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仰望星空的印刷学

哈特曼·舍德尔《纽伦堡编年史》(1493)

亚里士多德写《论天》,由此人类开始向地球之外的世界发起诘问;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奠定了日心说,一举改变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但这些书籍背后的印刷者往往鲜为人知,而事实上古腾堡印刷术与天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9 年 10 月末,东京印刷博物馆的策划展「天文学与印刷:探寻新世相」开幕,介绍了十五至十六世纪活跃的印刷者和天文学家们,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启蒙时期活版印刷术与天文学研究的关系。

展览从科学家们对宇宙的初探到地心说与日心说的论争,以及最后在日本与中国的天文学传承,悉数展出了十五世纪以降天文学重要著作的原典及复刻。除了时间为轴,展览也带领观者探寻活版印刷重镇纽伦堡,介绍了热心排版的天文学家如何在家中设立排版工房,爱好天文的画家丢勒又是如何在自家屋檐搭设天文观测站绘制星象图。彼时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没有明确分野,对世界的好奇心让学者对无垠宇宙抱有同样的探索热情。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天文学插图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抄本无法满足,需要标准化和工业化的科学制图,于是十五世纪古腾堡改良的印刷术给科学书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天文学家纷纷开始与排版师合作出版,甚至在家中购置印刷机,自行印发书籍。彼时学科分类本就不明晰,天文学家(astronomer)与排版者(typographer)往往是同一人,约翰内斯 · 缪勒(拉丁名 Regiomontaneus)就是一名天文学家兼排版师,他在纽伦堡的家中开设了活版印刷工房,并于 1472 年印制了第一本活版天文学书籍,波伊巴赫的《行星新论》(Theoricae Novae Planetarum, Georg von Peuerbach)。科学书籍需要复杂的排版,例如缪勒出版的《天文历》(Kalendarium)需要双色印刷和精确的制表,欧几里得的《原论》使用了大量几何插图以及首字母花饰提高可读性,科学研究也反之推动了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约翰内斯·穆勒《天文历》(1476)

除了展览内容本身,整体的视觉设计也颇有看点,由平面设计师中野豪雄操刀,力求彰显天文学之神秘,印刷术之严谨。主视觉使用黑色背景与金银油墨印字,辅以星尘图案;汉字与假名字体参考了中国天文学著作的宋刻本风格字体,辅以 Garamond 作西文。从海报到展览图录,印刷工艺和排版细节到位,信息图表的制作也尽显功力。

图:东京印刷博物馆

此前,东京的上野之森美术馆在「改变世界的书籍」展览中展出了金泽工业大学「工学之曙文库」所藏的科学原典或复制品,涵盖手抄本和活字印刷本,领域横亘天文地理生物心理。策展方试图厘清这百部科学著作的谱系,以立体装置的方式呈现谱系结构,谱系的终点收归到 1917 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日本将古籍原典称为「贵重书」,不少大学都设有藏库和陈列室,同时也会不定期以此类策划展的方式展出,官网上也多有扫描件可供免费查询。从科学史概览到天文史细究,两个展览将「科学」与「印刷」两个看似游离的词汇通过书籍连结起来,回顾缠绕于科学史中的印刷史,为观者提供了一个看待印刷术的新鲜视角。

展览

部分展品数字化档案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