939」(刊于日本《建筑文化》1994 年 12 号)编译而成,其中在「建筑·美术」一栏的 1920 年条目中列出了「(Vkhutemas)国立高等美术技术学院建校」,此处标注了英文,另外在介绍其前身 SVOMAS(国立自由艺术工房)的条目中,又提到「呼捷玛斯」,未注英文译名及俄文:

SVOMAS(国立自由艺术工房):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与斯托洛加诺夫的实用美术学校在革命后被闭校,并被改组成国立自由艺术工房,不久之后改为呼捷玛斯,最后又改为莫斯科建筑学院。

图36《建筑师创造力的培养从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到莫斯科建筑学院》韩林飞等著,2002、200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
《建筑师创造力的培养从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到莫斯科建筑学院》韩林飞等著,2002、2007 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37《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1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年 9 月
图38《苏联前卫建筑·艺术相关年表 建筑·美术 艺术各领域·政治·社会其他地域的动向》黄居正编译,《建筑师》第112期,2004年12月4
《苏联前卫建筑·艺术相关年表 建筑·美术艺术各领域·政治·社会其他地域的动向》黄居正编译,《建筑师》第 112 期,2004 年 12 月

2005 年由韩林飞先生撰写《呼捷玛斯: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被扼杀的现代建筑思想先驱》一文中将 ВХУТЕМАС 译为「呼捷玛斯」,并对呼捷玛斯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介绍。这篇也是目前可以找到最早详细介绍呼捷玛斯的文章。

《呼捷玛斯: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被扼杀的现代建筑思想先驱》韩林飞著,《世界建筑》,2005 年

在 2006 年出版的《现代版式设计先驱》一书中介绍罗琴科时,提到此校,将其翻译为「伏克台姆斯艺术学校」,未注英文或俄文。在 2006 年出版的《设计,为乌托邦而奋斗——罗德琴科、利西茨基和莫霍利-纳吉(1917—1946)》一书中,将其翻译为「福库特马斯设计学院」,备注了英文,未注俄文。在 2006 年出版的《世界设计史》书中将其翻译为「莫斯科高等艺术暨技术学院」,备注了英文简称译名,未注俄文。


通过以上简单且不完整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对这所学校的了解一直到 2005 年,才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另外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数十年来,而其中关于这所学校的译名出现多种。最后我们来重新来看一下这个学校的名称与译名:

  • 俄文全称:Высши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 мастерские
  • 俄文简称:ВХУТЕМАС
  • 英文译名:Higher Art and Technical Studios
  • 简称拉丁转写:VKhUTEMAS
  • 中文全称: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
  • 简称音译:呼捷玛斯

根据《俄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版),ВХУТЕМАС 对应的中文是「弗胡捷马斯」。译为「呼捷玛斯」是省略了第一个辅音 В(弗),同时有学者指出「玛」 是用在女名上的,若当女名转译,用「玛」则不能用「斯」而要用「丝」;若当男名,用「斯」则应该用「马」与之匹配。不过作为一个机构名称,结合了男女两种译名,是否也可以看做一种男女平等的象征?

相对五个字的「弗胡捷马斯」,四个字的「呼捷玛斯」更为上口,如此也更易传播,并且这个译名在学界也逐渐约定俗成,希望自此可以「名正言顺」。

参考资料

  1. 鲁迅. 新俄画选(《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 光华书局, 1930
  2. 鲁迅. 引玉集. 三闲书屋, 1934
  3. 鲁迅. 苏联版画集.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6
  4. 北原义雄. 现代商业美术全集·第廿一卷.アルス, 1929
  5. 钱君匋. 西洋近代美术史. 永祥印书馆, 1946
  6. 弗里曼. 苏俄文艺总论. 克己译. 国际书局, 1933
  7. 新建筑[J]. 1936(01), 1937(04)
  8. 文艺新潮[J]. 1938(01)
  9. 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
  10. 耶·安·阿谢甫可夫. 苏维埃建筑. 杨秋华, 刘鸿滨译. 清华大学, 1954
  11. 陈志华. 北窗杂记(四). 建筑师[J],1980(03)
  12. 童寯. 苏联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13. 技术美学.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4. 邓焱. 技术美学思想与「新建筑」. 新建筑[J], 1985
  15. 王世德. 美学的新分支学科——技术美学——兼论设计美学、劳动生产美学、商品广告美学. 天府新论[J], 1986
  16. 羊石, 楚水. 应该重视对俄国先锋派美术的研究. 世界美术[J], 1986
  17. П. Е. Шпара. Техническая эстетика и основы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 Вища школа, 1978
  18. П. Е. Шпара. 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原理. 陈仲实, 朱立人, 杨慎译. 陈仲实校.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6
  19. П. Е. Шпара. 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 李荫成译. 曹本富校.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6
  20. A. B. 利亚布申, 谢什金娜. 苏维埃建筑. 吕富珣译. 刘鸿滨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1. 钱君匋. 钱君匋装帧艺术.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92
  22. 吕富珣. 苏联前卫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23. 金兹堡. 风格与时代. 陈志华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4. B. A. 普利什肯. 莫斯科建筑学院模型教学. 韩林飞译. 世界建筑导报[J], 1998(03):36-39
  25. 陈建华. 20 世纪中俄文学关系[M]. 学林出版社, 1998.
  26. 奚静之. 俄罗斯苏联美术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27. 陈瑞林, 吕富珣. 俄罗斯先锋派艺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8. 韩林飞. 建筑师创造力的培养:从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到莫斯科建筑学院. 2002
  29. 金兹堡. 风格与时代. 陈志华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0. 韩林飞, B.A. 普利什肯, 霍小平. 建筑师创造力的培养:从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到莫斯科建筑学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1. 王受之. 世界平面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2. 黄居正. 苏联前卫建筑·艺术相关年表 建筑·美术艺术各领域·政治·社会其他地域的动向.建筑师[J],2004(12):18-30
  33. 韩林飞. 呼捷玛斯: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被扼杀的现代建筑思想先驱. 世界建筑[J],2005(06):92-94
  34. 赫伯特·斯潘塞. 现代版式设计先驱. 王毅译. 上海美术出版社, 2006
  35. 高颖. 包豪斯与苏维埃[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2009
  36. 李少波. 构成主义在中国——以民国期间的封面设计为例. 装饰[J], 2011(10):40-47
  37. 邱妍. 呼捷玛斯在构成与造型领域的历史价值以及对中国当代建筑造型教育的启示[D].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38. 高爱香, 郑立君. 20世纪前期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艺术百家[J], 2013 (5):201-204
  39. 刘运峰. 鲁迅先生和《苏联版画集》.世界文化[J],2017(09):30-31
  40. 王任翔.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内容及其体系比较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41. 维克多·马格林. 设计,为乌托邦而奋斗——罗德琴科、利西茨基和莫霍利-纳吉(1917-1946). 张馥玫, 张长征, 朱橙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42. 邓吕洁. 包豪斯和呼捷玛斯:相交的平行线. 家具与室内装饰[J], 2019(10):40-43
  43. 维克多·马格林. 世界设计史 2. 陈红玉等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0
  44. 韩林飞. 纪念呼捷玛斯一百年(1920-2020):呼捷玛斯在苏俄前卫艺术运动中的地位与贡献. 世界建筑导报[J], 2020(196): 50-55
  45. 浦安原. 呼捷玛斯一百年:早期现代主义图景残缺的一角. 艺术设计研究[J],2020(06):068-072
  46. 浦安原, 张磊. 呼捷玛斯悖论:构成主义的国家身份和功能再造. 艺术设计研究[J],2021(04):070-078
  47.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 俄语姓名译名手册(第 2 版). 商务印书馆, 2021
  48. Margit Rowell. 构成主义书籍设计: 塑造无产阶级意识. yy 译. 院外(公众号). 2021
  49. 娜塔莉娅·阿达斯金娜. 呼捷玛斯在俄罗斯先锋派艺术中的地位. 罗佳洋译. 院外(公众号). 2021
  50. The Great Utopia: The Russian and Soviet Avant-Garde, 1915-1932. Guggenheim Museum, 1992
  51. Rowell, Margit. The Russian avant-garde book 1910-1934.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2
  52. Avant-Garde and Propaganda: Soviet Books and Magazines in the Archivo Lafuente 1913-1941. La Fabrica, 2020
  53. Anna Bokov, Avant-Garde as Method: Vkhutemas and the Pedagogy of Space, 1920 -1930, Park Books, 2020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

Avatar photo
平面设计师,杭州聿书堂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