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和視覺文化

開幕:「定海橋:對歷史的藝術實踐」字與人工作坊

psa_banner

「定海橋:對歷史的藝術實踐」展覽於前天(10 月 28 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展。參展作品包括設計師厲致謙(colourphilosophy)展出的作品「被隱去的字」(Missing Characters),用嵌入牆體的鉛字講述了三個鉛字時代關於字的書寫、設計和生產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講述了新魏體從書法字體到印刷字體的演變,從中我們可以辨析書法字體、美術字,直至印刷字體之間的關聯和區別。書法好手陳祿淵來自社會底層,他的字與身世,讓人唏噓。而更有意思的是,這則關於新魏體起源的一面之詞,很有可能是一個未經證實的謬誤。

第二個故事回顧了中國第一代字體設計師徐學成的職業生涯。徐是建國後簡化字推廣及新文字規範這一宏大國家行為中的一員。國家權力塑造出今天的漢字世界,也左右了個體的命運。作品後半部分的鉛字為新作黃銅字模後翻鑄而成,從未誕生的「新宋體」遲到出現。

從第三個故事,我們得以一窺上海近百年來印刷工業的譜系。上海字模一廠的前世今生、印刷技術與歷史情感 / 人的感官之間的維繫與互動、字體設計在數字化時代今天的傳承與發展,都值得我們探討和反思。

同時推出的還有「字與人」工作坊,是他發起的為期一年的線上和線下綜合活動。工作坊將從兩個方面切入字與人的關聯:字的生產與人,以及街頭字體與作者-觀者。本月至下月底在現場展示的內容為 14 本印刷字體相關的書籍,每本書的封面下有簡介以及網絡雲盤的二維碼,參觀者可以現場使用手機掃描後閱讀。此外還有簡單的上海印刷字體設計歷史脈絡梳理。在當代藝術館的展桌每月會更新不同內容。「字與人」工作坊希望能對十九世紀末至今上海的字體製造與設計歷史進行多樣性的解讀,通過大量的書籍、檔案、採訪以及討論,在多種層面呈現出國家歷史、技術條件和個人才情之間的五味故事。

Type is Beautiful 作為「字與人」工作坊的在線合作夥伴,也將在專門的網站發布工作坊的各種成果和最新動態,敬請期待。

關於「定海橋」計劃

定海橋:對歷史的藝術實踐

首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年策展人計劃 開幕:2014 年 10 月 28 日(周二)下午 3 點 展期:2014 年 10 月 28 日至 2015 年 3 月 8 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5A 展廳 策展:陳韻

藝術家

殷漪、于吉、許志鋒、丘兆達、倪江濤、李亞峰、石連川、庾凱、吳覺人、張小船、厲致謙、慢

工作坊

白洋淀、流氓史國棉十七廠、字與人、定海橋互助社

定海橋坐落於上海當下,離散在上海之外。它在物質上的依然存在和在空間上的持續佔據,不能阻止它走向時間的廢墟。百年間不同時期的移民工在廠區的小河邊、在殖民時期的宿舍和社會主義新村住宅中逐步棲息和搭建起的定海橋,是工人勞動和生活的聚居區,也是不斷裂變的底層生命的幽暗叢林。対「工人歷史和工人力量」最瘋狂的想象都可以在這裡被測試和驗證,而底層內部和向外的聯結與撕裂則鑲嵌在凹凸的街巷和交錯的因果中。成功的生產者用新舊交織的手段離開這裡,留下同歷史切割不成的生活者。

一百年後,這個尚未被消滅的幽靈的肉身,令幾度嘗試「塵埃落定」的敘述變得詭異。有產的無產者、勞動着的非工人、暫居的非移民、城市的非市民、自建的真假住宅、渴望被剝奪的偽主體、假戲真做的物權所有人、渴望離開的老住戶……這個在幾度反轉的時代中屢出風雲人物和更多、更長久、也更沉默的小人物的城市邊陲,用自我叛變和互相支援的方式安生,在沉默與爆發、沉淪與暴力的交替中,更新身上的液 體和記憶。

定海橋項目不以改變社區為目標,而是期待以自我理解和自我批評為前提,對已有「慾望-認知」結構的更新,反省藝術作為實踐力量對(糾纏現在和未來的)歷史的責任,並打開履行這一責任的通道和方法。項目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作為正式啟動。除九件作為「觸發器」的先期作品外,四個坐落於定海橋時空環境和社區人群的工作坊將在展廳中演變。研究者將以定海港路 252 號為據點,攜帶自己的經驗,用一年或更長的時間發起和捲入有目的的社區工作、訪問和串聯,醞釀基於上述行動的創作、展示、討論和寫作——在這一社區流變的尾聲,以「對歷史的藝術實踐」,給未來一份戰慄的檔案。

尊重原創:關於轉載

我們希望在中文環境中建立一種健康的 TrackBack 和鏈接機制,保證原創,並不影響傳播。因此對於譯文和原創文章,我們歡迎您在網站上推薦我們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圖片片段,但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轉載。
參與討論或通過 TrackBack 推薦:Trackback URL.

一個 Trackback

  1. […] 2010 年初春,陳其瑞老先生的不期而至為我們打開了上海字體的歷史之門;幾乎在同時發現的建紅字模門市部,又讓我們找到了活字生產的源頭。伴隨持續的走訪,Shanghai Type 逐漸確立了工作方法:口述史和文本資料對照,以人為核心。2014 年,我們參與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定海橋」展覽及後續計劃,並在過去至今的一年中,獲得了更多新的人物線索,親身體驗了活字鑄造的勞動和生活,甚至見證了上海僅存的鑄字工廠的搬遷。 […]

參與討論

你的Email地址將不會被發布或透漏。 標記*的項目為必填項目。

*
*

作者 /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