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在这里发生、也在这里消失的网络艺术

Reabracadabra, Eduardo Kac

在过去的两年间,数字艺术机构 Rhizome 每周都在线上展出一件网络艺术作品,目前这个包含一百件展品的线上展览「网络艺术选集」(Net Art Anthology)已进入最后一个章节,逐渐接近尾声。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从 1986 年直到现在,包含了早期互联网、Flash 和博客时代、后网络艺术和社交媒体初现,以及当下极度饱和的移动应用时代。

表面上看,网络艺术似乎比实体世界的艺术创作更民主化, 门槛和成本更低,传播更广,创作意图与手段也更多元,甚至有颠覆传统艺术机构体制的潜力。然而这种技术乌托邦的美好幻想忽略了网络的物质性:当支撑内容的网络协议、服务器、浏览器、操作系统、储存介质被时代迅速淘汰时,依靠它们诞生的网络艺术作品也会被动消亡。

1985 年巴西艺术家和诗人 Eduardo Kac 利用原始的可视图文网络技术(Videotex)传播的字符视觉诗 Reabracadabra,就随着 Videotex 本身及其终端显示和编辑平台 Minitel 的淡出而匿迹,以至于艺术家为了在这个展览中复现作品,不得不专门定制一个模拟终端软件和复古显示屏、将当时存在八英寸软盘上的代码和一些影像数据打捞回来、再手动输入代码逐帧还原,才最终造出了一个复制品,然而艺术意义上的「原作」已不复存在。

除了意识到网络物质性的存在,我们也不难在其他展品中发现提问和反思的空间:

中国艺术家苗颖在 2007 年创作直指网络审查的作品《盲点》,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全部输入 Google.cn 进行搜索,并将被屏蔽的词用白胶带贴掉。然而三年后,谷歌退出中国。这应当看成一种吊诡的「接力创作」,还是对原作的否决?

2012 年自称「趋势预测小组」的艺术组织 K-HOLE 发布《青年模式:一份自由报告》中提出了 Normcore(极度平凡)的概念,指出无论怎样追求独立风格,都难免被消费主义转化为陈词滥调,只有平凡无奇之物的灵活性能将人从中解放。熟料此后 Normcore 一词却迅速被时尚界吸收和滥用,基础款、中性款式衣着摇身一变成为新奢的消费标签,与该词初衷完全相反。如果艺术提出的质问会被问题本身吞噬,那么创作者还能采用怎样的语汇?

Youth Mode: a report on freedom, K-HOLE

伊朗艺术家 Morehshin Allahyari 通过史料研究和 CAD 建模,还原了伊拉克古城哈特拉和尼尼微在 2015 年被 ISIS 破坏的十二件文物模型。原本要将所有文件公诸网络供大众免费下载,但艺术家很快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反思:这是否意味着掌握网络基建的西方科技企业才是文化历史的救世主和掌管人?她于是中止公开文件,计划将其「返还」给当地机构的文化档案库。这是否能让我们对网络自由性表象下的科技殖民问题有所认识?

Material Speculation: ISIS/Download Series (King Uthal), Morehshin Allahyari

该展览中的部分作品也在纽约新美术馆的「艺术在此发生」展览中与观众见面。长期公开的线上展览则在 2019 年 4 月完成所有一百件作品的展示整理。

展览:

出版物: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