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设计团队 Spranq 于 2009 年制作了一款叫 Ecofont 的字体,他们以 Vera Sans 字体为基础,在中间加上空洞,让油墨自由渗开,这样可以在减少墨水使用量的同时又保证字体易认。当然,文字看起来可能会有些淡,在大字号下依旧能注意到洞的存在,但它显然减少了打印相同文本所需的墨水量(嘿,或许可以做一款可变字体让圆洞的大小也连动一下?)。这套字体号称可以为你节省墨水和花销,不过它并不免费。我不确定你需要打印多少东西,才能值回每年七欧元的订阅费用,但我可以想象这要大大超出一个普通人的打印量。这么看的话,可能干脆不打印会更经济。不过设计理念本身很酷!
为了减少打印用墨量的环保字体,以及 2014 年的这项中学生的著名「发现」——小字号下更细的字体使用墨水更少——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其一,家庭、办公室比 Bell Centennial 的使用环境更难控制。对于后者,设计师精准地知道字体会如何应用。而普通人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字号,既有喷墨打印机,也有激光打印机(墨粉是一种干燥的粉状物质,性状很不相同,油墨陷阱也不会有相同的效果),为了具体的情况而设计的字体通常经不起这种程度的乱用。不需多少时间,你就不会再用它了。其二,在谈印刷成本时,油墨是算式中较小的一项,反而是减少用纸量会更有效。从字体设计角度考虑,这意味着使用更易认、更窄的字体,就能让每页容纳更多的字。毕竟,这才是 Bell Centennial 的目的:它不是为了省墨,而是为了省纸。
意大利活字厂商西蒙奇尼(Officine Simoncini)在 1963 年为他们的光陷阱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将其命名为西蒙奇尼法(Metodo Simoncini)。专利文件显示出尖槽如何更好地保真预期形状。图:博洛尼亚工业遗产博物馆西蒙奇尼藏品 / Antonio Cavedoni,图注为作者添加
而为了弥补圆角问题,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先让字体的角格外尖锐。这就是用于照排的 Neue Helvetica 字体上这些白色的尖槽/尖刺的作用。但这在大字号下就暴露问题,因为照排字体的母版可以缩放。不过,很多公司都提供了多种视觉字号供选择,而且我也可以想象,如果字体放大到足够大能看到在这些尖刺,那么排版者一定会当场对其进行微调。
Neue Helvetica 遮光片。绿色标记指出了没加尖刺的内角
这些尖刺不同于油墨陷阱,本应该内外角上都有;其他公司如西蒙奇尼,也是内外角都做的。但是题图中 Neue Helvetica 母版遮光片(master frisket)却奇怪地漏掉了内角的尖刺,这是母版的制作方法造成的一种妥协。你要在透明胶片上先粘贴一层红膜(Rubylith,半透明的红色遮光片),然后在其中切出字母造型,撕掉之后成为负片。这样一来,细小的凹进尖刺很容易撕掉,但伸出尖刺却很难留下,因为容易被折断。当然,制作字稿还有摄影等其他方式,用印刷图像而非实体的塑料片就更容易同时保留两种尖刺。顺便说一下,这种东西似乎有各种各样的诨名,比如「毛刺」(thorn)或「小尖」(spike)之类的,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马修·卡特用的「被咬掉的裤裆」(bitten crotches)这个说法。
捎带一提,那些尖刺看上去是不是很像衬线?我也这么觉得。实际上可以说,最初用于碑文上使其在阳光下可见的衬线,就是一种光陷阱——尽管古罗马人并没有这样的术语。他们想让字母在白天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易认,而与没有衬线相比,加上衬线确实可以让阴影停留更长时间。(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有多久远,但我肯定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我真应该读一下爱德华·卡蒂奇(Edward Catich)的《衬线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Serif)和斯坦利·莫里森(Stanley Morison)的《政治和文字》(Politics and Script)来完整了解这一话题。我曾尝试过去读前一本,但实在无法忍受用 Linotype Baskerville 字体的排版)。
这都是很久以前的问题了,但这个方法并没有失去其用处,它对于在 Illustrator 等软件里时有失控的描边效果仍是一个有效的对策。用专业术语说,这实际上是在字体轮廓中加上「斜接限制」。为整个字体添加微妙的圆角轮廓线则是另一种办法,这在小林章的作品如 DIN Next、Akko 和 Between 中可以看到(不过他告诉我,对轮廓效果的影响倒不是他主要意图)。角度缓和一些,对人眼的刺激也会小一些,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针尖恐惧症的人。
因为字体很少会以纸片实体的形式出现,因此很少能看到这种处理。事实上,我只知道的唯一例子,是我母校——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标识,由视觉传达科长、已故的胜井三雄先生设计(而 CBS News 36 字体符合这个造型实属偶然)。内角的小圆洞表现出了结构的坚固性,即使扭曲也不会被撕破。而本专业的新岛实先生设计的海报则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这一理念。我在这里对其作品进行艺术批评可能不太合适,因为我是胜井和新岛二位先生的学生,而且非常欣赏他们的作品。
荷兰设计团队 Spranq 于 2009 年制作了一款叫 Ecofont 的字体,他们以 Vera Sans 字体为基础,在中间加上空洞,让油墨自由渗开,这样可以在减少墨水使用量的同时又保证字体易认。当然,文字看起来可能会有些淡,在大字号下依旧能注意到洞的存在,但它显然减少了打印相同文本所需的墨水量(嘿,或许可以做一款可变字体让圆洞的大小也连动一下?)。这套字体号称可以为你节省墨水和花销,不过它并不免费。我不确定你需要打印多少东西,才能值回每年七欧元的订阅费用,但我可以想象这要大大超出一个普通人的打印量。这么看的话,可能干脆不打印会更经济。不过设计理念本身很酷!
为了减少打印用墨量的环保字体,以及 2014 年的这项中学生的著名「发现」——小字号下更细的字体使用墨水更少——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其一,家庭、办公室比 Bell Centennial 的使用环境更难控制。对于后者,设计师精准地知道字体会如何应用。而普通人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字号,既有喷墨打印机,也有激光打印机(墨粉是一种干燥的粉状物质,性状很不相同,油墨陷阱也不会有相同的效果),为了具体的情况而设计的字体通常经不起这种程度的乱用。不需多少时间,你就不会再用它了。其二,在谈印刷成本时,油墨是算式中较小的一项,反而是减少用纸量会更有效。从字体设计角度考虑,这意味着使用更易认、更窄的字体,就能让每页容纳更多的字。毕竟,这才是 Bell Centennial 的目的:它不是为了省墨,而是为了省纸。
意大利活字厂商西蒙奇尼(Officine Simoncini)在 1963 年为他们的光陷阱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将其命名为西蒙奇尼法(Metodo Simoncini)。专利文件显示出尖槽如何更好地保真预期形状。图:博洛尼亚工业遗产博物馆西蒙奇尼藏品 / Antonio Cavedoni,图注为作者添加
而为了弥补圆角问题,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先让字体的角格外尖锐。这就是用于照排的 Neue Helvetica 字体上这些白色的尖槽/尖刺的作用。但这在大字号下就暴露问题,因为照排字体的母版可以缩放。不过,很多公司都提供了多种视觉字号供选择,而且我也可以想象,如果字体放大到足够大能看到在这些尖刺,那么排版者一定会当场对其进行微调。
Neue Helvetica 遮光片。绿色标记指出了没加尖刺的内角
这些尖刺不同于油墨陷阱,本应该内外角上都有;其他公司如西蒙奇尼,也是内外角都做的。但是题图中 Neue Helvetica 母版遮光片(master frisket)却奇怪地漏掉了内角的尖刺,这是母版的制作方法造成的一种妥协。你要在透明胶片上先粘贴一层红膜(Rubylith,半透明的红色遮光片),然后在其中切出字母造型,撕掉之后成为负片。这样一来,细小的凹进尖刺很容易撕掉,但伸出尖刺却很难留下,因为容易被折断。当然,制作字稿还有摄影等其他方式,用印刷图像而非实体的塑料片就更容易同时保留两种尖刺。顺便说一下,这种东西似乎有各种各样的诨名,比如「毛刺」(thorn)或「小尖」(spike)之类的,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马修·卡特用的「被咬掉的裤裆」(bitten crotches)这个说法。
捎带一提,那些尖刺看上去是不是很像衬线?我也这么觉得。实际上可以说,最初用于碑文上使其在阳光下可见的衬线,就是一种光陷阱——尽管古罗马人并没有这样的术语。他们想让字母在白天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易认,而与没有衬线相比,加上衬线确实可以让阴影停留更长时间。(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有多久远,但我肯定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我真应该读一下爱德华·卡蒂奇(Edward Catich)的《衬线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Serif)和斯坦利·莫里森(Stanley Morison)的《政治和文字》(Politics and Script)来完整了解这一话题。我曾尝试过去读前一本,但实在无法忍受用 Linotype Baskerville 字体的排版)。
这都是很久以前的问题了,但这个方法并没有失去其用处,它对于在 Illustrator 等软件里时有失控的描边效果仍是一个有效的对策。用专业术语说,这实际上是在字体轮廓中加上「斜接限制」。为整个字体添加微妙的圆角轮廓线则是另一种办法,这在小林章的作品如 DIN Next、Akko 和 Between 中可以看到(不过他告诉我,对轮廓效果的影响倒不是他主要意图)。角度缓和一些,对人眼的刺激也会小一些,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针尖恐惧症的人。
因为字体很少会以纸片实体的形式出现,因此很少能看到这种处理。事实上,我只知道的唯一例子,是我母校——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标识,由视觉传达科长、已故的胜井三雄先生设计(而 CBS News 36 字体符合这个造型实属偶然)。内角的小圆洞表现出了结构的坚固性,即使扭曲也不会被撕破。而本专业的新岛实先生设计的海报则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这一理念。我在这里对其作品进行艺术批评可能不太合适,因为我是胜井和新岛二位先生的学生,而且非常欣赏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