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

《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

伦敦的街头报摊随处可以看到《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这本将近四分之一是在讲述纽约文化新闻的杂志原本注定了它的本地性,但这却远远无法阻挡它的魅力风靡全球——近100万订阅量中仅有16万来自纽约。大都市精英知识分子的定位为其带来了大量优秀的记者和作家(著名的如E. B. 怀特、伍迪·艾伦和苏珊·桑塔格),大量的长文报道向美国的中上层知识分子讲述着他们应该关注的社会话题。这本1925年创办的杂志尽管已经度过了80多年,但今天已然充满锋芒具有活力。《纽约客》现在「早已成为美国人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纽约乃至美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

newyorker_1
1925年2月21日第一期和2009年6月1日上周期。

一、《纽约客》设计

然而包裹着这些批判和激情的,却是冷静平淡的设计。比较1925年的第一期《纽约客》的封面和上周艺术家 Jorge Colombo 用 iPhone 制作的封面,两者除了插画风格以外惊人的相似。一样的左边彩条,一样的标题字体,一样的价格和日期注释(左右调换了一下)。事实上翻开杂志会发现,《纽约客》在80年的发展中,设计竟然没有大的变化。今天的版式、字体、广告安排、甚至漫画的风格都仍然保持了与80年前第一版最大的相似度。承认除了封面,「几乎只能靠广告来识别某一期的大概年代」。

newyorker_spread_2
典型的《纽约客》一个跨页设计。Image: newyorker.com

《纽约客》第一期的页面设计,也就是84年来一贯的设计模式,是第一任艺术指导 Rea Irvin 设计的。这位前任《生活》(Life)杂志的艺术指导,很快就被《纽约客》创办人 Harold Ross 相中,出任新杂志的艺术指导。他确定了杂志的三栏网格的版面,并制作了具有很高识别度的《纽约客》的标题字体,现在仍被称为「Irwin 体」 ,或就叫「New Yorker体」。这一字体根据美国铜木刻工 Allen Lewis 手绘的字体设计成,现在已经是杂志的标志,现任艺术指导 Françoise Mouly 将其描述为「代表一个时代的字体」。除了设计,Irvin 也绘制了169副封面和大量的插图漫画,这些作品同时也「定义了」著名的「《纽约客》漫画」的基调。杂志在 Rea Irvin 的讣告中称 Irvin 的作品「质优如中国书法,兼具西方的大胆用色」。

newyorker_detail_1
手绘的排版分割线。Image: newyorker.com

杂志第一期封面中 Irvin 绘制的戴着单眼镜、穿着讲究的公子形象,被称为「Eustace Tilly」,后来成为《纽约客》的形象标识。而第一期全副与内容几乎无关的插画,以及左边的彩条,都成为以后80多年来一贯的封面路线。《纽约客》页面设计极为优雅。当时的字体顾问 Elmer Davis 确定了启用 Caslon 作为正文字体。Caslon 和 Irwin 体的搭配经典平和但充满智慧。内页设计基于杂志设计上「horror vacui」的原理,即「对空白的恐惧」,设计中避免留白,仅有诗歌享有较多空间。内页的分割线采用手绘风格,是我最喜欢的细节之一。插图、漫画和诗歌的安排随意而活跃,既没有落入装饰的俗套也没有丧失趣味和持续性,与正文浑然一体。

newyorker_detail_2
《纽约客》页面设计细节,Irwin 体和 Caslon 正文的优雅搭配。点击看大图。Image: newyorker.com
newyorker_spread_3
1990年代来以来,《纽约客》开始采用照片,设计风格谨慎地趋向现代。Image: newyorker.com

著名的设计师和设计评论家 Michael Bierut 形容《纽约客》的这一传统「沉闷」——「难以置信的,精致、绝妙、完美的沉闷!」(unbelievably, wonderfully, perfectly, exquisitely boring)杂志设计的改变细微而缓慢:杂志头45年里都没有目录页;1992年之前,文章作者的名字都藏在文章尾部;后来又逐渐尝试在杂志中使用照片。这些在任何杂志中司空见惯的元素在《纽约客》里的出现却无一例外地具有「革命性」。80年在设计和社会的潮流变革和商业浪潮中保持岿然不动,当初的固执已经成了读者眼中难得的坚持,成了「最勇敢的举动」。

newyorker_spread_1
60年前《广岛》(Hiroshima)期与2009年5月一期。Image: newyorker.com

Bierut 赞扬《纽约客》的杂志设计,称其所代表的是所谓「慢设计」(Slow Design):「日常生活的喧闹已经麻痹了我们的感觉、疏远了人际关系、破坏了环境。」要理解人际,掌握生活,需要一种从容有意义的新态度,做有关怀、有爱的设计。《纽约客》设计的坚持,或是从容,正好展现了它所代表的在混乱中独善其身的理想。Bierut 文章中举的例子是二战后不久的1946年8月31日的《纽约客》,用了整期发表了一篇长文——普利策获奖者 John Hersey 的重磅作品《广岛》(Hiroshima),关注原子弹爆炸当天和之后当地的状态和生活。那一期整本除了第一页一小块「编者按」,再寻不到任何激烈的气息。平静惯有的设计下是激烈变化的现实,《纽约客》从容和审慎的形象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页面顶端仍然端坐着 Eustace Tilly,文章中依然夹杂着惯有的幽默漫画和兜售奢侈品的广告。我相信,其他杂志中,一定会突破传统地在封面上冠以「特别版」特别版的大字。但这一期的封面依然是淡淡的 Charles Martin 绘制的夏日野餐的插图。
《纽约客》的设计变革都在悄然无声中进行着,除了二战后加入目录和1990年代使用照片的大「变革」,其他设计的更改很难察觉。1970年代,《纽约客》缩小了版面尺寸,通过减小边距而保持了栏宽。在易读性方面,主体的 Caslon 字号被稍微加大,同时缩小了字距,并缩小了引用段落的字号。在「活动列表」栏目(Listing)上,《纽约客》使用了四种字体——Caslon、Futura、Vogue 和「Irvin 体」,用于使密实纷杂的信息更易查找。2000年,杂志聘请了设计大师 Massimo Vignelli 来重新设计杂志的活动列表栏目,使之更人性化。

newyorker_detail_3
左:内页有诗歌的页面设计。右:现在的「活动列表」(Listing)多种字体和颜色的设计局部。Image: newyorker.com

然而对于《纽约客》的如此细微的变革,已经有保守派设计师表示不满。2001年《Eye》杂志刊登「字体警察」 Chris Vermaas 的文章,抨击《纽约客》的设计修改。他指出修改后的设计成了一个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和现代主义混合的怪胎(操刀修改的 Massimo Vignelli 正是现代主义大师),各种现代主义的元素已经让杂志经典的装饰艺术风格变成了四不像——充满留白的目录页和时而靠左时而居中的标题都是「罪证」。对于在活动列表栏目上使用色彩,他也表示异议:「好的字体排印师只能和一种颜色打交道——黑色」,在副标题上使用颜色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反而影响读者观感。Vignelli 的重新设计将活动列表栏目的字体从 Caslon 换成了 Sabon,这被认为是「为了改变而改变」的徒劳之举。最后,《纽约客》至今仍然不使用小体大写(Small Caps)和旧式数字(Old Style Numerals)——这一在现代经典杂志中已成为惯例的做法的确让人无法理解。

二、《纽约客》重设计

前文提到对于 Michael Bierut 对《纽约客》恒久不变的「慢设计」态度的赞誉,很多设计师也对于它即便缓慢的变革而痛心疾首。然而,对于固守传统持否定态度,主张设计上激进变革的人也大有人在。在2007年的一篇 AIGA 的文章中,与 Bierut 同在 Pentagram 工作过的 KT Meaney 强烈地批评了《纽约客》逐渐老化的设计。他表示,仅仅重复从前的排版并不能证明它的优越性,其在功能性上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他笑称《纽约客》没有专门的设计部,因此会出现连续两行末尾使用连字符(hyphen)、Caslon 斜体和 Irvin 体混用、行首单字(Orphan)的种种细节错误。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更新方案。有趣的是,如此「革命性」的重设计提案仍然最大的保持了《纽约客》原有的风格,只是从实用主义出发修改了细节的排版和字体,并没有出现近年来流行的天翻地覆式的推到型重设计。

1. 杂志头

newyorker_changes_1

首先要批评了杂志头的设计。1980年代电脑重绘的经典 Irvin 体的杂志头与早期的手绘设计比较(如图),过于棱角分明,过于冷酷,失掉了原有的味道。但新的重绘还是改进了一些字距的问题,比如「T」和「H」,以及「Y」和「O」。(译者注:另外价格和日期的字体也出现了不同,原来设计中的字体只在整本杂志中出现了这一次,因此也为很多设计师做诟病。杂志社2000年将这两行的字体也使用 Irvin 体,虽然解决了字体纷杂的问题,但被批评降低了杂志头的突出性。)

2. 目录页

忽视了内容的目录页
newyorker_table_o

从1925年到1969年,《纽约客》一直没有目录页,而且今天仍有很多人说它的目录页仍然没有实质的作用。这一期目录页在第六页,夹在两个广告之间,一页的空间实在不够(右图)。杂志在目录页的设计上希望给足够的注意力给作者,因此作者占用了最大的空间和设计注意。这之外,实质的文章内容却很难掌握。目录页继承了有限的字体、字距和行距构成的视觉传统的不足。因此杂志设计部门决定是「创造拥挤」。由于版面限制,放下全部内容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活动(Goings on About Town)和城市短文(The Talk of the Town)两个部分(由于内容纷杂)被概括压缩成一两行(即便实际上这两部分占整本杂志的三分之一)。

如果目录页重新排版,按照两栏设计,居左而非居中,并通过字体和行距加强等级感——那么新的设计不仅能够在一页安排下全部内容,而且更加清晰易读。这样子文字虽然增多,但空间却不会太逼迫。一间装修过的房间比空房间还是好看多了。(左图)

newyorker_table_n

增加一栏「配角」文字

首先,把这一页的广告移走,以增加更多的空间。虽然目录页本该全部用来给杂志,但如果广告实在需要,亦可把目录页延伸至两页。这样就可以在新的左边栏,将活动板块和城市短文板块这些重要的部分完全展开来列表。把封面、插图和漫画放在新的「插画」分栏下。同时也应写出尾页的内容(这一期是漫画说明竞赛)。左边这一栏的文字设置较小,并用灰色,以降低它的注意力。(左图)

加强右边主栏的设计

右边主要的栏列出了重要的长文,是杂志的中心:现在这一栏靠右,字体更大、颜色加深(左图)。红色字突出了作者,并易于查找。加入「特写」子标题,来保持目录的一致性。所有的栏目标题都用 Irvin 体,子标题则用 Caslon 小体大写(small caps)。这些变化都带来了易读性的加强(另外,Irvin 体和 Caslon 斜体搭配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将它们分开两行)现在在文章之间加入了更大的行距,这也旨在加强清晰感,否则将会带来文字的混乱和冲突。文章的题目字体都加大,使用 Caslon 大小写混排(Ulc)。最后副标题用斜体,看起来更具对话性,仿佛某人在解释该文章(下图左)。

newyorker_type_full
排字的细节

降低 Irvin 体使用的频率。页码使用 Caslon 旧体数字(old style figures)来排。在插画家的名字旁边也应加上页码,以方便读者(上图中)。当文章标题中有引号时,则应将标点排在栏外(上图右)。

3. 活动(Going on About Town)

网格部分
newyorker_grid_half

《纽约客》现在的内页设计仍然使用82年前最初严格的三栏设计(右图),每一栏绝少超出边际。于是几乎每一页,无论是哪一个栏目(活动列表、评论或是长文章),都使用了同一个模版来进行设计。这样每一页大量的类似设计导致了杂志变栏目区分变得模糊不清。然而解决方法很简单:让内容决定设计。列表、评论和长文章应该有所区分,网格分栏的尺寸自然也会改变,这样每一个页面就会具有独特的具有栏目风格的设计。

「评论家笔记」(Critics’ Notes)栏
newyorker_callout_quarter2

现在一行三到四个字读起来十分别扭。因此如果需要,可以让第一栏延伸到第二栏,毕竟网格线不是监狱栏杆(左图)。

栏目和标题
newyorker_headings_third

应该重新思考 Irvin 体这一工艺运动(Art Deco)字体在栏目和标题上的使用。如果栏目名称用大写,标题用大小写混排,那么在视觉上和系统安排上都较佳,也让读者清楚的知道哪一部分是栏目名称,哪一部分是标题。不过这可能需要找一个字体设计师将 Rea Irvin 的字体扩展到小写部分。另外,红色的使用十分混乱(左图),导致读者误认为「Studies in Amber」和「The Theatre」为同一分类。

连字符和文字对齐
newyorker_hyphens_quarter

连续两行出现连字符是问题,连续三行则是难堪了(尤其是杂志定位于高端文学艺术)。要避免这些并不困难,在 InDesign 中排版时稍加注意、避免默认设置即可(右图)。

挤压内容
newyorker_numerals_third

为了挤下更多的内容,现在的杂志设计将列表文字排成一大段(右图)。但受过设计教育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一个好的借口。好的设计师仍然可以通过排版、字体大小变化和灵活的网格来实现美观而信息完整的页面。列表可以成为列表,而不是一行行用各种标点和列表符断开的文字)。

排数字

现在的数字如同大写字母一样,别的字母都「坐着」,而它们却「站着」(右图)!要从视觉上平衡它们,应该使用旧体数字。旧体数字的设计与小写字母具有类似的变化和通气感。如果现在的字体没有旧体数字部,那就选一款有完整数字部的字体。市面上大量的优秀完整的字体实在不足以解释杂志设计的这个弊病。试一下 Adobe Caslon 就知道!

4. 城市短文(The Talk of the Town)

字数决定排版
newyorker_talk_town_third

这里没什么好说的。这些短文都比较短(大约800到1200个单词)。因此三栏网格系统与此相得益彰。当然,这个格式还是有进一步改进空间的(左图)。

尝试找到字体排版的最佳点,虽然使用点数大小(point size)的测量方法往往带来过分机械的结果,但偶尔还是可以有神奇的作用。《纽约客》杂志似乎有大量的被行宽所限断开的长词、紧字距和大量的页首单行(widows)和行首单字(orphans)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点数过大或者行距太小。如果页面尺寸固定,并且要使用三栏网格,那么问题仍然在于如果在这些限制中排字?尝试缩小点数,让文字回流则是头一个解决方法。

5. 文学与评论

诗歌

诗歌旁奢侈的空间在拥挤的文字中是个绝好的喘息。点数可以再调小一点。字体可以完全改变,带来一些惊喜,不过也非必要(见前文插图)。

段首大写字母
newyorker_drop_cap_full

段首大写字母很漂亮,但可能与13 pica 宽、两边对齐的文字栏并不相称。于是《纽约客》将段首大写字母大小降到两行,每一段皆如此,但这样看起来还是十分别扭(上图左)。可能这一点源于它与标题太过于靠近。如果肉眼比较30点 Caslon 和26点 Irvin,眼睛会直接选择 Irvin(上图中)。1925年的设计中,段首大写字母占足足三行位置,虽然听起来变化不大,但看起来有很大不同(上图右),并且跟着一个小体大写的单词,与段首大写相呼应。可惜,杂志设计已经不再是那样,这里我倒成了一个传统的支持者——当然这里传统的设计显然更具实用性。

低调设计的高价格
newyorker_color_third

现在的杂志是全副彩色印刷,但主体还是以黑白为主。一个2平方英寸的广告色彩四溢,但整副设计仍然是沉静的黑和白——低调的设计中多了一个食之无味的装饰品。如果杂志社付了四色印刷的价格,为什么在正文不舍得使用颜色呢(译者注:杂志已经在近年来开始频繁使用彩色照片和插画)?为了让这些投资值得,我们应该重新考虑颜色的使用。杂志的各个部分如果使用精致的页面颜色,那各个部分都变得更加容易区分。插画同样也可以用彩色的,结果应该会令人满意。

边界

底部边界比顶部要大,导致整个排版下沉。如果必要,可以考虑去掉最后一行,空间总会在其他地方找到(意图并非让杂志更长更贵,只是纯粹从实用、功能性出发)。

页尾

在页尾可以试一下类似 Futura 的字体,放松字母间距,与页底页码(folio)的空间缩小。可以尝试将日期写成数字。更重要的是,边界要给更多的空间。

引用文字
newyorker_blockquote_third

这里并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缩小点数大小和行距,这样每一行可以有更多单字。不过这样总有点鬼鬼祟祟:像是这些引文不是说出来,而是耳语出来的(右图)。另外,紧密的行距会在引文尾部导致行距在网格上不统一。如果不喜欢这样,那就要尝试引文的行距也要实用正文的网格。把点数缩小,然后让他变成斜体,或者粗体之类。如果栏宽较大,那么让左边空格(indent)。

插图说明
newyorker_rats_quarter

插图说明的字是12点 Caslon 斜体,这与作者名称是一样的处理。因此,左图让人误以为作者的名字叫「Mr. Flying Rat」。因此可以干脆实用一个新的字体——与活动栏目一样——与正文字体完全不同。

参考

尊重原创:关于转载

我们希望在中文环境中建立一种健康的 TrackBack 和链接机制,保证原创,并不影响传播。因此对于译文和原创文章,我们欢迎您在网站上推荐我们的文章,包括文字和图片片段,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全文转载。
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11 个相关讨论

  1. colourphilosophy
    2009/06/10 at 4:57 am | Permalink

    “质优如中国书法”。。没看出来,哈哈

  2. 2009/06/10 at 9:15 am | Permalink

    固执的纽约客 真的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啊!!

  3. gx
    2009/06/12 at 10:23 am | Permalink

    “但这一期的封面依然是淡淡的 Charles Martin 绘制的夏日野餐的插图。”

    者和内容是绝妙而深沉的对话。

    ———————–

    Micheal Bierut 好像也对《纽约客》的设计写过评论。

  4. Sherman
    2009/08/04 at 4:57 am | Permalink

    不认为大都市精英知识分子是《纽约客》主要针对的读者群,精英知识分子更有可能阅读的期刊,个人觉得有美国The Atlantic,英国The Guardian Weekly,比较新的也许还有美国The Weekly Standard。

    而《纽约客》的主要读者,也许用“大都市精英中产阶级”来形容会比较准确些。个人认为《纽约客》的读者定位有点类似于历史频道(The History Channel),以及后来杨澜照猫画虎搞的阳光卫视,即针对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群,一般都是中产阶级以上,体现高品位的“文化传媒”。其内容确实有独到之处,然而就深度来说就差强人意了,真正做学问的知识分子是很少问津的。

    美国是一个从殖民地独立出来的新兴国家,虽然强大,但整体上始终都给人一种财大气粗,却又粗浅无礼的暴发户形象,在文化方面为底蕴深厚的欧洲所不屑。特别是那些出身贫苦,靠自己打拼而发家的美国新贵,如东部的股票经纪人,西部的电脑软件创业家,这些人都是所谓“美国梦”的实现者,在财富方面已经不逊于任何的“老钱”(Old money),衣食住行都是一流的。但一到社交场合,一张口说话,往往原形毕露。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的中下层出身供了出来,对方怜悯一笑,精神上立刻矮了半截。

    于是,如何同自己的贫贱出身划清界限,真正进入上层社会圈,就成了这些精英中产阶级在事业有成之后的一个新的理想。具体的办法就很多了,比方说花钱请人查家谱,证明自己八代之前也是某某子爵的外甥之类。从设计角度上来说,其主旨就是尽量摆脱中下层格调,体现自己的高雅品味。不同社会阶层的购买力有差别,于是产品包装设计似乎就特别能说明问题。

    美国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包装花里胡哨,而针对中下阶层的产品尤为如此:强调视觉冲击力,强调时代感、运动感、太空、科技等元素。比如吉列的超粗斜体配金属色包装,可口可乐的飘带(海飞丝洗发水也有类似的飘带),无一不体现了这种精神。而且每隔三五年,包装外观必然更新一次,证明该产品紧跟时代。字体方面,看上去有”动感”的斜体自然成了不二之选,比较老牌的如可口可乐、福特汽车、通用电气用手写斜体表现自己历史悠久,后起之秀如百事可乐、吉列、惠普、微软(以及多种洗发水)则选用各种无衬线斜体。2004年总统大选,小布什的竞选标识,采用的也是典型的美式超粗斜体,其支持者的层次可见一斑。

    那么,为了跟这些中下层民众划清界限,精英中产阶级能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看看针对这些人的高档产品,就会发现包装通常极力精简,有时与其说是印包装,还不如说是打标签:单调的白底黑字,或者白底蓝字,而且一律正体,不用斜体。需要区分内容时,使用不同的字号和粗细,还是绝对不用斜体,更谈不上艺术字。字体也是以最简单低调的为佳:Helvetica、Univers、Optima、Avenir之类(但化妆品中很少见到Futura,也许是为了和吉列划清界限)。意义:我的买家可不是能被漂亮包装鼓动的土老冒,我的买家是有文化和品味的。在精英中产阶级新贵眼里,体现了他们和中下层民众的不同,也就满足了他们对经典、雅致以及说到底——排他性的需求。Trajan字体被数字化之后,因其罗马帝国的渊源,立刻成为了古典高贵的象征,为这一阶层所钟爱,不过近年来似乎有滥用的倾向。

    所以说,《纽约客》的一成不变,并不是它一家的特色,而是整个美国中产阶级的特色。它的封面和《电视指南》(TV Guide)等杂志形成鲜明对比,刻意反其道而行之,体现了中产阶层渴望远离贫寒过去、彻底成为上等人的愿望。《纽约客》的文章,主要也是为了给这些新贵培养一种所谓的”文化气息“,使之出身社交场合,也能像老钱们一样,就着历史实事,侃侃而谈,说白了就是“饭后的谈资”而已。看看那张2009年5月一期的插图:The Talk of the Town,就像是衣服有时尚、音乐有时尚一样,在社交圈里面,连话题都有时尚。中产阶级新贵们认为:只有紧跟潮流,才能在上流社会被接受和承认,以免落伍。而自成一派、特立独行的做为,则是这群人想都不敢想的。

    我有时很想趁一个雨天,到一个书报亭旁边蹲着。我敢打赌,买《纽约客》的读者,十有八九都将是着装一丝不苟,手里一支黑布木柄的长把雨伞,而且会有不少都是英国皇室的指定的Brigg牌雨伞,其设计和工艺百年不变。

    然而,偶尔从一张照片中看到,英女王本人在一个雨天手撑的却是一支极为普通,甚至还有点新潮的透明塑料雨伞,似乎也没有任何不妥。

    我在想,女王听音乐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先查查流行排行榜呢?做衣服买家具的时候,是否需要考虑流行款式呢?还有,举办宴会之前,是否也需要先温习一下The Talk of the Town呢?中国人常说“物极必反”,英国人也说“Don’t over do it.”。花里胡哨的包装固然肤浅;但极简主义做得过头同样令人生厌。一成不变并不一定代表高雅,相反,它也可以是一个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可悲中产阶级形象。

  5. Rex Chen
    2009/08/04 at 8:35 am | Permalink

    谢谢 Sherman 的长论,十分有意思的视角。《纽约客》的确能够为缺乏营养的中产阶级提供精神补给。我倒是很感兴趣你对《The Atlantic》和《The Guardian Weekly》的看法,何以见得他们的读者群定位较高呢?

  6. 2009/09/10 at 3:20 pm | Permalink

    以前有本书城,模仿纽约客的版式,内容像读书+万象,倒也好看,如今,改了个版,走却读者文摘路线了。

  7. ada young
    2010/11/12 at 7:24 am | Permalink

    深入社会的人心洞察力,学到很多。很想知道你对中国的社会阶层,以及阶层的心理怎么看。比如所谓的富二代。

  8. sinogu
    2011/05/02 at 2:08 am | Permalink

    第一段“大都市精英知识分子的定位为其带来了大量优秀的记 {着} 和作家“
    那么棒的页面还是最好不要有错别字。

  9. Rex Chen
    2011/05/02 at 2:05 pm | Permalink

    谢谢你,改正了:)

  10. xie huan
    2013/03/03 at 6:36 am | Permalink

    非常有趣,赞这样的介绍文章

  11. n.ff
    2015/11/03 at 4:30 pm | Permalink

    嘿!说得有道理啊

6 个Trackbacks

  1. By 品牌设计:拥抱改变 | neutues on 2011/01/08 at 7:06 am

    […]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卖食品的“街头小店”711正在Zynga上送“牛”,Uniqlo在校内网上引爆了排队的滚滚人潮。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原来的传统品牌的老脸蛋们不得不也“应时而变”。行业里像NewYorker这类以不变应万变的“老顽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像Starbucks、Comedy Central、Tang、Bloomberg BusinessWeek甚至“农夫山泉”这样的企业,正在开始拥抱改变,拥抱未来。 […]

  2. […] Type is Beautiful-《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 Type is Beautiful 的关于《纽约客》设计的两篇文章(上,下),《上》介绍了这本在设计上几乎从未变化的设计特点以及作的一些细微改变,《下》翻译了KT Meaney 对《纽约客》作出的一些设计改进建议的文章。通常我们会说对细节的处理能反映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功力,那么通过阅读这些细而又细的设计介绍文章,即使不动手,也能训练自己的一些设计素养。 […]

  3. […] Type is Beautiful-《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 Type is Beautiful 的关于《纽约客》设计的两篇文章(上,下),《上》介绍了这本在设计上几乎从未变化的设计特点以及作的一些细微改变,《下》翻译了KT Meaney 对《纽约客》作出的一些设计改进建议的文章。通常我们会说对细节的处理能反映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功力,那么通过阅读这些细而又细的设计介绍文章,即使不动手,也能训练自己的一些设计素养。 […]

  4. […] 《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上) 《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下) […]

  5. […] 《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上) 《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下) […]

  6. […] 几十年来,崇尚「慢设计」的《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一直以其细腻的散文,进取的新闻报导和不变的字体及版式吸引着读者。但从 2013 年 9 月 16 日开始,杂志页面上出现了一些细小但微妙的变化,迈开了重设计的脚步。在创意指导 Wyatt Mitchell 的带领下,《纽约客》更新了目录、主创人员页面、「Goings On About Town」栏目、书评版块(Briefly Noted)及小说版块等。设计上的改动包括调整分栏的数量,重绘 Irvin 字体以及引入辅助字体 Neutraface。 […]

参与讨论

你的Email地址将不会被发布或透漏。 标记*的项目为必填项目。

*
*

作者 / 译者